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选择一座城市时,究竟是在选择什么?
山川网:城市,“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或者至少是之一。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决定性差异,自原始人类掌握实用工具开始。但人类文明全面进入快车道,以近乎一日千里的方式突飞猛进,却与城市这一产物的诞生关系重大。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最原始的人类需要打猎为生,那么小的动物或许一个人还搞的定,但是面临大型动物时一个人的力量就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
此时,人们发现群体生活的必要性。事实上,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期的奴隶制时代,城市甚至无限趋近于现在“国家”的意味。因为人口稀少,不可能产生如当下这般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市连接着城市,生活区连接着生活区。一个国家能够拥有一个较大型的城市,就已经是非常不易的事情。
因农业而产生了农村,这是较为初级的人类聚合生活方式。但是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因为自身创造的产品实现完全自给自足,所以人们之间需要交换和贸易。于是,市这个产物就必须诞生。而有了市,如何防止产品和财物不被其他图谋不轨者掠夺呢?自然就要筑城。
筑城之后,人们需要安居乐业,需要更多的丰富娱乐,于是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方才逐一诞生。城市的生活愉悦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入,而不断流入的人口又不断创造了新的商业需求,继而继续让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张。
所以当我们动辄讨论决定人类命运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时,我们会发现工业和服务业与城市之间存在必然关系。其实就连农业所创造的产品,依旧需要运抵城市,才能实现其价值的变现。原因无他,大量的人口,尤其是有消费能力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里。
不同于古代,现代的中国有近三百座地级市,留给十四亿中国人选择的余地变得空前丰富。没得选自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选项太多对于部分人而言同样是一件愉悦不到哪里去的事情。于是问题随之发生——当我们在选择一座城市时,究竟是在选择什么?
因素非常之多,而且因人而异。那么接下来我讲到的,更多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供大家做权衡时的判断(以下因素不分先后)。
经济往往是在我们讨论一座城市时,最先、也最容易引发我们关注的因素。为什么呢?因为经济是可以被数据化的。很多感性的权重和因素,完全可以A说A有理,B说B有理,到最后稀里糊涂毫无结果。但是诸如GDP数据、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上市企业数量等等关于一城一地经济的增长数据,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
城市的成长阶段和人的成长阶段一样,有初生期,有成长期,有成熟期,有衰退期。好的选择方式,无疑就是将自身人生的所处阶段,放在和城市相匹配的位置。当你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的时候,我实在不认为你能在一座垂垂老矣的县城乡镇里燃烧出什么火花。而人到暮年,选择一处宜居僻静的小城,却有是一件美事。
只有符合自己人生阶段和家庭背景的城市选择,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城市的经济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人身上来的。为了更好的方便大家理解这件事儿,我不妨举一个不是特别现实,但是特别有参考意义的案例:现在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比如青海、甘肃这些地方,众所周知经济落后。现在如果国家通过强制手段从内陆迁移一亿人口过去,并且不允许他们离开。十年之后、二十年后,这个地方的经济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其实这个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比如明朝、清朝,都曾出现过国家以强制性的手段迁移人口补充新开辟疆土或因战乱而人口锐减的地区。那么这些地区在现在看来,经济都已经是相对不错的了。原因何在?因为只要有了人,也就有了需求,继而就有了经济。
但是你说为什么中国人口这么多,经济却和美国相比还是落后呢?这就要说一个更为现实的因素了,中国的整体人口素质,相比美国还是差的太多。如果说中国的人口素质和美国接近,然后人口又是美国的数倍的话,那么这将是无比恐怖的一件事情。目前还只有小说和电视剧里才会这么演。
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口的素质呢?当然就是教育,毕竟每个人一出生下来都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虽然客观上DNA也能决定一个人部分的天赋能力,但是教育始终才是决定人口的最重要因素。
教育不同于其他因素,没办法被速生,需要较长的周期性。所以现在你看到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西安等教育大市,根源你起码都得往前推近百年。很多中国的一流高校,都已经过了百年校庆。一些好的中学,建校都已经几十年了。
你买的学区房价格这么高,还不就是因为多少中国父母深刻领悟到了自己当年因教育而沾的光或吃的亏嘛。
这个因素很现实。上一代的外出打工者在考虑目标城市时,其他基本都不考虑,唯一考虑的就是收入水平。
从商业角度看,所谓的工作,其实就是个人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收益的一个过程。那么现在在A地8小时可以换来100元,在B地8小时可以换来300元,你说你怎么选?
