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称得上才子的人不多,王勃就是其中一个
文//子若轻尘
人们总喜欢把神童看成牛人,至少是不同于常人那种。但是,这里要说的王勃却貌不惊人很普通,也没有因为救人砸过缸,没有因为讲礼貌让过梨,但王同学的确是一个神童,打小就才气过人。
他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而且写的都是美文,九岁那一年,无意中读了《汉书》,竟然指出此书中的注解大约有一箩筐错误,然后不假思索就作了一篇长达十卷的《汉书指瑕》,这就好比一个九岁的孩子读了《全唐诗》以后写了一部比《全唐诗》还厚的书。而所谓指瑕顾名思义就是专给《汉书》挑毛病的。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要知道这部《汉书》的注解者是当时久负盛名的文坛泰斗颜师古,这人据说做过皇太子的老师。所以此事一出王勃一下子名满天下。大家不关心《汉书指瑕》的内容,只想见识这个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小后生。结果从那之后神童王勃的人气爆棚,名字马上开始在全国走红。
名声大了捧场的人就多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本来就是瞎扯,像王勃这种名副其实的才子最好的进位阶梯就是出名,名声就是名气,名气就是运气,这里也给王勃的成功上位埋下了伏笔。
不久之后,奉旨巡行关内的宰相刘祥道的一封举荐信就递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案头,随信还有一篇王勃写的雄文。
从历史上看李治也是一个明君,他本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在普遍立长子为嗣的封建王朝能脱颖而出当了皇帝,(关于这件事我们在后面要提到)那肯定是有一番作为的,因为他的任期内出现了足可以和贞观之治相媲美的永徽之治。尽管后来还是把江山拱手让给了武后,但那不是他的错,那是因为武则天本身就是一个女强人,是老婆的风头压过了他的势头。
回过头来说皇帝案头的这篇文章叫《乾元殿颂》,作者王勃时年才十五岁。高宗展卷,只见文章词意壮美,绮丽生花,佳句迭出,自成一家。忍不住连连惊叹:“奇才,奇才,我大唐的后起之秀啊!
我们不知道王勃同学在文章里面是怎样打动皇帝的,但只从文章的题目看也可略知一二,乾元殿是李治和大臣们办公的地方,歌颂乾元殿自然是歌颂李治的领导有方了。这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间接吹捧,关于这种方法也叫华容道的另一种走法。
于是皇帝立即宣召王勃进见。好事来了偷着乐,很难猜知王勃这时候心里怎么想,反正君臣相见,大殿之上你问我答有来有往。这次面试是卓有成效的,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他的才华立马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随后被授予朝散郎一职,级别应该是副处级,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办秘书,权利虽然不大,但天子身边,手眼通天。
要知道这时候的王勃还不到二十岁,也就是未及弱冠。真的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不想风流也得风流。和李白做供奉翰林一样,散朝郎虽是闲职可朝廷每有庆典活动或者涂脂抹粉的事情,王同学一定能够笔走龙蛇,七分才气,三分月光,锦口一吐,半个盛唐。
出名趁早,得志年少,十几岁已经站在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但是,有一句话叫什么来着,捧的越高摔的也越惨。
这不,王勃来到宫中没有几天就被皇子沛王李贤看中了。李贤可能是有野心的那种,因为从太宗开始皇室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太子不一定就是长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本来是排行老二,皇位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得来的。高宗李治也是家中老三,靠着父亲的宠信上位,这也意味着皇帝的位子大家都有份,那么身边多一个名人辅佐自然在继承人的考量中就多了一份重量。
李贤硬是以自己修撰《平台秘略》一书需要主编的名义把王勃挖到了自己身边。年轻人在一起,自然共同语言多了一些,气氛也活跃了一些,行事也就更加无所顾忌,每天不是喝酒就是泡妞,不是斗鸡就是出游。此时此刻可以说是老天爷给了王勃一把好牌,家世好,才华高,到目前为止他手中牌也打得很好。
