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李自成的失败:常见的五个原因非根本,失掉“官”心才是主因

在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却没能在山海关击败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军,此后李自成接连败于入关的清军,导致功亏一篑,从攻克北京、差点统一全国到政权崩溃、自己死于非命。李自成的事业用功亏一篑来形容最为恰当,那么李自成为什么最终失败了,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全国的大顺朝呢?

李自成剧照

数百年来,世人对这段历史十分关注,很多人都在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总结一下大概包括下面几种:

一)清初八旗兵天下无敌,大顺政权的失败是军事实力不足;

二)大顺军进入北京后迅速腐败,丧失了民心;

三)大顺政权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导致骄兵必败;

四)大顺军不重视根据地建设,没有巩固的后方提供粮饷和兵源;

五)李自成的战略选择错误。

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大顺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上述五个原因有的很片面,而有的则是错误的,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清军实力虽强,却不足以单独击败大顺军

看过很多现代电视剧的朋友对清军八旗的形象并不陌生,但是清军真的如此“无敌”吗?诚然,入关前后的清军战斗力的确强悍,因为八旗军都是从清朝贵族子弟中挑选出来的强悍个体,他们从小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超强的骑射能力,而在十七世纪,骑兵仍然是一个具有超级战斗力的兵种。而且,当时的清朝还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政权,所以清军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体指挥上来说都是处于巅峰状态。

清军剧照

但是,八旗军队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数量太少,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清摄政王多尔衮“闻中国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而多尔衮正是带着这支部队来到山海关之外,参与了日后的山海关战役。多尔衮“倾巢而出”,也不过凑齐了七八万部队,此外清朝部队尚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带有少量部队留守沈阳,由此可见,清朝的整体作战部队应当在十万左右。

反观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单兵作战能力弱于清军,但是大顺军也是一支蓬勃向上的部队,从迅速发展算起刚刚数年时间,而且在进入北京之后,全国的大顺军、包括投降的明军,数量应当超过百万之多,而且很多人是经历过崇祯末年和明军作战的骨干,战斗力也不容小觑,所以以清朝十万军队,不见得能够轻易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

二、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来不及腐败,更谈不上失掉民心

很多人都认为李自成的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之后,为非作歹、作威作福,到处搜刮、拷打官绅阶层,失掉了民心,而失去支持的大顺政权自然不能在北京立足,进而导致全面的失败。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确实对北京的官绅阶级采取了“追赃助饷”的措施,崇祯皇帝的岳父嘉定伯周奎、大学士陈演等人都遭到了大顺军的严刑拷打,并献出了大量的家产。但是对于百姓,大顺军却是相安无事的,即便有个别军士犯下扰乱百姓的事情,但是大顺军的整体形象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一点从大顺军撤离北京时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大顺军四月三十日从北京撤退回西安,撤退时“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一些投降的明朝官员跟随李自成西撤,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没有失掉民心,否则百姓们不可能选择跟随李自成向西撤退。

大顺军剧照

至于军队的腐败,也不过是封建文人的污蔑而已。首先,大顺军在京城不过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三月十九进京,四月十三即离开京城去山海关平叛),从来没有听说哪支军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从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变成毫无战斗力的军队。而且,在山海关战役中,大顺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经历了一番鏖战,一度占据了上风,如果不是清军的介入,吴三桂将成为李自成的阶下囚。而且,大顺军中的头号猛将刘宗敏在山海关战役中身负重伤,试想一下,哪一只“腐败”的军队的高级将领会如此身先士卒并且为了赢得胜利而受如此重视呢?

三、李自成等领袖的骄傲情绪不足以导致失败

在进入北京之后,李自成和刘宗敏等大顺政权的领袖人物确实存在一定的骄傲情绪,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吴三桂的轻敌以及对关外清军可能的入关干涉估计不足。很快,李自成的这种骄傲情绪就遭到了惩罚。

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奉诏入关勤王,但是半道上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吴三桂无王可勤,经过一番评估之后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李自成,但是由于李自成却并没有将吴三桂放在心上,最终北京城内进行的“追赃助饷”运动波及到了吴家,眼见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吴三桂便选择了占据山海关,并与清朝联系投降事宜。

吴三桂像

此后,李自成虽然亲率大军去山海关平叛,却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丢失北京,可以说这是对李自成骄傲的最大惩罚。但是,在山海关战败和撤离北京之后,李自成等大顺政权领袖从骄傲情绪中走了出来。此后,大顺政权又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李自成还在河南对清军发动过反击,一度取得了较大的胜利,所以说骄傲情绪不足以导致大顺政权的最终失败。

四、大顺政权已经建立起政权,并非“流寇”

很多人认为李自成从起事到失败都是“流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其实不然,在李自成的最后几年,他已经在河南、湖北等地相继建立了较大的根据地,并派出了军队和得力大将驻守地方。

比如,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襄阳,并在此建立政权,此后李自成率军北上陕西,却在湖北襄阳、承天、德安、荆州等四府留下大将白旺率领七万大军镇守此地。此外,河南一省也是大顺政权的稳固根据地,陕西更是李自成的稳定后方,东征北京便是以陕西为基地,李自成在陕北更是留下了李过和高一功等顶级战将镇守,由此可见,大顺政权已经稳固地占据了一片较大的根据地,并且实行了有效的统治,所以崇祯十六年之后的大顺军已经并非“流寇”了。

大顺政权巅峰形势图

所以“流寇主义”也并非李自成失败的原因,甚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李自成在各地分散了较多的兵力和战将,导致了日后山海关战役的失败,所以,集中兵力和建立根据地需要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否则便会顾此失彼。

五、李自成东征北京的战略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很多人认为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选择北上陕西、再东征北京的这条路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当时明朝北方因为连年天灾和战乱,已经破败不堪,即使取得了陕西、北京等地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财源以稳固政权。他们认为,当时李自成的最佳战略应当从襄阳、武昌顺江东下,取南京和东南赋税之地,然后再效仿明太祖朱元璋“深挖墙,广积粮”,之后再北伐,如此方可根基稳固。

其实,历史有时候虽然相似,但是却总有其不同之处,一味地照搬反而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其自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前期发展中,朱元璋并没有直面元朝,在他和元朝之间还有一个缓冲——韩宋政权,“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为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

朱元璋像

而如果当时李自成夺取南京,他与明朝之间并没有另外一个政权以作缓冲,他还必须直面明朝的攻击,所以与朱元璋当年的形势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如果李自成当年不北上解决孙传庭部,等地孙传庭休养生息之后,李自成恐怕也并不能轻松获胜。所以,李自成当年的战略并非错误,只是在战术上执行有差错,比如如何对待吴三桂、如何防范山海关外的清军等细节之处。

那么,李自成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不难理解,李自成在进入北京之后没有失掉民心,却丢掉了“官”心,失去了官绅阶层的拥护。李自成虽然在政治上对官绅阶层极尽招揽,但是在经济上却并没有照顾他们的利益,反而通过“追赃助饷”等手段对官绅阶层进行盘剥,导致官绅阶级对大顺政权失去了信任。当李自成在军事上还占据优势的时候,这些官绅并不敢轻举妄动,而一旦李自成在军事上表现出颓势,他们便会落井下石,相机而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在李自成山海关战败之后,原本投降李自成的各地明朝官员,纷纷选择了脱离大顺政权,或投降清朝,或投奔南明弘光政权,大顺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所以,李自成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他还没有实现从农民到地主阶级的转变,忽略了官绅、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被地主阶级抛弃,再加上关外清军这个外力,最终导致李自成功亏一篑,没能够成功实现改朝换代。

参考文献:《南明史》、《论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