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练习形意拳的前辈心得体悟

一.初学站桩

平生第一次知道形意拳这回事,是在读大学时,于图书馆的武林杂志上了解到的。当时只是知道形意拳厉害,也一直很仰慕前辈们神奇的形意拳功夫,在现实之中却一直无缘遇到教形意拳的老师。直到毕业之后,返校参加武协周年志庆,才见过一个老前辈演练形意连环崩拳,那时真是开了眼界,见识到了形意拳刚猛霸道的特点。

那时由于还在练习外家的东西,所以却并不是很有诚意学,待到想学之时老前辈已经作古了。于是内心一直引以为憾,直到遇到我现在的老师。我的习练形意拳的历程才算开始了。

形意拳由习练之日起,便一直强调站桩,也即是三体式。那时刚站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好奇与期待,总是在想自己会在桩里站出什么神功来。

老师只是淡淡的说:你慢慢站下去就知道了,里面的确有东西,如果没有东西,以前的老前辈也不会这么强调它。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练这个桩你肯定不会练到飞起来。那时心里不由的觉得老师真是幽默,同时自己的心也沉静下来了,既然自己这么喜欢形意拳,那自己一定要立志把这个桩站好。

果然一个星期下来,觉得自己身上的内气逐渐增强,虽然站着的时候觉得膀子有些酸痛,可是一歇下来,酸痛就没有了,觉得精力特别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那时我便去找老师,老师有点意外,显然是很高兴说:一开始我以为你不会站下来,没想到你还真有心,我教过很多人站三体式,结果他们都静不下心来站,形意拳不站桩是练不出来的。你有现在的感受说明你开始上道了,不错。于是这回老师又认真的给我校正了一下三体式,很奇怪每次老师跟我讲的东西都不多,可是每次老师跟我讲东西的时候我都信心十足,虽然知道老师懂得东西很多,而老师每次只是跟我讲一点点。

老师只是说你能练上这个功夫得多大的缘分呀,慢慢练你迟早能出大功夫的。

从此,我天天站三体式,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怕给自己压力,所以只是站15分钟,逐渐越站越有味,便站到30分钟,半年之后,我竟能站到一个半小时,那时我再问老师三体式是否要越久越好,老师说:能站久一点当然好呀,一般标准是能站到2个小时,但是不必天天站这么久,只是需要有这个能力而已,如果能天天站,30分钟都已经很不错了。

这时我才明白,记得刚开始时,自己还是肌肉力在撑,可是时间一久,僵力逐渐化去,筋开始粗起来了,身上越来越扎实,腹部内气很是充实饱满。再过一些时候,觉得胸前后背,浑身的关节缝里面又酸又痒又痛,我便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伸筋拔骨,这段时间里面,浑身都比较难受,时间一久就习惯了,不再难受。果然后来,我竟发现自己的臂膀变长了,肩关节处出现了一个坑,肩膀竟变成溜肩的了,跟以前的平肩大不一样了,再往后后背逐渐变圆,竟拱起来了,腰变圆变粗,慢慢的显现出虎背熊腰的样子来了。大腿往地上一站,实的象轮胎似的,相当有弹性。走起路来,觉得后背被人推着走一样。

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那段时间我上班比较累,得经常性的熬夜,以至于后来晚上睡觉竟喘不过气来,老觉得乳下心脏住隐隐酸痛,我竟怀疑起自己是否得了心脏。后来才知道,酸痛是因为练功后伸筋拔骨的作用,使得胸部的肌肉酸痛,并不是心脏有问题;而晚上胸闷难眠是因为,练功日久,身上灵敏度突增,象灵猫一样逐渐不爱受力。

自己睡觉有把手放在胸口的坏习惯,以前不知道难受是因为自己还没出东西,后来等到功力增加的时候,便觉得被手压得很是憋闷。时间再久,发现自己不爱驮重力,也不爱接受重力,一受外力就想躲,自己的肌肉老是想偷懒,别人的手臂往我身上一放就嫌重就想躲,拿一本书都嫌重。可是自己的手往别人身上一落,别人却觉得我象是把大半个身体压上去一样,老师说是因为我的整体力出来了,虽然只是手接触别人,可是自己老是练松肌肉自然就会下意识得偷懒,就整个身劲压上去了,可是不到这个功夫的人给他压都做不到这点。

眨眼2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每天还在站三体式,但是我现在的感觉大不同以前,大大小小的换劲我已经经历了三五回,内涵和拳理也在不断的升华。