关于娱乐就不得不说前文提到的斗鸡,大户人家一般玩的比较超前,社会上还是玩声色犬马,在王宫里面犬马已经过气,大家更喜欢玩这种斗鸡。这件事情当时还是方兴艾末,以后的以后就登峰造极。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促织》讲的斗蟋蟀,其实就是从斗鸡演变而来,一直到今天赤膊上阵的人们不玩斗鸡了直接就玩拳击。
高宗的两个皇子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就是斗鸡中的资深玩家,王勃这个人才高是才高,可就是改不了知识分子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通病,从来也不低调。这一点颇似三国时的杨修,凡事见识过人,但凡事都要逞能,结果让曹操寻了一个不是给杀了。
王勃少年心性一方面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想为斗鸡这件事给沛王出一把力,更多是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学。所以就写了堪称绝唱的《檄英王鸡》一篇赋文。里面把闻鸡起舞,鸡鸣狗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典故用到淋漓尽致。更有“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杀气腾腾之句。
文章一出立即刷屏,王勃的粉丝还有斗鸡爱好者们纷纷转发,点赞,立时就引起了轰动效应。文章传到李治那儿就不妙了,他触碰到了帝王家最敏感的那根弦。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当皇帝的?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唐高宗李治当太子的过程,虽然没到腥风血雨的情形,那也是惊心动魄,暗潮汹涌。王勃本以为写篇檄文只是玩耍助兴,但在皇帝眼里就是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何况这时候武则天还没有专权,唐高宗还想再好好干几年,自不想让皇子们有了间隙,也不想让皇室背上奢靡的骂名。
于是,龙颜大怒下令将王勃逐出沛王府,解除一切职务。就这样,一个位居初唐诗坛四大天王之首的青年文豪兼朝廷命官,一下子成了一个无业游民,最重要的是不知道如何面见江东父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偏偏这时候长安下起了小雨。
这一天,19岁的王勃背起单薄的行囊黯然走出了沛王府,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而今之后,当何去何从?其时适逢好友杜三德要去蜀中当县尉,于是两个人喝了一场,唐时乡俗好哥们送别是一定要写一首诗的,趁着酒意王勃写下了一生中最为有名的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随后刚刚失业的王勃,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态炎凉不敌来日方长,毕竟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和李白一样,文人遇到闹心事自有文人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尽管居无定所四处游荡,心里还想着诗和远方。反正是耐不住寂寞的。
李白一辈子清高到不参加科举,不愿意走学而优则仕的为官之路。却唱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歌去五岳寻仙不辞远。等到在乡下正混不下去的时候,突然接到唐玄宗的诏书马上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跑到京城见皇帝老儿去了。
才子王勃也自然脱不了这个俗,被赶出王宫后名声已经坏了,在长安城里待不下去了,就准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好在蜀中有一个故人杜少府,还是去了蜀中,有了落脚之地再慢慢打拼吧。
四川乃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历史上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司马相如是汉赋的奠基人。有一回在临邛看上了新寡的卓文君,因为双方的家庭不同意他们结婚(那时候还没有自由恋爱一说),两个人就私奔到成都,一个当垆卖酒,一个吟诗作赋过起逍遥自在的小日子,同时也留下千古佳话。
李白一生中得意不得意好多回,出蜀入蜀也无数次。来去寻常的好像把巴蜀看成了自家的后花园。他的许多巅峰诗作都是在这里写的,特别是《蜀道难》一出马上就成了万人迷,连当朝阁老贺知章都甘拜下风。
