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点啥?这事儿北方人完败!
-风物君语-
夏天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倏儿晚风开始变得温暖,茉莉花香接替了栀子花的温柔,仿佛就在一瞬间,夏天要就要来了。“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候的植物、瓜果、海鲜都开始活跃生长。而中国人最喜欢用食物来感受季节和温度的变化,即使像立夏这种在24节气中存在感并不强的节日,也因为“立夏尝鲜”而变得充满期待。
期待换上青春气息的碎花长裙;期待和朋友在露台的精酿啤酒之约;期待可以㧟(kuǎi)一勺西瓜圆心上那一点“心尖儿肉”;当然最期待的还是属于立夏时节的舌尖美味,童年记忆中的咸蛋、家常饭桌上的蚕豆、还有江河湖海中的鱼鲜……
“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海狮苋菜酒酿糟”。一首浙江的立夏民谣中,十几种食物已然唱得人眼花缭乱了,这些看似寻常的美味,总在固定的时间提醒我们,夏天到了。
今年立夏,你吃了吗?
立夏吃个蛋
立夏蛋,是立夏这天最经典的食物。长江以南,立夏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支起煤炉,开始煮蛋,“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祷夏日平安。
老宁波人尤其重视这一天,老人们总是会早早就去市场买好调料。鸡蛋瞬间变身温室里的花朵,在酱油、盐和茴香的滋养下,变得深沉起来。到了下午,咕嘟咕嘟的煮蛋声和虫鸣鸟叫合奏一曲动人的交响乐,是童年最美的音律启蒙。耳朵享受的同时,鼻子也开始享受,那一撮红茶末开始发挥香气,大老远就能闻到。在时间的孕育下,茶叶蛋才有诱人的口味和香气。
而在汪曾祺的故乡江苏高邮,如同他在《端午的鸭蛋》中描述的那样,立夏这一天,红心鸭蛋也会展现出无尽风韵,细腻如凝脂的蛋白,鲜艳如夕阳的蛋黄,绵软细腻,个个都有着流光溢彩的身姿。
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在蛋白上最透明的地方轻轻一戳,早就按捺不住了的咸蛋油开始肆意流淌,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秃黄油拌饭也突然有了对手。
不过在享受立夏蛋的美味之前,他们还要经历一项严峻的挑战“撞蛋”。
立夏“撞蛋”,是每一颗立夏蛋都不能逃过的“基本考验”,也是童年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比拼时刻。仔细挑选一颗“强壮”的咸蛋,装在妈妈用彩色毛线编织的网套中,挂在脖子上,好像奥运冠军的奖牌一样隆重和骄傲。
遇到“对手”,就要拿出各自的“武器”,让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进行相撞,直到一方撞破壳为止。被撞碎的鸡蛋自然可以心安理得的被吃掉,而胜出的“蛋王”总是舍不得吃,拿在手里欣赏很久。
▲食物里藏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图/电影《童年往事》
圆溜溜的鸡蛋是否真的在立夏吃过之后能保证夏天的平安,恐怕很难说,但至少,因为这一颗蛋的存在,让每一个立夏回忆起来,都充满快乐。
尝鲜,夏天的欢迎式
立夏时节,正是部分农作物和水产品成熟的季节,所谓“不时不食”,哪里需要什么特别的风俗和食物来庆祝,把当季的食材,从山河湖海搬上餐桌,他们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立夏的急迫期待。
蚕豆,生在立夏时节最耀眼的食物,当之无愧地可以作为立夏这部电影中的“主角”。
震泽人喜欢用一盘清炒蚕豆当做夏天的欢迎式。安徽人喜欢用一碗蚕豆饭来庆祝立夏,平淡无奇的嫩蚕豆带着季节独有的鲜美,再加上笋和咸肉的加持,一碗蚕豆糯米饭足够阐释“尝新”二字的内涵。多加一勺猪油,蚕豆饭就变成了宁波人口中的“倭豆糯米饭”。
如今人们喜欢把这种方便又好吃的饮食叫做“立夏饭”,但其实在更传统的意义上,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五种有色豆掺进粳米中煮成五色饭,才能叫做立夏饭。