虽然我是练形意拳的,但是老师说形意拳要练的细腻,必须要练推手。因为你的劲道再整,如果不能找到别人的劲,那也是白费。又会打整劲又会听劲,东西才会好用的。就象你手上有枪,可是你的枪法不准,那你也很难打准猎物一样。很多人以为形意拳就只是外表威猛而已,其实真正会练形意拳的老前辈,是绝对细腻的。要不形意拳何必分明、暗、化的阶段。暗劲是讲柔,柔到极致才是暗劲的结束化劲的开始,而练到化劲的功夫才逐渐轻灵虚无起来。如果练形意拳不能琢磨如何练柔练暗,那一辈子也上不了层次的,只能打明劲,明劲打常人好用,一遇到听劲稍好一点的人就用不上了。就象你有枪也打不中活动的猎物一样。

(二)三体式的妙处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琢磨三体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虽然老师一开始就跟我说,里面肯定有东西慢慢练肯定能得到。

果然,后来的身体变化让我逐渐的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推手的过程中,首先让我肘部通了,一开始肘是憋着的,后来肩也通了。逐渐,手上的僵劲去了,身上的整体劲也出来了,脚下的劲可以通过腰胯先从背上到肩上,再到肘上手上。手上的肌肉少了,长条肌出来了,筋变粗,骨头变硬,丹田的气足了。和爱搬力气的人搭手,一沾对方就起来。因为搬力气的人,手上一使力脚下必定飘轻,而我是手上逐渐没力,脚下力大,我一个趟步上去,他的气息不能沉在脚下,便没办法不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要通过站桩先把手臂站松站通的道理,因为手臂只是一个传导作用,手上的劲大了,丹田的内劲就无法通过手臂传到对手身上,因为自己就已经把自己的内劲给憋住了。而且站三体式日久,自己的气息便会逐渐沉到脚下,内家拳如果不能想办法先把气息沉下来,那就很难和对手对抗,其实说的就是松沉的重要性,所以为什么说练拳时,首先讲松柔。你如果是靠搬力气和人比,而对手是靠的是松沉的气息,人家不必使力只是靠一个松沉就把你弄得狼狈不堪。

以后三体式的功夫越来越上层次,肢体更通透,内劲更足,动作必定更圆转柔和,更细腻更合机。和人沾手时,意识一出,就象通电的机轮一样瞬间走转,对方哪能克制的了。因为形意拳讲身体如机轮,劲走螺旋,时间久了,身体各部就如机器上的零件一样,磨合的更加轻快松活,这其实讲的就是外三合的道理,在加上内三合的功夫日渐完善,那时就是内外三合了,内外合的越好功夫就越惊人。

三体式的层次不同,站的东西也不同,你站三体式人家也站三体式,你一直都无法把气息站松沉下来,还在练手脚的支撑力。人家早就在练胎息,用腰眼呼吸,用毛孔呼吸了。和他沾手,一呼一吸之间你早被放飞了。

我的三体式站了2年多,就调整了2年多,不断在换东西换层次练,越站越觉得有味。其实孙禄堂老前辈早就说过,“形意拳学即丹道之学也”。太深的东西我还不敢说,反正不断的换着层次站下去里面肯定是有东西的。

(三)柔练的形意拳

两年多来练的最多的就是劈拳,一开始老是很迷惑,为什么除了三体式就必须打劈拳?后来才知道,劈拳打完定住之后就是三体式的姿势,并且劈拳是形意五行拳之母拳,它最难练,练好劈拳其它拳就好练了。

一开始很是奇怪,觉得劈拳的姿势很别扭,而且这个姿势打人也不见得能厉害到哪里去呀,逐渐才知道其实练劈拳关键是为了练劈劲,真到实战的时候还是这样去劈人就费劲了,当然练好了一样能打人,只是到实战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能否用出这个劈劲来,外形一点都不重要,劈高劈低,劈左劈右,劈正劈斜,都是随机应变的,得了这个劲之后你能否千变万化的使出这个劈劲来。

其实劈劲里面可以含着崩劲,劈拳一落的瞬间就是崩劲,这是听着劲来用的。劈劲落下去的时候,瞬间发现对手跟你顶上了,你立马变崩劲,对手肯定受不了。

等我以为真的得了劈拳的内涵的时候,老师却说:很难说是什么路线和轨迹。我很是纳闷,老师说:因为搭手的时候,对手的劲道是千变万化的,什么可能都有,如果你的思维过早下定论了,那结果肯定令你大失所望。