王勃最擅长的应该是赋,后面要提到的《滕王阁序》就是前不见古人,后没有来者的赋中名篇,赚足了世人的眼球。不过这时在成都也写诗。有一次他登上葛愦山,居高临下,瞻望四方,想起了人家李冰和诸葛亮,再看看自己流离失所去国怀乡。当即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言诗作《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有一天不知道是不是中秋节,夜风起伏,蜀中的月亮看上去异常皎洁。王勃本来是想去找杜少府喝几杯来着,却不知不觉迷了路,来到了一处叫离亭的地方。那时候路灯肯定是没有的,路牌估计也不多。
月色下面看见离亭两个字不觉心头一震,突然感觉到了寒气逼人,又联系到自己的处境。从一介草民到一步青云,从朝廷官员到平头百姓,那种失落感一下子袭上了全身。
是的,眼前就是苟且,远方也就是写写诗和文章。蜀中也就只留下夜色和月光。灯红酒绿是有的,但已经不是我的。触景生情王同学写出了一首震动当时诗坛的送别诗,不是送友人,是送寂寞。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
这是唐朝开国半个世纪以来,意境最美的一首送别诗。寥寥数语的二十字,没有泪水涟涟,也没写依依不舍,所有的离情别绪都凝在一个画龙点睛的“寒”字之中,山瘦水寒不算寒,心里有事才是不暖。一个寒字,意境全出。高手在民间,但这一夜高手在蜀中。
俗话说欢乐嫌夜短,寂寞恨宵长。一个人独处他乡,念故旧山高水长,看眼前一片凄凉,这种日子不好过啊。蜀地麻辣烫辣味太猛,真的好想长安的羊肉泡馍和肉夹饼。可是也只能想想而已,长安是不能回去了,老家也无颜面对,为了生计,还是得硬着头皮。
当然人是不能一棵树上吊死的,这期间才子王勃想到了学医,那年头医生这职业收入还可以。
听说虢州的山上盛产草药,干脆求人托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类似于今天县政府的保安,虽然不是多大的职务,可也算是铁饭碗。由此可见在唐朝找一份工作还不是很难的。不过王勃可是见过世面的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当门卫不过是权宜之计。
学医和寻仙一样,只是落魄才子的一种理想。王勃拜的师傅是名医曹元,不知道是不是学有所成,反正以后就没有了下文。倒是在此期间做过不少学术研究工作,整理完成了《尚书》续集二十五篇,这是他爷爷手上半途而废的一项文字工程。说到王勃爷爷也是名噪一时的文化人,其实他们整个家族都很厉害。
王勃家是山西绛州龙门人,爷爷王通“十五为人师,门生遍天下”是隋末唐初的名人,社会教育家。爷爷的弟弟王绩是十一岁就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五言律诗奠基人,代表作有《野望》。爷爷的哥哥王度是《古镜记》作者,开唐代传奇之先河。王勃的哥哥王勮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考中了进士!
需要说明的是,在唐朝考进士比我们今天考公务员要难的多,全国上下每年也不过录取三十人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你不能在省里拔头魁,要想做进士就几乎没戏。所以在唐朝无论年龄大小中了进士就非常牛气。也无怪乎后世的范进中了一个举人就欢喜的发了疯(注意举人是不能和进士同日而语的)。
王勃身上有一般天才人物的通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就如李白有才是有才,可是竟敢让李林甫研墨高力士脱鞋。王勃就是这样,经常仗着自己的才气,藐视上级,欺负下级,所以人缘不是很好。
不过他倒是非常有同情心的。同情心有时候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念之仁,把握不好就会惹出了天大的事情。
也是王勃昏了头,这一天他竟然私藏了一个犯事逃跑的官奴。唐朝的官奴一般都是死刑犯的后代没入官府做奴隶的,没有任何政治地位。《新唐书·曹王明传》:“初, 武后时,壮者诛死,幼皆没为官奴,或匿人间庸保”。
我们不知道这个叫曹达的官奴究竟为什么要逃跑,又为什么要跑到王勃的家里。也许,是曹达跑的时候临时起意,也许另有他意。(据说这个事件是王勃的仇家下的套子)反正千不该万不该,作为领着薪水的公职人员王勃做了他一生中最不该做的事情,收留下了曹达这个祸根。
上了贼船其实就没有退路可寻了,追捕逃犯的风声越来越紧,按当时的律例官奴如果抓回去了也是死,一不做二不休为了免除后患头脑发热的王勃干脆就把这个曹达给杀了,这下可好摊上人命关天的大事了。
后来的事就不用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东窗事发,这一次后果很严重,王才子自己落了一个死刑,还把父亲王福畤由雍州司功参军受牵连贬到交趾去做县令。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行刑前遇上朝廷大赦,死罪免去废为庶民。这时候王勃才回过神来,从平地到巅峰,从巅峰到低谷,总算是拣了一条命。
