宋瑞林 || 父亲的沉默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父亲的沉默
文 | 宋瑞林(陕西洛南)
父亲是一个沉默的人。他生前我们之间说话很少,有什么话我总是说给娘听。我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歌曲《北国之春》唱的那样:一对沉默寡言人。
我很敬重父亲,尽管我们之间很少谈心。1988年那个雪花纷乱的冬夜,我们一家人围着炭火取暖说话儿,一向少语的父亲,给我们讲了他的身世。
父亲8岁时,我的奶奶就去世了,留下爷爷和他兄弟俩,后来,父亲的兄长也因病夭亡,丧母丧兄的阴影笼罩着少年父亲,他和我爷爷相依为命,家里穷的家徒四壁。父亲回忆说,他小时侯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衣服烂了,爷爷笨拙的用针线缝补,因针脚粗糙,穿不了多长时间,补丁就翻起来了,天不冷的时候不要紧,要是冬天,呼啸的北风钻心的冷啊。说这话的时候,父亲的眼睛亮晶晶的。
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父亲小时候常常饿的定定的睡在土炕上,胃里像着了火一样的灼痛,父亲是坚强的,别人家的孩子饿了大声哭闹。父亲说:家里太贫了,哭闹也寻不下啥吃的,他只好和伙伴们去山野寻找吃食。
有时到春天的山岗上,捋洋槐花吃,槐花甜芯芯的,吃多了人就有些恶心。夏季的时候,山坡上各种野生果子也次第成熟起来,父亲和伙伴们穿行在绿林中,寻找熟透的果子吃。秋天是最好的时节,我们家乡山坡上的核桃树、柿子树、栗子树都挂满了果实,父亲不会上树,再说生产队的树林有人看管,只能捡拾地上的落果。运气好的时候,在土涧楞上能遇见一簇簇野山枣,美美吃一顿。
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是最难捱的,父亲从山上打回树疙瘩,和我爷爷坐在火塘烧炕,看着火焰舔着灶口,父亲也舔着干裂的嘴唇,父亲饿呀,这时候爷爷就会摸出几个冻得发黑的柿子,将它们放在盛水的砂锅里在火上煨,不一会水开了,柿子也就熟了,父子俩吸溜吸溜的吃起来,冻的柿子很好吃,父亲说,仿佛那甜味儿还留在唇边。
现在回想起来,我想是那个饥饿的年代,使父亲养成坚韧而沉默的性格。再后来父亲开始读书,读到高中时,父亲实在忍受不了饥饿,背着老师和同学跑回家辍学了,幸亏父亲那深明大义的外婆,在最困难的日子里资助父亲完成了学业。
饥饿、贫穷到底没有击垮父亲,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父亲天资聪颖,当时在校园就被师生称誉为笔杆子,同样的作文题目,别的同学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仅仅只写了一二页,而父亲洋洋洒洒一写就是十几页。这与父亲如饥似渴的阅读习惯分不开。父亲在古城中学读书时,尽管当时是文革前夕,但地处蟒岭腹地深处的学校还没有乱起来。父亲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他几乎把那个年代的文学名著都读完了,他做的读书笔记,我到现在还保存了厚厚的几本呢。
后来,文革到底还是来了,父亲参加了路线教育宣传队。再后来,我们洛南这一块,“红色”和“无产”两派争斗,闹得很凶,有一次造反派到处找父亲,父亲东躲西藏,造反派从父亲的单位找到家里,翻天覆地的找,后来有人告密,造反派终于找到父亲,押解途中,父亲趁他们不备,逃了出去,父亲凭着阅读革命小说得来的经验,沿着河堤的林中小路跑,父亲回忆说,如果在开阔地跑,那呼啸的子弹可是不长眼的。造反派到底没有追上父亲。父亲躲在北山那层峦叠嶂的外婆家里,才躲过了生死一劫。
文革结束后,父亲先后在商业、粮食、计划生育等部门工作过,后来政府裁员,父亲又回到村上,文弱的父亲是干不了农活的,他挑土时的尴尬,就像河南戏《朝阳沟》里银环一样,乡亲们笑的前仰后俯,这时候,父亲更沉默了。