“翛然山径花吹尽,蚕豆青梅存一杯”,立夏的世界总是绿油油的,蚕豆、豌豆还有青梅是这个时节最受瞩目的。上海人把青梅、酒酿和鲜蛋叫做“三新”。
立夏尝鲜,具体的时鲜有哪几样,因地域而不同,多少有些差别。可精致的无锡人,能把这些“鲜”花样都饱尝一遍,无锡民间的“尝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这是来自大地滋养的时令美味;树三鲜即樱桃、青梅、杏子,带着当季最可口水灵的味蕾体验;水三鲜即海蛳、鲥鱼、河豚,江河湖海是大自然给予的舌尖赏赐。
无论是地三鲜、树三鲜,还是水三鲜,都是生津开胃、维持饮食酸碱平衡的当令食材,为即将到来的夏天做好充足准备,热烈而兴奋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农事劳动中。
小麦VS糯米,闪耀在夏日街头
随着天气的逐渐增温,万物都开始疯狂的汲取养分,肆意生长,所以立夏也是一个成长节点的重要标志,不管是植物还是人,都会趁着这股子劲头奋发。比如冬小麦,开始了新一轮收获。
光饼是福建街头常见的小吃,人们用食物串起对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怀念。作为“立夏三新”之一的小麦,将第一缕麦香展现在了光饼的身上,于是也成为了如今立夏必吃的食物之一。
光饼的制作秘诀在于“开”,只有揉面的时候让光饼“开”好了,烘烤出来的饼才可能如铜面般光滑,在烧红的饼炉里“历练”一番,麦子的香气展露无疑,既是主食,又是点心。不仅口感酥脆,还能随着时节变化在其中加入不同的时令蔬菜,像立夏的时候,春笋就必不可少。
将似玉笛般的小笋夹入光饼中食用,再加上福建人最爱的红糟,每一口都舌尖生鲜。
福建人也爱吃夏饼,也叫夏稞,是用麦粉或米浆为原材料,再加佐料摊成的。甜口的加白糖,甜如初恋;咸口种类更加多变,加盐、葱、韭菜或是虾皮、肉丁、蚬肉、蛏肉、蛋等,佐料和米浆一起,在大锅里被收的服服帖帖,一出锅就被抢完了。
还有一种类似的食物叫做“面衣”,咸用草头夹虾皮,甜用枣肉夹猪油。所谓“面衣”。北方也有类似的食物叫做“糊塌子”,但心里总觉得,“面衣”多了几分娇羞,也多了几分侠骨柔情。
每年立夏一至,江南一带就开始流行一道“乌米饭”。和光饼相似,乌米饭也承载了许多的当地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既有“目连救母”慈母孝子;也有狱卒救孙膑的革命情深。
古籍里多有做法记载,采集来野生植物乌饭树的叶子,拣去老叶,加清水搅碎,静置后再用筛子滤出乌叶汁水,然后把洗干净的糯米浸泡乌叶汁,最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大约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吃过了乌米饭,江南的夏天才算是来了。图/网络
用“乌饭树”染色后的乌黑糯米,不仅能蒸饭,还能包成粽子。每到立夏,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都会开始做乌米饭,便会有“家家皆烹,户户皆食”的妙景。
它香润可口,清香扑鼻,因为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2》而被更多的人知晓。
四季变化,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情绪和特点,春天像初恋般浪漫,秋天则有着金婚般的沉稳,而夏天的到来,则像是错过多年后,和初恋在街角相遇,一段埋藏在心底的情绪,开始隐隐萌芽。风物君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陪大家“过24节气,品地道风物”。
一碗饭里有深情,一碗饭中有时节,餐桌上的食物总是寄托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反映四季的流转和变化。随时节而动,在餐桌上感受节气之美,即使宅在家里,也能安心吃到地道小地方的美食。
我们春天在江南挖笋,夏天去北海吃会流油的烤海鸭蛋,秋天在闽南做月饼,冬天到潮汕打包牛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