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北京为“稻香村”开撕,曹雪芹同意了吗?
丨吃货界近期最大的一个瓜丨
- 风物君语 -
震惊!(并不)
美食圈又出事了
北京稻香村与苏州稻香村再次对簿公堂
这次
赢的是苏州稻香村
吓得我放下手中的点心
开始吃瓜
▼
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又撕起来了!
昨天,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法院做出判决。法院责令北京稻香村停止在其生产销售的糕点商品包装上使用“稻香村”文字标识。
而在今年9月份,胜诉的则是北京稻香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判定苏州稻香村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停止使用涉及“稻香村”的各类标识。停止在各大平台做出类似宣传,并赔偿北京稻香村的经济损失。
同名不同姓的南北两大点心巨头的争论,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相信吃货们心里也在嘀咕,到底谁才是正宗?
北稻与苏稻,真假美猴王?
简而言之,两家店名字相同,实则并无渊源。不过,风格确系一脉相承的南案苏氏点心。
真要论起“稻香村”三个字的“归属权”,只怕两家都要给曹雪芹打钱。
▲ 两家都认为自己拥有“稻香村”三个字的所有权?曹雪芹有话说。图/网络
“稻香村”这个名字最早见于《红楼梦》,是李纨的住处,她也因此得别号稻香老农。两家点心铺的得名,或机缘巧合,或刻意为之,都沾了点《红楼梦》的光。
“
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
”
北京稻香村始于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在前门观音寺开办北京稻香村,经营南案糕点,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直至1926年歇业。北京稻香村再度恢复,已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
苏州稻香村则始于1773年,但是老店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动荡中受损严重。之后又经历百余年的乱世,起落飘摇。1986年成立苏州稻香村糕点厂之后,苏州稻香村才逐渐走上正轨并日益兴隆。
旧社会没有商标法,两家重名在所难免,更何况,全国各地还有无数家稻香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无所谓说哪家就是假冒的。
其实,“稻香村”这个商标,最早是被保定稻香村注册成功的。北稻从保稻取得过授权,保稻又以商标折价入股苏稻。总之,剪不断理还乱。这桩案子还是交给法官去头疼,我等吃瓜群众,还是关心一下瓜,哦不,点心好不好吃,才是正道。
清朝的南北吃货大战
南北差异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两边似乎都憋着劲儿一定要分出个高低。
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首都,已不再是区域性的城市,而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各地的风俗习惯,或多或少,都能在这皇城脚下寻得痕迹。
这个特点落在老北京糕点业上,就是京案、南案两大门派分庭抗礼。京案卖的是花糕、缸炉、萨其马、勒特条、薄脆等等。南案卖苏式月饼、杏仁酥、绿豆糕、桃酥、夹沙糕之类。北稻与苏稻,分居南北,其实都是南案点心。
在南案点心流行于北京之前,京案点心是京城里上到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不二选择。不仅日常食用,还作为重要的礼仪性用品。
从口味上讲,京案的点心受满族传统影响很深,常常选择奶油作为原料。萨其马就是其中的翘楚。简单地用奶油、白糖来和面,搓成条再入锅油炸,成品中加入糖浆、蜂蜜拌匀,吃时切成方块。拿在手里不碎,入口一咬却酥松可口。奶香、麦香调和的恰到好处。
满族人把所有干粮制作的食物都称作饽饽。有清一代,他们也是京案饽饽铺的最大主顾。由于北方的气候干燥,京案点心大多是又干又硬。做得好能上宴席,做不好能当暗器。
比如满族人有种点心叫勒特条。奶油、面粉、白糖混匀,捏成粗条,牛油炸透。最早是打猎时携带的干粮,香气浓郁不说,还扛饿。这种传统满族点心如今已非常少见。
八旗世家逢年过节,或家有红白喜寿事。都要到点心铺定做糕点,往往还是成桌购买。京案点心铺自然是生意兴隆。
清朝的灭亡,直接导致了八旗的没落,京案饽饽铺突然没了主顾。南案的崛起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南案点心上位史
在八旗衰微的背景下,北京稻香村就是南案点心“北伐”的主力部队之一。
苏式点心入口酥软,和干硬的京案点心迥然不同。重油重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又能防止变干,口感始终如一。就这样,南案点心一进入京城,迅速赢得了北京人的欢心。加上做工精致,卖相颇佳,还成为多数人心中的“网红”礼品。
成书于清末的《官场现形记》就提到了北京稻香村:
“
邹太爷藏好当票,用手巾包好钱,一走走到稻香村,想买一斤蜜枣、一盒子山查糕,好去送礼。后来一算钱不够,只买了十两蜜枣、一斤云片糕。
”
稻香村的走红,也催生了桂香村、稻香春等大大小小的南案点心铺。京案点心的市场越来越小。
随着清朝灭亡,南案点心逐渐一统江湖。不仅老北京人为之食指大动,不少“北漂”也爱用这甜蜜抚慰乡情。
作为绍兴人的鲁迅先生,一支笔写透了人性。能说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想也知道,任谁也不能让他放下手中的笔。但是,甜食就有这个本事。
他在日记里记叙道:
“
1912年9月25日,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至稻香村买食物三品。
”
大约两年的时间内,他在日记里提到了十几次“至稻香村买食物”。而且常常是作为夜宵。不知道那些为了减肥连晚餐都不吃的人,听到鲁迅先生的事迹会作何感想?
▲ 关于稻香村,鲁迅有话说。图/网络
当然了,早就有人对北京的点心不屑一顾了,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他曾经吐槽说北京积累了上千年的历史,却连个好吃的点心都做不出来。不知道兄弟二人是否私下交流过“北京到底哪里的点心最好吃?”这个问题。
不管人们喜好如何改变,不管谁家的点心更好吃。苏稻、北稻之争总归是件好事,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随便挂起牌子就做生意的旧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