日子在艰难缓慢的向前捱着,因了父亲的笔杆子在我们家乡一带颇有影响,时任区委书记的杨海英同志从“大寨田”从工地上找到父亲,安排他到高耀乡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父亲又成了公家人。尽管每月仅仅只有十九元的工资,但至少不会再挨饿了,乡机关的伙食要比农村好一些。父亲又能写写画画了,父亲如鱼得水,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我读初中时就和父亲住在一起,印象深刻的是1984年,父亲每天下乡回来的很晚,他总在冬天的黎明时分,准时收听中央农广校段孟联教授的讲座,在那一个个寂静寒冷的冬晨,父亲披衣而坐,拧亮台灯,屏声凝气,把收音机的音量调的很低,他怕扰了我。可我和他一起醒来了,我也在默默的听着讲座。
多年以后,我从父亲的遗物中找到当年他的函授教材和学习笔记,我才知道,当时父亲学的是多么认真,书上圈圈点点。深奥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父亲还考了80多分呢。父亲并不知道在那一个个寒冷的早晨,他的儿子在和他一起收听广播,我记起父亲手握钢笔从纸上滑过的沙沙声,还有偶尔从村子巷道中传来的犬吠声,窗外树枝上的积雪“噗嗒”落下的声音……如今那一个个冬天的早晨,仿佛一幅幅油画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鲜活的激励着我。
父亲是沉默的,我有些怕他。我读中学时,有时候回来的很晚,推门进去,父亲就生了旺旺的木炭火,坐在火盆前看书等我。这时候,父亲让我换上干燥温暖的布鞋,他掏出我的湿鞋垫在火上烤,屋子里弥漫着汗臭味。父亲不大问我的学业,只是偶尔向我推荐报上的文章给我看,当时父亲已是《陕西农民报》的特约通讯员了,他的文章隔三差五就在报上发表,父亲每次说我也是短短的几句话,尔后就是长长的沉默。我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知道父亲对我的期望。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读完了高耀中学所有的图书,因了父亲在乡上工作,我又能读到《文汇报》、《人民文学》、《延河》等,有时还能看到花花绿绿的《大众电影》,现在想起来,爱好阅读和写作,还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和熏陶。
我读高中时,读的是文科,我总在晚上熬夜读小说、诗歌、散文,那时朦胧诗风靡一时,由于朦胧诗大胆新颖的写法,令人心潮激荡,血脉贲张,我便找来舒婷、海子、昌耀的诗集,一本一本的啃,读的书多了,我写的散文在校园也产生了一些轰动,同学们都叫我“作家”,我也俨然一副作家的样子,也是年少气盛,恰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我竟然以为自己已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一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曾经站在学校报栏前热血沸腾的抄写苏晓康等执笔撰写的《河殇》解说词,我曾经在雪花飘舞的寒夜把著名学者舒芜为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写的序言细细的读到子夜时分,我把诗人唐晓渡编辑的《中国当代实验室选》在早读课上大声的朗诵.......由于过度沉迷文学,导致我精神亢奋,夜夜失眠,我的身体感到了严重的不适。万般无奈,在89年那个杨柳依依的午后,我辍学回到了老家。
父亲看到我疲惫的面容,接过诊断证明,一句话也没有说,圪蹴在他那个狭窄的卧室里,我看到父亲神情有些黯然,我也一句话没有说,静静的站在那里。父亲沉默着,我听见父亲停了好大一会长长的吐气声,我知道父亲心疼我的身体,惋惜我的学业。五月的阳光正静静的从窗户纸照射进来,不知从那里飞进来一只蜜蜂正顺着光柱嗡嗡嗡的鸣叫着。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带着我辗转到到外地医院诊治,医生说是用脑过度,需要校正睡眠,好好静养和休息。有一点必须提醒的是,我不能再度进入校园读书了。父亲这时候神色更加凝重,脸色铁青着有些怕人。