老师平时除了和我讲形意拳,还经常讲太极拳,并经常用很柔的劲道和我推手,那时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感叹:还是太极拳的劲道更柔。虽然老师不只一次的告诉我形意拳其实和太极拳是一个东西。常人总以为形意拳外表刚猛,内在也是刚猛的。那是因为形意拳有明劲的练法,所以看到形意拳的人往往也是看到明劲的练法,以至于以为形意拳就是硬拳。其实如果太极拳如果也有类似形意拳这种明劲的练法,那很多人也会以为太极拳就是刚猛的。

问题是太极拳没有明劲这种练法,一上来就是柔练。而形意拳的柔练之法往往是不外传的,市面上能看到的都是明劲练法。

其实很多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明劲,以为打刚了就是明劲,素不知里面还含了多少僵劲,“形意拳一年打死人”打死的是自己,更不知明劲是真正练明白了的人打的劲,里面其实一直暗含了柔劲和化劲,只是用瞬间爆炸的方式将劲吐出来。而常人看走眼的,就以为别人打的是刚劲硬劲。就象蛇出洞一样,它慢慢的游出来的时候,身上是绝对柔和的,跟它受惊之后瞬间弹射出来,难道有不同吗?难道后者就是僵硬的吗?当然不是,只是后者是前者动作的快放而已。

等到终于有一天老师和我说;你的形意拳应该换一个新的感觉来练了,否则你不会再进步了,无非就是功力浑厚一点而已,层次是上不去的。

我一听又是惊喜又是怀疑,老师看出我的心思,便说:你觉不觉得自己和功力深的人推手的时候,有出现过脚下发轻发飘的时候。我说:确实有。老师说:那就对了,你脚下轻飘是因为你腰腿还是太硬,那你练劈拳的时候,劲道就应该更柔。

我很奇怪的说:我们形意拳的练法不是已经够柔了吗?难道还能更柔?老师说:对呀!于是老师做了一个劈拳出来给我看。我说:天呀!这跟老师平时练太极拳的时候不是一个样吗?只是换了一个劈拳的外形而已。老师说:是呀,因为形意拳和太极拳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只是人们一定要把他们分成两个东西。

老师说我的功夫还在僵柔劲阶段,但是现在的练法却是柔劲的练法。会了柔劲的练法,就有希望过度到化劲的阶段。柔劲的练法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劲道练的更顺,而柔劲的尽头就是至柔至顺的,也即是化劲的开始。

照着现在这种柔劲的练法练下去,自然就会有很多新的体会和变化,之后才有更多提升自己的空间。

用柔劲练劈拳时,一定要慢,注意气血的运行,一起一涌,象一条蠕动的虫子一样,又像荷叶上滚动的水珠,一动无有不动,都是整体劲。这样时间久了,气息下沉的才会好,而我现在很明显的可以觉到,自己的气息经常只是行走在腰腹之间,和老师一搭手的瞬间,觉得气息立马上浮,一下憋在胸口,如笨汉下水的感觉,很容易就被老师打的飞出去。等气息真能沉到脚下时,那时的功夫自然就要上一个大层次,那时可以感觉到,气息直冲涌泉,涌泉可以感觉到一跳一跳的,象猴子一样轻灵松沉。猴子之所以可以轻灵如斯,是因为猴子气息自然就灌到涌泉,气息通了,一蹦就起来。

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了,是可以逐渐用丹田,腰眼,劳宫,涌泉呼吸的,甚至是能感觉到全身的毛孔都在动,都会呼吸。和人搭手时,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动作如果和气息合好了,一呼一吸之间,人就被打飞了。

我想,同样是在教基础的东西,但是高手和低手比,就算是基础的东西,低手也无法教明白。毕竟,功法不会变,变的只是层次而已,一个桩还是一个桩,一个圈还是一个圈,套路还是那个套路,可是人家的层次不同,人家走得比你远多了,人家验证的东西比你多的多,透的多,所以哪怕是入门的功夫,也是蕴涵了几十年的经历在里面,从教你第一天学拳开始,就已经铺好了三五年以后的路,必定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的。

我想内家拳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的文化迷人、层次迷人,里面多少辩证的地方,多少峰回路转又回到原处的地方。

(四)细练出真功

一直很喜欢形意拳,断断续续的练到现在也有四年多了。之所以断断续续,也是因为中间有自己耐不住困难的时候.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工夫下得不够。