事实上,收入高低背后反映的城市因素非常之多。就好像你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时不知如何选择,最后干脆就选择了一个最贵的。那么我们未必保证这个选择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起码也是中上等的,这是由客观经济逻辑决定的。
房价和房租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成本,生活的成本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你的衣食住行,也包括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多重刚性消费。当你对于个人收入能力有了一个很客观的认知后,那么有些地方就是不适合你的,这很容易理解。
这里我再说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如果你的学历普通,能力也普通,那么站在当下的这个时间点,我还就不建议你再跑去北京上海去。你完全可以到广州去碰碰运气,可能从攒钱的角度来说,比你去南京和杭州还能多剩下一些,补贴一下家用。
再延伸一点讲,目前中国综合生活成本最高的区域,一定是长三角无疑。原因在哪儿?除了原本的城市基建全国领先外,当地的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已经定位到了较高的位置。你去了,就必须立刻适应和承担相应的消费方式。
产业结构很好理解,就是你首先要弄明白你自己会干什么,能干什么,擅长干什么。
比如说你是个汽车工程师,你必然就要选择汽车行业比较发达的城市,这样的你收入短期内有保证,长期内有发展。比如你是个码农,那么你就得选择互联网比较发达的城市,而不是回到老家三四线城市网吧当网管。
你羡慕一些城市或朋友风光无限,但是你去了未必就会有同样的结果,这就是产业结构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不同结果。
接下来该谈到宜居了,宜居其实是个非常综合的概念。什么叫宜居,就是综合多种城市细分领域环境,而看这座城市是否生活起来,舒服、惬意,有烟火气。
前些年为什么很多高级别的人才,纷纷逃离北京?要知道,这些人很多都已经获得了北京的户口,收入也都是非常不错的水平。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的空气质量非常糟糕。也正是因为这点,北京才不得不在近几年的采暖季大举实行“2+26”的环境治理行动。
自然环境是大家的,大家呼吸的是同样的空气,逛的是同样的公园,爬的是同样的山,戏的是同样的水,赏的是同样的景。这些东西是城市既有的或既无的,改变极其困难。
为什么当你打开贴吧等地方性论坛时,总是会有大量的地域黑出现?深层次看,地域黑究竟是在黑什么,因何而黑?人文环境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点。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过短,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是近乎断裂式的。某些地区的居民素质已经开始朝着发达国家靠近,有些地方还停留在电影《盲井》《盲山》的水准。
人文环境并不是假大空,当你在需要帮助时,发现根本就没人帮你,而且一堆人都在嘻嘻哈哈看热闹的时候,你会瞬间对一座城市失望,甚至绝望。
为什么说一些历史古城,人文积淀深厚的城市,会诞生大量的学者、专家和艺术家?为什么中国的电影圈北京永远是魁首,一众顶尖的电影从业者都有汇聚于此?根源不正是在此嘛。
我不打算创业,也不打算做生意,我就是老老实实上个班,是不是营商环境就和我没关系了? Too simple,too young。
你上班,你到哪里哪里上班?是到公司企业里上班么?那你老板是不是要考虑营商环境。如果你老板天天被地方吃拿卡要,觉得在这地方干点事业太难了,那干脆不干了,你说你是不是失业了?
你说我是公务员,营商环境差是不是跟我就没关系了?你的工资是从财政里拨款的,如果地方营商环境不行,一税收不行,二招商不行,那日积月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只能拖发、欠发、甚至不发工资,这也不是什么多新鲜的事情。
你正常开个车,然后突然来了个交警就把你拦下了,没等你说话,就告诉你遮挡车牌了,然后就罚你200块。你心想委屈啊,于是就打算找相关部门申诉,结果发现人家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到最后不仅罚你200块,还扣了你6分。
你想做点生意,办个执照用了几个月,中间你还送了礼。好不容易开门了,天天都有来检查的,最后你生意黄了。
而与此同时,在某些地区,需要政务部门协助时,只需要一个电话,工作人员上门给办理业务,态度不好还可以打电话投诉,投诉完了还不用担心以后被报复。
一个地方有没有希望,看看他们的省长、市长、书记每天在说什么,在干什么基本也就明白个一半了。
整体来说,气候越温暖的地方,其经济更容易发达繁荣。
这个很好理解,当气候比较温暖的时候,人们才更多愿意走出家门,到室外去娱乐和消费。很多南方城市到了深夜时段,还在灯火通明,吃喝玩乐,归根结底和当地夜间适宜人们在外娱乐的气候关系重大。
虽然人类每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24个小时,但是在有些城市,人们的实际体验可能是近乎20个小时,而在有些地方可能就只有14个小时。日积月累,双方由消费带来的经济差异,就会十分巨大。
中国和很多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历史悠久,动辄就是几百年,上千年的故事。
很多人不愿意了解历史,觉得历史很枯燥。但事实上,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今天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历史上都能找到原因。当下的境遇永远是果,过去的经历才是因。同样,对于未来而言,现在城市在做的又是因。
绝大多数当下中国的发达城市,基本上都是很早之前就已经奠定了当下的地位,并且绵延千百年兴盛至今的。各种资源的累积延续,各种优秀的人才辈出,你不了解它的过去必然就看不清它的现在和未来。
