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游记:大山里住着十几户人家,探访乳山市入夼村

在到达“入夼”之后,约十五分钟的时间里,笔者围着村庄转了两圈,始终没有在街上见到一个人。
“入夼”,是威海乳山市大孤山镇境内的一个村庄的名称。此前在介绍其他胶东袖珍山村的时候,有朋友建议到入夼村去看一看。前段时间,我们去乳山的时候,就按照导航的指引,到那里去了一趟。
(去往入夼村的道路)
导航提示的道路,是从万户村北面的胡家村向东南行驶。起初,并没有觉得这条路有什么不同;但过了南口村之后,随着地势的升高,道路也开始陡了起来。当走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回头一看,发现已经算是走到小山的半腰了。
(入夼村修路功德碑)
岔路口分南北两个方向,中间有一块石碑,走近一看,原来是2008年入夼村修路的“功德碑”,正面记载了入夼村的简史和修路的概况,后面镌刻的是捐款人和爱心单位的姓名。有此碑文,后来者就可以快速了解这段历史。自古“树碑立传”之传统,意义也在于此。
(入夼村周边的地形)
从岔路口向南,是到林家庄、上夼和大孤山镇方向;向北,就可以到达入夼村。因为进村山路的地势比村庄要高,故远眺入夼是俯瞰视角。只见东面山坳当中,点缀着一小片瓦房,那里就是入夼村了。
入夼村四周皆山,惟有西北通往南口村的方向属于水脉,地势略低。不过,因为这个方向修建了一座水库,交通并不方便。因此,入夼村修路的时候,就选择沿着西山上坡,再与南口村到林家庄的道路交汇。
根据石碑和乳山地名资料记载,入夼建村与清道光年间看,当时一支姜姓人从南口村迁到此处,因群山环绕的地形,就取名“入夼”。
(入夼村的街道和村貌)
就地理位置来说,入夼村四周的邻村有南口、林家庄、李家庄、桑行等。不过,它们彼此之间要么有大山阻隔,要么有水库相间,路程都不短。所谓“邻村”,更多是地图上的含义。在大部分时间里,入夼村都很少与外界打交道,从这个意义来说,它算得上是一个“孤村”。或许也正因为这一点,入夼村虽然规模很小,但也是一个行政村。
到达“入夼”村之后,我们遇到的就是本文开头的那种场景。因为冬季天冷,加上又临近中午,我们转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人打听情况。只能先大概数了数房屋的数量,约二十栋的样子。
所幸的是,当我们又转了一圈的时候,在一户老式石头房门口,终于看到了一位出门拿草的老大爷。上前打招呼一问,原来他正准备给羊喂料。
老大爷很热情,见到有外人到访,就匆匆把草料丢到了羊圈里,然后连连招呼我们进屋。
盛情难却,我们就进屋简单参观了一下,然后又回到大街上。老大爷跟着出来,他见我们对村庄历史感兴趣,就主动提议带我们在村里逛一逛。
(村里的老房子)
我们边走边聊。笔者请教道:“村里现在有多少户人家?”老大爷似乎不太习惯用“户”这个单位来统计,“我就告诉你有多少口人吧,大概不到二十口。”
而这不到二十个居民当中,有不少还是一人一户,如果非要以户来统计的话,也有十几户。因此,“口”比“户”更能实际反映出这个小山村的规模。
(两位热情的老大爷)
在聊天的间隙,我们又遇到了一位老大爷。他拄着木棍,走了好几分钟,才从一条不太深的胡同里走了出来。
这两位老大爷都姓姜,是同辈人,第一位老大爷今年七十有八,拄着木棍的老大爷比他小一岁。两人虽然不是亲兄弟,但年纪相仿、辈分相同,彼此看着也都很亲切。第一位老大爷曾有两位兄长,可惜前几年都去世了。而另一位老大爷居住的那条胡同,现在也没有几户人家。
(老大爷和他们世居的村庄)
听他们说,入夼村的规模本来也不大,现在年轻人都出外打拼,村庄就显得更小。到了过年的时候,村里会多少热闹一些,但也达不到人声鼎沸、串门拜年的场面。
一方面是因为山民的淳朴天性,一方面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们这次来访,就算是一次相对热闹的场合了。在离别之际,从村里的“老枫杨树”,到我们停车的地方。两位老人一直送了过来,令笔者颇为感动。而此时心中的感慨,也是万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