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艺术(二)定性导向具有神奇的作用

定性导向具有神奇的作用
——标签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兵中做过一项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写一封家信,述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结果,半年以后,这些士兵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地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改变了原来的恶习,成为一批守纪律、勤学习、努力训练、技术精良的大兵。心理学家据此指出,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词语特征的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相一致,这种现象就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指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旦被贴上积极的“标签”,导致产生神奇的“标签效应”的例子举不胜举。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被试者参加慈善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捐款,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还有部分被试者不作这样的认定。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慈善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就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捐献额最少。可见,是否“慈善”的标签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
标签效应并不总是产生积极的效果。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差生”、“笨蛋”、“坏孩子”等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优点,于是,无论那个孩子做了什么,老师和家长都会认为那个孩子“差”、“笨”、“坏”。人们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差、并不笨、并不坏的孩子真地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有些人患了高血压这一常见的疾病,在没有诊断确定时,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并不感觉到有多么不适。然而,一旦确诊并告之,患者便被贴上“高血压病人”的标签,立即紧张起来,头痛、头涨加剧,甚至出现手脚麻木、睡眠不良、食欲下降等种种不适。可见,标签效应会导致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的作用。
在我国不少中小学校,一组依据成绩来划分的“标签”近来悄然登场,并从“学霸、学民、学渣”的三足鼎立,发展成“学魔、学霸、学神、学痞、学民、学弱、学渣、学残、学沫、学水”等十个等级。这其中也许渗透着无厘头的黑色幽默,成为学生之间自嘲的内容。但倘若以此让周边的同学对号入座,人为地做“三六九等”的细分,那就很容易使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心理自然成长的过程,并成为学生平等、团结、友爱相处之道的“杀手锏”。
我们可以运用“标签效应”的技巧,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以取得更好的励志效果。
1、多贴“红标签”,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
(1)有意识地给工作对象贴上一枚“红标签”,也就是要尽可能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的表扬。教育界常说一句话:“对于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要在课堂上,批评要在办公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常常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按“红标签”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2)对自己也要贴“红标签”,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经常以“优秀”来激励自己:“我真行”,“我真棒”,“有志者,事竟成”,“人皆可以为尧舜”等隽语警句,往往能起到激励自我、奋发图强、改变心态和行为的功效。
2、不贴“黑标签”,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
根据标签效应,盲目地给自己、给他人贴上“黑标签”,会让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产生偏差和误导,有时的影响会是相当严重的。当一个人被贴上太多的负面标签时,他的思想、态度和意志很可能会变得消极,有些自卑和偏执都是这些负面的“黑标签”造成的。
(本文摘自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心理效应与思想工作》)
作者简介:赵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