我后来才知道,听我母亲回忆说,父亲到学校给我取被褥时,看到学校操场上我的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笑语欢歌,父亲不禁潸然泪下。那时候我已经辍学了。
在乡间的那一段时光,我几乎每天夜里都梦见我在学校读书,梦见我在舞台上口若悬河、慷慨激昂的演讲,梦见我的作文被同学传阅,同学们羡慕和赞叹的神情,梦见我和女友漫步在绿柳长堤,热烈的讨论着朱自清、沈从文、雪莱、屠格涅夫、北岛和舒婷...........夜半醒来,枕巾湿了一大片,我睁着眼睛在厚厚的夜色里.一直到窗户纸发白,才困倦的睡去。
父亲也是看出了我的郁郁寡欢,他和我说话还是很少,和我在一起还是长久的沉默.父亲低倾着头,我发现父亲的头发稀疏了,更加灰白了。
后来,我和村子里同龄的年轻人一样先后结了婚,娶妻生子,油盐酱醋,过起山里人的日月光景来。
山地的劳作是艰辛的,特别是农忙的时候,从地里回来,我常常累得趴在床上一会儿就进入了酣甜的梦乡,妻子喊我吃饭时,我还是迷迷糊糊的,勉强起来,只是喝一点稀粥,父亲看我这样,终于打破了沉默,说:你这样咋能行呢?当农民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啊,要下地干活的,你这样的身体咋办呢?父亲说话的时候,我又沉沉睡去了。
父亲知道我爱读书,爱写字,他忍受着比我还深的尴尬和痛苦.经过他的争取和努力,我被聘为高耀乡的农技员,虽然月薪低一些,但总算有了一份临时工作.我也从此接触了很多新面孔,经历了许多人和事。
后来,我进入鹤城农校进修,父亲每每来信,总嘱咐我发奋读书,刻苦学业,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学下真本领,同时也不忘要我注意身体,加强锻炼.父亲的来信我一直保留着,离开父亲的日子,我曾经把这些书信拿出来,一遍又一遍的读着,读着读着,我的泪流下来。
2000年正是欢度春节、恭贺新禧的正月天,父亲突发脑溢血,在鹤城医院病逝,扶柩归来途中,我手握着父亲粗大的手掌,涕泪横流,肝肠寸断.我想父亲就这样永远的沉默了.父亲活在时候的沉默,是那么的鲜活,一个个过去日子的场景浮现在我面前.我深深懂得父亲的沉默对我是更多的深沉的爱。
英国有一句民谚:夏日到来,令我回忆。父亲离开我整整13年了,我曾经在寒风呼啸的夜晚,一个人坐在炉火旁,凝神想起父亲沉默的样子,父亲的沉默,包含了多少意蕴,有对我的疼爱,对我的期盼,还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那无言的背后更多的是凄楚和心酸,这些东西是我在父亲去世多少年后才悟出了这一点。
宋瑞林,陕西洛南人,生于六十年代末。陕西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酷爱文学文字,迄今为止,先后在《陕西工人报》《咸阳日报》《商洛日报》《商洛电视报》《西部文化》《商洛文化》《陕西民政》等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文学评论一120多篇。散文集《故园的涛声》正在筹备出版中。
征稿启事
〈嘉年华时光〉“我的扶贫故事”和“最好的风景在路上”全国有奖征文大赛正在开展,欢迎关注了解。除丰厚奖品外,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均颁发荣誉证书。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温馨提示:请各位作者对自己的原创作品再三修改完善以后,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联系方式(微信号)等投到指定邮箱。切记,请不要一稿多投!感谢各位读者、作者朋友长期以来的关注支持!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