于是王勃想家了,也想了那个先前跟着自己沾光,现在又跟着自己遭殃的父亲大人。提笔写下了《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南中何止人情已厌简直苦不堪言。劫后余生之后,王勃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去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被自己坑惨了的父亲。
没错,他老爸正是被他连累遭此流放,那时候的越南是野兽纵横,巨蟒出没的荒蛮之处。大家都知道苏轼当年得罪了王安石由苏州被贬到岭南就算是受天大的处分了,岭南只不过是今天的广东一带,而交趾是越南啊。
此时,正在打点行囊的王勃,并不知道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真正的巅峰时刻。巅峰到力透千古,光芒万丈,史上流芳。
经历了巅峰到深谷还不算,又去鬼门关上探头看了看,王勃同学对仕途彻底心灰意冷了,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但是,写文章的人往往不一定人情练达,做学问的人常常难以世事洞明。官场水深,王同学这时候应该还没学会游泳。
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出发到交趾探父,二十五岁的大唐才子又一次踏上诗和远方的征途。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这样:眼前是苟且,好风景都在前面。不过这回远方等待他的不是诗,是一篇名扬天下的文章。
那年头没有高速公路,翻山越岭的旅程少不了狼虫虎豹出没,因此出门坐船是不二的选择。王同学离开成都买舟顺长江东下,一路晓行夜宿,贪看沿途景色。偶有应景诗文但流传下来的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秋夜长》一首堪称古风典范。
秋夜长,殊未央
月明白露澄清光
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
北风受节南雁翔
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
为君秋夜捣衣裳
这年秋天王勃路过洪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此时的洪州都督正是阎伯屿。这个人颇有才学尤其喜欢附庸风雅,新近翻修了赣江边上的滕王阁,正在这里召开一个文学派对准备举行一场赛诗大会,当然阎都督如此安排自有他的用意。
都督有一女婿名吴子章,本是少年风流天资不凡且记忆力惊人能够过目不忘。阎伯屿有意让爱婿提前再三酝酿写就一篇《滕王阁赋》,想在当天的宴会上假做临场发挥赚大家的眼球,也好响亮一下名头。
至于滕王阁乃古典建筑的巅峰之作,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督洪州时所建,起名滕王阁是因为李元婴曾受封于山东滕州故元婴亦称滕王,此楼叫滕王阁也就名正言顺了。
回过头来再说阎都督的沙龙,王勃虽是落魄之人,但毕竟有过风光的曾经。论诗文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论家世父亲好歹还是一个县令,所以既来之则安之顺便也在邀请之列。
宴会之上,酒过三巡,阎都督热情号召大家选派代表为本次重阳赛诗会作序。注意,他只要求选一人而不是人人有份,这其实就是他要女婿出风头的用意所在。当然在座的诸位都心知肚明,这篇赋文舍吴子章还能有谁?
大家都装傻充愣推辞不写。于是顺理成章,都督的女婿出场。小吴同学得意洋洋,正准备把早已背的滚瓜烂熟的文章默写下来时,且慢,忽然王勃放下啃了一半的熏鸡抹了一把嘴说:“让我试试”。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阎伯屿的脸色立马就暗下来了。
郁闷归郁闷,好戏既然开演了就不能叫停。都督拉长了脸回到里面,只留下一句话:“让他写,给我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等着看笑话,写不好再收拾他。
于是史上最滑稽的替考出现了,王同学代替吴同学登场了。王勃写文章有一个毛病从来不打草稿,而是先喝上几杯,然后蒙头大睡,睡醒以后笔走龙蛇想写多少就能写多少,想写多好就能写多好,他把这种习惯叫打腹稿。
可是现在的情形当然不能睡觉了,好在刚才已经就着鸡腿多喝了几盅烈性二锅头,于是趁着酒兴大笔一挥就开了头。
阎都督在这里等着呢。不一会儿,手下来报告: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都督嗤之以鼻。又报开头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都督道:“司空见惯,老生常谈”。吴子章在旁接着补了一句:“不算干货,我也能写”。
