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地质科普馆,千姿百态话沧桑(1)——上海3日(6)
★旅游地点:上海浦东东方地质科普馆
第二天醒来,就发现窗外缠绵的雨下个不停。原来还在琢磨着怎么乘坐交通工具前往东方地质科普馆的我们彻底下定了决心,还是驾车前往吧。毕竟,这雨看起来一时半会儿下不完,东方地质的公交出行实在也并没有那么便利,中间得倒一趟车,下雨的天气实在是不那么方便的。
和我们印象中的清冷不同的是,今天的科普馆居然挺热闹。走进去换票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今天有亲子活动,难怪这个偏居在浦东一隅的科普馆人气忽然这么旺。
小伙伴是很喜欢这个科普馆的,如果不是昨天开错了高速入口,我们的第一站原本就是安排在这里的。
上海东方地质科普馆占地面积达1500亩,是上海市唯一的集地质科普、展示、收藏和研究为一体的科普博物馆,室内展厅面积5200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更大。不过时间有限,我们还没有来得及饱览室外风光,就一头扎进了展馆。
走进去首先是序厅,也被称为地球厅,正中是一个地球仪,很立体地显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两侧则是奇石展览,形状当然是各异的。科普馆本身展示的就是珍稀奇石、矿石晶体、古生物化石和各类宝石,打造的理念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珍爱地球资源环境”。这里展示的大多是天空飞降的陨石,来自地球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山顶和大洋底部的岩石珍品。
一层展示的是古生物和各类化石,这些石头个体都很大,看着十分令人震撼。有些石头颜色暗沉,但形状奇特;有的石头则亮丽多姿,引人注目。
我们避开了小朋友们的团体,奔着人少的展厅而去,因此这游览路线便显得有些凌乱了。
不过好在我们也不是头一回参观,大致的方位心里早有数了。不过兴之所至,欣赏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已。
国土资源厅展示的是上海地质演化的四个时期,以地下水为主的矿产资源。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北上深广是中国大城市的第一梯队,上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魔都。在展厅里,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城市也是有着丰富的地质地貌的。
托了今天有个活动的福,我们才得以看到影厅终于播放了正片。以前来的时候,这里的空间可是静悄悄的。
古生物厅在展厅的正中,展示了恐龙的模型和古生物的化石。最早的是10多亿年前的藻类叠层石,还有古生代寒武纪5.3亿年前,生物群大爆发。中生代则是著名的爬行动物称王称霸的时代,陆地上的恐龙是最著名的中生代动物。
德国发现了始祖鸟,而在我国发现了生活在1.4亿年前侏罗纪的孔子鸟。这名字就很中国化,其命名就是为了纪念我们的圣贤孔子而命名的。其前肢进化为翅膀,全身有羽毛,但仍然保留着爬行动物的很多特征。它的身体很重,应该像鸵鸟似的不善飞行,不过可以滑翔。孔子鸟的发现,再次证明了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
菊石化石总是最引人注目的化石之一,因为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它们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生活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其生存的年代距离今天已经有四亿年了。
我原来并不知道菊石竟然有这么多的品种,原微菊石、指状菊石、圆叶菊石、齿菊石……不管它们被分成多少个种类,人们还是能从它奇特的形状一眼就认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与今天的鹦鹉螺颇多相似之处。它们大小不一,有的只有几厘米,有的则有几十厘米,据说最大的甚至可以达到两米。
一般来说,石灰岩是比较普通的石头,不过如果有些奇怪的纹理,那就会让人觉得不乏观赏性了。
比如安徽的一块叠层石灰岩,其产生的年代比现已灭绝的恐龙还要久远。那一颗颗近乎圆形的螺旋形,让这种普通的岩石都仿佛变成了艺术品。
钙化叶是天然的方解石化的树叶,树枝、枝叶倒下后,木质被地下地表水中的饱和碳酸钙缓慢石化,仿佛一组组人工雕刻而成的艺术品,每一片叶子的纹理都十分逼真。
其实人家本来就是真的植物,只不过是在十分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马门溪龙,看到骨架的时候我以为是长颈龙,毕竟人家的颈部那是真叫一个长。这种恐龙身体长度可以达到三十七米,其中颈部相当于体长的一半。
虽然化石的种类不少,可是真能沉下心来观赏的并不多,毕竟这些化石看着实在是灰扑扑的缺少光泽,比起萤石、文石、孔雀石等颜色鲜艳的矿石来,无疑是太逊色了。
展示厅的一侧有一整排的矿石切片,鲜艳的颜色,奇特的纹路,很难让人相信那些并不显眼的矿石,原来切割出来的平面竟然会这么漂亮!
古国文明多绚烂,今观沧海变桑田。
朝来暮去浪淘尽,坠地天星落旧渊。
——七绝
自驾游:上海浦东东方地质科普馆
7月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