老实说,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家太远,和饮食习惯关系重大。毕竟很多食物,尤其是小吃,离开了固定的地点就会失去市场。
这个的解决方式其实在于,第一是越大的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越多,自然就会把全国各地各种好吃的食物一并带来。比如你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想吃到家乡的特色其实要比其他城市好得多。
第二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物流来解决的问题将越来越多。目前的电商和物流解决不了的问题,未必未来同样解决不了。目前的商业业态解决不了的问题,未来未必解决不了。
旅游资源其实是城市影响的一个重大体现。未来城市可以衍生出的新经济还会越来越多,但是不管怎样的新经济,总要有人关注到,总要有人愿意来才行。
未来的城市的IP价值将越来越强,就像现在我们一部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漫等等衍生品一样,成为IP未来能够衍生出的精神消费也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城市IP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所拥有的众所周知的东西,比如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这些尽人皆知的IP,未来只要运筹得当,其价值不可估量。
当你朋友询问你现在生活在哪座城市,对你的回答表现出羡慕的时候,其实正是你所在城市IP的巨大成功。品牌的价值,是近乎没有边际的。
城市是动不来了,虽然偶尔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修修改改。但是主体上,一旦一座城市的主城区设定后,这个城市基本上就会被固定在这一区域。
为什么滨海和沿江这么重要,就是因为海和江可以最大程度上克服城市的地理位置本身的缺陷,将城市的想象力大幅提升。所有目前已经形成城市群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诸如在群山环绕这样地理位置的地区,要充分掂量和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
交通是人类人为改变城市地理价值的产物。比如原本一座城市去往一个方向的路径不通,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修公路、修铁路的方式进行弥补,进而拉动经济。
这就要引申出,为什么省会城市或二线以上城市未来的前景更值得期许,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足够的筹码为自己的交通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城市和交通规划从来都是人做的,那么一座城市聪明的人才越多,能够为自己所在城市谋划的利益也就越大。
小城市应该为通了高铁而高兴吗?其实真的未必,小城市的高铁,未来将成为自身资源进一步区域中心城市流失的传送门,而且一旦打开就不会关闭。
城市群、城市圈,不管你怎么称呼这种东西,但是这种东西毫无疑问将是决定中国城市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的核心要素。现在还未成群、成圈的城市,残酷一些说,的确就是已经被这个时代所抛弃的。
我们在互联网上经常提到的平台概念、生态概念,其实同样适用于城市之上。城市群可以说是城市这一人类伟大发明的最新演变,因为每一座城市人口的承载力毕竟有限,但是人类渴望进一步提升效率的需求却是永无止境的。
拥有了城市群,就意味着拿到了下一个城市时代的钥匙。就像拥有了微信的腾讯一样,掌握了全新时代的战略利器。
最后一项是我很少提到的,就是感情因素。比如我真的就发自内心特别喜欢某城某地,所谓千金难买我乐意,那么所有客观的因素自然就只能让道。
但是要注意的是,凡事都要付出成本,在选择城市和未来这件事情上可以感情用事,但是也要承担相应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往往并不是由做选择的个人承担,而是由整个家庭和家族命运的走向来承担。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道理很简单,做到不容易,坚持则更难。
注:本文配图更多做段落间隔视觉休歇之用,与段落内容无必然联系,图片来源见水印,谢谢!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 丨 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 丨 社消增速大数据 丨 国民消费大数据 丨 IPO数据 丨 土地成交数据 丨 全国篇 丨 广东篇 丨 浙江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青海篇 丨 京沪篇 丨 江苏篇
2017GDP: 海南 丨甘肃丨贵州丨山西丨云南丨广西丨江西丨陕西丨安徽丨福建丨湖南丨河北丨湖北丨四川丨河南丨浙江丨山东丨江苏丨 广东
城市:燕赵之地 丨 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 丨 各省高等教育人口 丨 真实国民经济&素质 丨 恩格尔系数偏高城市 丨 上半年社消增速 丨 西部地区的希望 丨 地方债 丨 上半年国民消费数据 丨 地铁门槛高3倍 丨 500强公司 丨 燕郊4小时 丨 延迟退休,老年创业
人文:乡村里的中国 丨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丨 中国人都是赌神 丨 最美烟火气 丨 穷人为何贫穷 丨 永难脱贫 丨 都挺热的 丨 小龙虾 丨 逐水而居 丨 中国啤酒地图 丨 彩礼十万起 丨 中国式婚姻 丨 00后报告 丨 海底捞和呷哺呷哺 丨 北京/上海女子图鉴 丨 帝都、魔都、妖都、雌都 丨 人口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