形意拳是一门很有特色的拳。形式很简单,三体式再加五行拳,常人半个小时就能学会。外型一点不奇异,动作也不显得有多潇洒。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一学就会的东西往往就是最难的东西,因为里面肯定有它深奥的道理,而它的道理却不是初学者所能理解的。因为它的道理是练出来的,那是给有基础的功夫接近的人看的。形意拳的拳理就象是前人给我们描述的一条道路。你只有走到那里了或者靠近那里了,才能理解感受到里面的细节与精妙,单是靠大家聪明的头脑来想象是一辈子也到不了目的地的。

所以,初学者就只能去苦练自己能挨上边的东西,走自己该走的路。想直接走在前辈们的路上是不可能的。其实,前辈们早就把路子告诉大家了。先是按要求把动作做规矩做顺了,一手一划,切不可有逾越。就象老师教学生写正楷字一样,那时学生什么也不懂,他只能把字的笔画框架先安排整齐妥当。在这个基础上先下着功夫。

此时的一笔一画都是工整明了的,还不要求学生求速度求连贯的转折。而对于形意拳来说,此时就是它的明劲阶段,一个打基础立框架的时候。总不可能连规矩都未把握住,就开始任意发挥了吧。这个时间有多长,那要看大家下的功夫有多大,有人一两年,有人三五年也还在这个阶段,更有人一辈子都还是初学者的水平。这段时间,我回忆起来其实就是不断的站三体式打劈拳而已。就是为了让自己越练越规矩,越练越整齐划一。因为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了,要说真有捷径的话就是得窍之后苦练。

几年之后,自己觉得动作越发顺畅自然。但是此时的身上还是没有好东西的,不过却出了一点整体力,对付业余练拳的人还是很好用的。要说能把五行拳用的自如能打专业练散手的人那是假话。因为形意拳非常有个性,它一定要你力起脚跟,主宰于腰,发于脊背,而我们平时用惯的拳头是最不能使劲的。拳头不但不能使劲,还要把它的劲降到最小。你一旦管不好它了,它还会起反作用,因为它会影响整体的发挥。这就是“五行四梢要合全,手打三分脚打七”的道理。否则,你想靠你几下笨拙的五行拳就把散展腾挪的对手打败那是不可能的。

我在习练形意拳之初,也很郁闷。别人能奔奔跳跳的,一会儿是组合拳一会儿是连环腿的,打得多潇洒。可是我就要用别扭的劈拳来赢人,这能行吗?要不是大家说形意拳好,我才不会练它呢。

后来才知道,形意拳为什么这般厉害,是它身手合得太好了,气息走转的太柔和了,神意运用的太到点了。它自然的就象十二形里面的动物一样。扑向对手时,就象猛虎一样的轻灵松沉,它向后含住了蓄好了,整个身体如压缩住的弹簧一样,瞧准时机,突然一纵整个身体都如离眩的箭一样弹射出去。如果猎物突然改变躲闪的方向,它也会瞬间做出反应,随时在空中变换角度和劲道。它那一扑是全身在扑,身上和顺的毫无阻滞,神意与气息动作揉捏到了极至。

你不把自己练的象动物一样,你是无法自如的去赢别人的。时间一久,身上自然的如水般柔顺了,那你功夫就可怕了。因为你用的是野兽的功夫,而别人的拳脚都是人打出来的功夫。人怎么能赢的了野兽呢?形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从上到下都是动物动作的最精华部分。

而此时的功夫一旦更加柔顺了,就自然过度到形意拳的暗劲阶段。初练五行拳的时候,身上象穿了一件很窄的衣服一样,处处都被绷住牵扯住的。而随着自己练功日久,肢体韧带拉开的越多,这种感觉逐渐没有了,身上只是象穿了一件很有弹性的薄薄的紧身衣。哪里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却哪里都不会牵扯住你。此时,你内外越合拍,柔若无骨,肢体与意识能瞬间聚在一个点上。是真正的“静灵整聚动”,“内外如一”。

用军队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万人整齐的就象一个人一样。此时,已不在乎什么五行拳十二形了,因为你太内外如一了,你用什么东西都是好东西,你已经无招了,一举一动一递手一抬腿都是功夫。你浑身都会听劲,哪里碰到哪里就会用东西。身上合适的就象机轮一样,一动就是全身无有不动,全身又都象水一样,一有空档就会往里钻,这就是“进如流水钻窟”的机轮功夫。