不一时手下再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和女婿不说话了,两个人对望了一眼,心里同时想一个问题,这小子肚里还真有一点墨水。
王勃早已看见都督拂袖而去,写到这里忽然有所醒悟,毕竟前面已经因为恃才放旷得罪很多人,吃了好多亏,如今在人家地盘子上还是能不得罪就不得罪,能暧昧就暧昧。于是就想还是奉承一下都督大人吧,心念微动笔下随着就写出了: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看看这笔力,再看看这词锋。前面提到的徐孺子名稚,为东汉豫章南昌大隐。陈蕃是与其同时代的豫章太守,相传这个人从不接待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可见这两个人的清高孤傲到何种地步。
而宇文新州,王将军,孟学士,都是当时当世文韬武略的顶级高手。那么阎都督是什么人呢?阎都督就是和这些人平起平坐的人。
读到这里大家猜猜阎都督心里是不是在偷着乐?所谓人情世故,王同学你不是不懂,而是不屑。若要奉承那也真的是奉承到恰如其分。
写至此,王勃极目四望,只见远处秋高气爽,赣江如练,波光山色,辉映其间;近处则雕梁画栋,溢彩流光,花妍树茂,深红浅黄。一时文如泉涌,飞笔传神: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真是大手笔啊!水波潋滟,云霞明灭,渔舟孤雁,秋水长天。好一幅动态风景大片。不要说滕王阁有多美,单单就置身这一片水色天光里已经让人心醉神迷。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语惊四座,一片哗然。该句甫出,连阎都督也坐不住了,马上从里面跑出来,他感觉这一佳句前无古人后没有来者,他感觉这篇《滕王阁序》就是见滕王阁证登峰造极的时刻。
而王勃此时却想到了自己的仕途不济怀才难遇。想到了赶出沛王府的羞愧时刻;想到了蜀中流落潦倒无着;想到了虢州吃牢饭时的暗无天日。感物伤怀泼墨挥毫写下了: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但那不是王勃的错,王勃没毛病,是这个时代有毛病。王勃还年轻,任何挫折都不会认命。于是笔锋一转写道: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梁鸿隐居海边,难道是那个朝代不好?君子相机行事,贤达不违天命。老有壮志,即使苍颜白发也不变自己的心志,困更坚强,任何险阻都不放弃远大理想。
末了王同学还不忘谦虚一番,表明接下来的赛诗会自己就不参加了: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承蒙宴会恩赐,让我有机会作序一篇,至于登高赋诗,那就只能指望在座的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胡诌了几句,抛砖引玉而已”。莫看年纪轻轻真是大家风范啊!把场上的文友面面俱到都捧了一回,自己也做到了见好就收。
美哉妙哉,当此时也,滕王阁序其实就是王同学的励志文章。大家读完以后都被这篇一蹴而就的古今第一奇文彻底傻眼了:音律、对仗、辞藻;典故,风景,心情。---写景状物,以物抒情,情又言志,志里含情。已然把骈文之美淋漓尽致到极致!
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吴子章还在那里生闷气。大凡文人相轻更不要说此番王勃夺了自己成为网红的机会,前面说过小吴同学有过目不忘的绝技。他把王勃的《滕王阁序》从头到尾细看一遍后已经了然于胸。
于是冷冷一笑道:这篇文章古已有之,王兄弟拿别人的东西装门面有什么得意的。众人大惊,吴子章道:不信我为大家默之。紧接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只见吴同学一字不漏地把王勃刚刚写就的《滕王阁序》背诵出来。
众人面面相觑时,王勃已知就里他道:“吴兄的记忆果然厉害,你说这篇文章是前人的我认,可是这篇文章结尾还有一首诗你可知晓”?这回轮到吴子章脸红心虚了。遂摇头反问:“汝可知之”?只见王同学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起身挥狼毫,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寂静,死一般地寂静。终于,吴同学羞愧地退下了。他知道,自己今天遇上了当世文坛一等一的高手。王勃也退下了,他不知道,《滕王阁序》已经让他成为千古风流,不想风流也得风流。
作者简介:
子若轻尘,姓名:王炜,文学爱好者,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府谷县诗词学会理事,府谷县黄土文化研究会会员,榆林市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陕北分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