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公共行政的语言:问题与意义 | 聚焦年会
2021年1月8日,由政治学人团队策划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坚守与创新”大学问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本次年会有众多国内知名政治学人倾力加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B站直播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超2万人,嘉宾会议演讲产生了广泛影响。政治学人平台将陆续发布专家观点,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嘉宾介绍
吴佳
吴佳,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行政、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发表有《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文明:观念、制度与技术》《从实践语汇到学术概念: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性》和《新时代中国应急管理:变革、挑战与研究议程》等多篇学术论文,学术成果丰硕。
内容速递
《公共行政的语言:问题与意义》
吴佳博士在该议题中首先阐述了公共行政的学科定位和公共行政的学科身份问题,其次讨论了公共行政研究的问题域,最后探讨了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公共行政研究。
首先,吴博士对公共行政的学科定位和学科身份争议进行了综述。公共管理“门槛低”,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公共管理研究,以至于有学者提出“公共管理没有血缘只有地缘”(童星)。同时,翻译差异也是导致公共行政学科定位与身份认同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中文“行政”这个词中包含管理的意味,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同多异余”(竺乾威)。也有学者认为行政学也是政治学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从语言哲学角度来理解公共行政。语言哲学指出,语言即人类的世界,语言建构了我们,语言哲学为我们理解公共行政打开了窗户。
其次,中国公共行政研究的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对于政治与行政二者间的关系,行政脱胎于政治,二者不分你我,没有政治指导的行政学研究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徐勇),就像党政分工是功能意义上的分工,而非结构上的分离,政治与行政统一于“政”“治”结构之中。第二,是政府的角色定位,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逻辑起源并不在“新公共服务”,不仅仅是舶来品,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其内生性的逻辑。第三,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认识是经历了一个钟摆式的动态演进过程。同时,在日常研究中也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对自贸区的研究,大多数学者研究重点在经济领域,而忽视了“试验”的含义,“自贸区”更多的是在做开放环境中的压力测试,是一种制度创新。其他例如:政府与社会关系、多中心理论、无政府论,一般意义上的集权、分权、人治、法治等等,都是公共行政的研究领域,也都存在诸多语言所指上的中西差异。
最后,关注行政学语言的方法论意义。所谓公共行政的本体,事实上体现于行政语言的创造、理解与转化,回到公共行政的本来面貌,需要充分重视公共行政的语言。理解公共行政的实践语言,建构和拓展公共行政的理论语言,就成为知识生产的基本内容。第一,行政的现象体现为行政的语言,在现象学的意义上,语言直接映射了行政的本体。第二,超越政体论的思维方式,公共行政的效能(或曰治理效能)决定了政治秩序的差距(亨廷顿),而透视这种差别的途径恰在于语言的“所指”差异。第三,制度与语言是互构的过程,语言生命力内生于制度基础,而治理体系的升级,也依赖治理叙事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