所以我们要知道形意拳不是要靠浑厚霸道的整体力赢人,它也不是靠天天站桩站出一身的刚劲就能无可匹敌的。它自然也不是不用力的,只是要用腰腿的力,上肢只是听劲用配合着它往里钻。上肢若用上力气了,腰腿的力自然会被憋住用不出来。形意拳不是不用力,只是不愿和人对顶,它一遇顶就变向往不受顶的地方钻,再顶再变。

这才是高手用出来的形意拳。而更厉害的则是,一搭手就不跟你正面硬碰,直接就往你有破绽的地方钻。所以快的看起来就象本来就是这样的,一搭手你就出去一搭手你又出去,你总是准备不好,没有机会使力气,自己就象小孩一样被拨弄着。因为人家身上太合了,总是拧成一条的,又总是往你的弱点钻,你哪里受得了,就算是大个子也没有用。

(0)

相关推荐

  • 形意拳的“三体式”与古传太极拳的“定步平圆推” ——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一,形意拳的"三体式",可站出人体的"十四条经脉" 形意拳的"三体式"是定步静桩.因为这个定步静桩可站出人体的"十四条经脉&quo ...

  • 一位军校学员接触形意拳的感受

    我今年23岁,是一名大四的学生,18岁参军入伍后考上的军校.寒假放假刚刚回到老家山东济南就忙不迭的去拜访尚派形意拳第三代传人张金涛先生,并向他学习形意拳,开启了我的学拳生涯. 我自小喜欢传统文化,喜欢 ...

  • 一位练习形意拳多年前辈的心得体悟(干货)

    一.初学站桩 平生第一次知道形意拳这回事,是在读大学时,于图书馆的武林杂志上了解到的.当时只是知道形意拳厉害,也一直很仰慕前辈们神奇的形意拳功夫,在现实之中却一直无缘遇到教形意拳的老师.直到毕业之后, ...

  • 一位练习形意拳前辈的心得体悟,值得一读!

    一.初学站桩 平生第一次知道形意拳这回事,是在读大学时,于图书馆的武林杂志上了解到的.当时只是知道形意拳厉害,也一直很仰慕前辈们神奇的形意拳功夫,在现实之中却一直无缘遇到教形意拳的老师.直到毕业之后, ...

  • 一位前辈练拳的心得体悟,真言!

    练功,只要得法,剩下的就是一直在正确的路上前行,功到自然成! 老家有一拳友R,也练了几年太极,后来听说闲人练的不错(真的很能吹啊),很想交流一下.见面后R兄叫闲人打套拳看看,闲人觉得很为难,自己哪里会 ...

  • 一位前辈习武二十年的心得体悟!

    练拳套路与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炼时心中毋庸假想一敌,炼散手,则非有假想敌不可.炼拳套之目的在调匀气分.活动身手.习惯持久.发舒筋肉.致用非拆炼散手不可,散手虽从拳式中化出,然不拆 ...

  • 一位练习太极拳多年前辈的心得体悟

     一般说来,练太极拳起初其重点自然专在「学」,但等到学会了功架後,就进入「练」的境地,从此重点自然而然地移到练的方面去了,可是「言之非难,行之惟 艰」.先谈学吧,如果不遇良师,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其结果 ...

  • 一位习武多年前辈的心得体悟!

    技击者,至得劲路时,其身心当然有一种不可思议之愉快.劲之初练,于运动时,每一动作,将气吸足,用压榨意,使其气力自然发生一种内外感应之震动作用是也.是以练技击者,以明劲路为第一要义,练至一旦豁然贯通焉, ...

  • 前辈练习太极拳的心得体悟

    o脚踏浮萍,步如猫行. o任何部位的骨节只要是向回压缩的,就是"松"错了,这个松不是太极的松,而是懈!一一康伟 o松中少紧必懈,紧中缺松必僵:懈之病因--少紧,僵之病根--缺松.一 ...

  • 太极拳郑曼青前辈的毕生练拳心得体悟

    郑曼青(1902-1975),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1928年,执教国立暨南大学,任国画科主任.1934年出任中央军校拳击教师,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术馆馆长.1949年去台湾,196 ...

  • 形意拳习练多年之心得体悟

    一.一生嗜武 商师爷一生嗜武,几乎是一有空闲时间就练拳.琢磨拳艺.特别是他晚年,将所学到的形意.八卦.太极.少林五行熔铸一炉,开创了一支风格独具的形意拳门派.其中仅一个劈拳,就琢磨出了20余种练法打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