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附子的一些问题
临床运用附子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附子的毒性
附子有毒,所以对症下药是保证附子用药安全有效地关键。附子无恶热、口渴等症,患者多面色晦暗或有轻微浮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多思卧困等,即《伤寒论》所描述的"脉微细,但欲寐"的状态。
二、关于附子脉
"附子脉"是应用附子的重要指证。但临床有时也有变化,如疼痛剧烈时,脉象可以出现浮脉、洪脉,但是重按是缺乏底力的,而且,疼痛止后,其脉象还会恢复沉微的本态。
三、关于附子的煎煮法
附子的煎服法很有讲究。如果用于抗休克,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一般用10克者,宜先煎20分钟;20克者,宜先煎40分钟;30克者,则宜煎60分钟;即每增加10克先煎时间增加20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
有人提出附子新用法,即将附子捣成粗末,开水煎煮10分钟以后,尝无麻味即可。煎煮附子用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加水进去,这是朱良春老中医的经验。
另外,云南"吴火神"吴佩衡也主张用大锅大水长时间煎煮附子。陈苏生介绍其师祝味菊先生的经验,首先注意附子炮制的规格,认为各种炮附子以切开打碎者为佳;其次注意监制附子的解毒药(如干姜、甘草、磁石);最后注意煎煮的条件,它主张用开先浸后煎,要求宽水(加大水量)、慢火渗透(不可急火加热),煎煮时间在2-3小时以上,然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煎煮时间按剂量大小而伸缩。
对于从未服过附子的患者,宜小量(加解毒药)逐渐加量,直至达到显效力度为度。
四、关于附子的剂量
服用附子中毒除与患者所处的疾病状态有关外,还与剂量、煎煮时间、季节等因素有关。因此,附子的用量很难统一,多寡悬殊极大。有主张用量宜3-9克,有主张用量在30克以上者。有人报道用乌头汤治疗一寒湿痛痹,附子从31克加至62克,3剂。患者误将另包的186克附子当作一剂药煎服,服用后竟安然无恙,第二天关节疼痛若失,大腿内侧发青发冷感倘失,随访一年未复发。但临床使用附子,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
张仲景使用附子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治疗脉沉微、四肢厥冷等。
个人认为:小剂量(6克以下)用于病程短,体质尚可的阳虚、气虚患者,可以起到温阳化气的作用。大剂量(10克以上)用于病程长,阳气大虚、漏汗、自汗和体弱久病入络,疼痛不已者,可以起到温阳、止汗、镇痛作用。
五、关于附子运用时的配伍用药
使用附子必定要配伍甘草、生姜。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俗方使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互配合者,正牵制其毒也"。一般四逆汤用附子9-12克、干姜6-9克、炙甘草12克时毒性大减。
六、关于附子中毒后的处理
附子、川乌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四肢和周身发麻、畏寒,继之瞳孔散大、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血压及体温下降。乌头碱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故其心脏毒性的致命性最大,中毒时极易造成心房纤颤。
古代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煎而解之。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并用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活性炭以及保温、吸氧等。口服浓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淀生成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