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理科是注重理解的,作为理科逻辑性特别强的化学学科当然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化学时时常陷入“不能理解”的怪圈,再加之繁琐复杂且又零碎的化学知识体系,往往让人一筹莫展乃至最后望洋兴叹。本文就是从化学学科理解的角度入手,希望可以给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见解,帮助各位同学更加从容地应对化学这门学科。从哲学的角度上看,理解有如下释义:“理解是将未知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逻辑同人固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人在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事物的发展逻辑与认识主体(人)原有的认识不发生对立、冲突或矛盾,我们就称之为理解,否则就称为不理解或者难以理解。”也就是说,理解总是与原有的认知相互联系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化学知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已经把它置于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它与一切我们本身已经具有的认识完全隔离起来了,这样是一定学不好化学的,我们认为:理解必须建立在原本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认知的材料上,学习一门学科就是在这种认知上,再给出更加抽象,细化的分类等等。比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见的大理石,而我们化学课本中存在CaCO3这样一个物质,如果我们将化学知识孤立起来的话,那么对于CaCO3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说叫化学符号,我们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我们将它与大理石这样一个基础性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联系起来,我们认为CaCO3就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大理石的化学表示,原本似乎遥不可及的化学知识也变得和善了起来。这个例子比较粗浅,但无论化学知识是什么,它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化学知识,它一定是生活中某方面事物或现象的抽象。生活就是我们的基础认知材料,有了生活经验的基础我们才可以一步步理解化学。而所谓“学神”,很大程度上他们本来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很容易建立起来这样的理解。当然,理解也包括了化学知识之间的迁移与关联,将各个化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是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联系所采用的工具往往是定义、逻辑等等。举个例子,“许多胶粒带电”这是一个化学知识;“两种电性的胶粒混合会发生聚沉”这也是化学知识(化学经验),显然,这两句话各自代表的化学知识是具有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原因。这也是一个比较浅陋的例子,但这一思想同样可以推广到任意更复杂的情况当中。总而言之,理解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新的知识与旧的认识相关联,二是将新的知识之间相关联。化学知识比较琐碎,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这里着重讲述一些常见的误区。①.无限制的寻根究底:大多数情况下,刨根问底是好事,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不断地问为什么,问题可能得到解决吗?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这么认为:当不断问“为什么”直到得到了自己原有的已知的知识之时,就不应该继续问下去。同时,高中化学往往涉及很多比较接近“常识”的知识,所以对某些知识的解释往往难以令人信服,这种时候适当地去翻阅一些资料是好事,但不应该沉迷其中。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记忆这种“现象”、“原理”即可,如同熟能生巧一般,多次重复之后我们就不会再感觉这一知识“别扭”了。②.不能认清化学符号与化学的关系:任何呈现在书本上的语言文字符号都属于人们对化学原理抽象的结果。简单地认为书上的知识就是化学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化学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规律与人们对其抽象形成的整体,这种关联需要我们每个人意识到。③.不能把逻辑思维运用到化学学科上:逻辑是理科的魂,许多人能将逻辑的方法运用到数学物理上,却难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化学,不得不说这也与我国目前教育逻辑学缺位息息相关。逻辑学就是讲究“推理”,化学也需要大量的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和未知的角度去思考一个化学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里有1mol的水,求质量,水的物质的量是已知的,什么是未知的呢?这水的质量未知,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就是逻辑,显然我们有“水有1mol”→“水是1×18(克)”化学中存在许多这样的推理过程,有的时候这种推理过程并不以明显的书面文字形式呈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④.不能对化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是以水为例,水有1mol,我们的大脑中,在此时不应该只有这简单的一句话,我们需要反应出一杯水,而它的物质的量是1mol。这样我们的化学语言才不会与直觉分立,我们的化学直觉也能在这个时候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拥有这种直观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熟练地进行化学学科中对问题的推理。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方法,这里从上文“理解到底是什么”的角度出发,只单纯列举几个以供参考。①.举例法:这种方法化学课本里面用的特别多而我们恰恰最容易忽视这种方法。比如“丁达尔效应”,我们在认识它的现象原理之后,还应该用一些例子辅助自己的记忆,比如“林中的光束”等等。②.关联法:在一个化学的章节中,可以尝试使用思维导图,但我的建议是,思维导图不仅要有连线,连线上也应该标注出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论再好也需要实践来检验,接下来我们随便挑几个章节简单实践一下我们上文提到的三大模块。这摘编自某人尽皆知的教辅资料,讲的是燃料电池的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这一知识点:(1)
.“燃料电池是一种连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首先,我们先提取关键词:“燃料电池”、“连续地”、“燃料和氧化剂”、“化学电池”,我们先采用关联法,这里明显将燃料电池归类于了化学电池,也就意味着,所有关于化学电池普适的规律,都适用于燃料电池。第二燃料和氧化剂,这里就不同于了一般的电池,它并非是完全在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其原料是燃料与氧化剂。这里用一个举例法,常见的燃料有哪些?氢气,甲烷,乙醇等等,常见的氧化剂有哪些?氧气,过氧化钠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将燃料电池利用其特殊性归于了化学电池,它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电池(这一过程基本等同于语文的下定义)。因此我们可以以此做出一下理解:
一般来说,认识到这个地步就可以说是认识到位了。为了加深理解我们不妨接着应用举例法举几个例子,这里这本教辅资料已经写的比较详细了,直接po上不再继续解读
很多情况下,我们难以“理解”就是没有能够对这知识中的每一句话做上述详细的解读,而这一解读的缺失对做题几乎是致命的。比如我们学习了这一个定义之后,如果习题问:“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通入的气体是什么”没有经过这一过程的同学甚至会疑惑:“燃料电池还有正负极??”虽然这一情况比较极端,这个章节也不算难,但几乎我们在做题中遇到的不会解答往往都是这种迁移能力的缺失造成的。②.归纳:对于每一个章节,无论是在上新课还是在进行一轮复习,都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一个章节中所有的知识统一在一起。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在熟练的过程,之后复习时就不需要去疯狂地背诵,只需要画出原来画好的导图即可。③.练习:练习是应用知识的过程,如果是在打基础阶段,对于题目,无论它多么简单,都不妨将它涉及的知识原理标注在题目的后面,在多次滚动练习之后,这种过程便会内化为一种潜意识,再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也就不再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