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期】音频学《论语》孔子因何代人受过?
音频学《论语》孔子因何代人受过?
述而篇第30章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陈国的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国司败作揖请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进来,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做吴孟子。要是鲁君也算懂得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巫马期把陈国司败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司败是陈国的官名,也就是司寇。陈司败的问话是有来由的。鲁国和吴国的国君都姓姬,周礼规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鲁昭公娶吴国同姓之女,是违礼的行为。按照当时的习俗,称呼国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本姓,据此,鲁昭公的夫人应该称吴姬。为了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改称为吴孟子。孔子明知鲁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行为,为什么还说昭公“知礼”呢?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的时候,陈司败在涉及国与国关系的场合下,问孔子本国国君是否知礼,他只能笼统地回答说“知礼”。这是其一。其二,“为尊者讳”是当时的礼制,从维护礼制的角度考虑,孔子也不能就鲁昭公娶同姓女一事指出他违礼。然而事后,当孔子得知陈国司败就此事指责他有偏私时,不为自己辩解,只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是幸运的,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如此回答,既是代人受过,也体现了“闻过则喜”的精神。
附:
【原文】
7·30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⑥,谓之吴孟子⑦。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②昭公:鲁国国君,名稠。③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④党:偏私,包庇。⑤取:同“娶”。⑥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⑦谓之吴孟子:当时称呼国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本姓。鲁昭公娶于吴,姓姬,应称吴姬。为了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所以称吴孟子。
【译文】
陈国的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国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来,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做吴孟子。要是鲁君也算懂得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巫马期把陈国司败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