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用两个词可以概括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喝拉撒睡,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每个活生生的人,几乎都不能免俗。但是,虽然不能免俗,却不应该因此就全身心做个俗人。
人人都要吃饭睡觉,但是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是吃饭睡觉,那就没有意义了。人生也是如此。
当我们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俗人,而想要寻求人生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碰触到了哲学。
哲学是贵族的学问。贵族意味着“有闲”,能有时间学习。School的原意就是闲暇。贵族还意味着不被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所困,不受低级趣味干扰,相对比较自由。自由就是Liberty,不受外因困扰。自由的人,也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大人”。“大人”的原意不是官位高、权力大,而是脱离了低级需求,能够真正地作为一个人而活着。
哲学也是对人生的全面反省。哲学关注的不是如何玩赢游戏,而游戏本身。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那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哲学提供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犹如罗盘,可以让我们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罗盘,只不过未必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的反省而达到明晰。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智慧有多种多样,无处不在。茶道,武术,制度设计,音乐舞蹈,都可以蕴含智慧。智慧,是内在于人的超越性。爱智慧,就是不断超越。
西方哲学:真理
充满无尽可能性的爱智慧,在西方思想中发生一些细微的,却影响深远,最终改变了世界的转折。爱智慧,变成了爱真理。
做这个事的人,是柏拉图。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故事,简单了解一下柏拉图的思想。这就是“洞穴隐喻”。
一群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洞穴中,面朝墙壁,背后有篝火照着各种物体的影子投射到墙壁上。时间长了,这些人就会把影子当作真实的事物。这就像今天看电影的时候过度投入、无法自拔了一样。直到一天,有人偶然走出了洞穴,才看到阳光下真实的世界。但是,当他回来告诉洞穴中的同伴时,同伴却并不相信他,反而认为他疯了。
柏拉图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感性现象不足为凭,“理念”才是真实的。理念就是人们观念中的理想模型,而实际存在的事物却成了拙劣的复制。每个实际的事物,都有一个观念的原型。马有高的、矮的、红的、白的,还有瞎眼的、瘸腿的,但是,我们都说这是马。这说明我们头脑里有马的理念。
知识是高于现实的,而且知识自成体系。1+1=2,三角形两边之长的和大于第三边,不是因为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才成立,而是因为这是推理出来的必然。因此,只要我们设定了最初的理念,那么按照逻辑推论就必然会如此这般。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形成了一个独立于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从此,理论凌驾于社会现实。以致后来,宗教也超越于现实俗世,成为一种虔诚的信仰。到了近代,也仍然是这样,很重视知识体系、重视科学、重视理性的力量。
正因为有这种哲学,才有了理论,才有了科学。现代世界的形成始自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瓦特发明蒸汽机,和中国四大发明都不一样。它不是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理论在先的。
中国哲学:境界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不同可以概括为真理与境界的区别。西方是“两离世界”,中国是“同一世界”。
中国把技术发明斥为奇技淫巧,而且几乎没有理论性的科学。中国文化不关注生活之上的东西,而关注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和自身觉悟的提高。
我们关注的不是世界是什么样,而是我是什么样;不是做什么样的事,而是做什么样的人。到现在我们还会说,“做事先做人”。
中国哲学是讲究境界的。什么叫境界呢?同样地过一辈子,劈柴挑水、结婚生子,有的人是浑浑噩噩的,有的人是精神清明的。后者能够自觉到自己的生活,能够感受,能够玩味。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一样,但是,对这种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叫觉悟。关注自己人生,寻求人生价值,也必然会关怀社会,要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要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甚至到了毛泽东的时候,也依然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则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是人和动物并无差别的境界;功利境界是追逐功名利禄的境界;道德境界把善作为人生的旨趣,作为心灵愉悦和人生幸福的基本条件;天地境界把自己的起心动念与众生和世界联系了起来,把自己融入了一切生命和世界,达到天人合一,并且找到枢纽: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总之,关注人生,关怀社会,讲究境界,这是中国哲学的特点。相比而言,西方哲学更重视真理。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在古代中国可能显得大逆不道。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并不生气,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就是柏拉图。
文|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