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 120帧的争议并不意外
李安遇到了自己的“瓶颈期”。
由他执导的电影《双子杀手》上映6天,北美票房遇冷,中国市场上也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显示,截至10月23日该片在国内总票房达1.78亿,当日票房却仅居于第四位。
截图来源:猫眼电影专业版
在豆瓣上,《双子杀手》的评分也只有7.1的水平。而李安的几部代表作,如《饮食男女》评分高达9.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评分也能有8.4分。相比之下,这部李安打着新科技招牌的电影,确实碰了壁。
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冲着“传说中120帧”与“李安的电影”这两个标签去了电影院,也有同样的感受。其中,最大的问题似乎出在剧情上。也有很多人认为史诗级导演李安此次的失手,是因为把太多精力、时间花在克服技术难题上——运用3D+4K+120帧拍摄技术。
《双子杀手》在国内的首场看片后,他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剧情是一幅画,技术是作画的笔
先说说技术。
3D、4K,说人话就是——更逼真、更清晰;
120帧是最重要的一点,120帧/秒意味着每秒闪过120张画面的镜头,帧数越大,画面越稳定,任何细节都可以被保留下来,画面细节更丰富。
李安执着于用技术呈现电影效果也不是心血来潮。
2012年,李安第一次用3D技术拍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发现以传统24帧拍摄,问题越拍越多,于是他尝试了60帧,接着便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超过60帧就不是电影了,很像眼睛看到的,电影的文法变了。”
使用传统24帧拍摄时有频闪,物体运动容易让画面模糊,影像看起来也十分昏暗
到了2016年,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李安第一次尝试使用120帧拍摄,电影中主人公脸上的每个毛孔和雀斑都分毫毕现。然而,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在北美并没有得到认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电影本身就是生活之外的艺术,且很忌讳将这堵墙打破,直接将观众过多的放置于电影场景。
李安却不这么认为。他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提到新技术时这么说:“(感受过120帧之后),我觉得好像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那边等我们。”
李安在《双子杀手》所创造的“新世界”,就是前所未有的“参与感、沉浸式”体验。
再说说剧本。
时间倒回到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直接触发了大家对“克隆”一词的各种畅想,这些奇思妙想又直接通过影视作品反映了出来,比如《逃出克隆岛》、《星球大战:克隆战争》。
1997年,《双子杀手》的剧本就在这样的潮流下创作了出来。然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剧本多次被易手,导演、主演轮番换了好几波,但迟迟不能开机的原因之一还是技术不达标。最终,才被正好寻求技术突破的李安以雇佣制的形式接手了。
投资1.38亿美元,请来近百位全世界最好的特效师,李安抓住每一个细节仔细研究。《双子杀手》的技术不仅体现在120帧,而且还打造了一个完全以假乱真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就连史密斯本人也感叹——“我第一次看到成片的时候,感觉非常诡异。那真的是我。每当我看到这个完美无瑕的23岁版本的自己,就像有人把我所有的缺陷都拿掉了。”
只不过,即便在李安已经对1997年的剧本做出了一些优化的情况下,剧情老套、题材陈旧,依旧成了整部电影中的硬伤。
电影成就了他,也桎梏了他
李安在电影宣传期接受采访时说,在处理《双子杀手》剧情时,加了关于“道”的探讨,即对自我的认知、对忠诚的理解、对家庭观念的表达。
这正是最有“李安特色”的地方。
正值《双子杀手》剧本诞生的1997年,李安正在准备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电影《冰风暴》。这是一部讲述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美国中产家庭的电影,难能可贵的是,李安高度还原了美国70年代的场景。从服道化,到演员表演,无一不让观众称赞,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导演,竟然将美国70年代浮华的社会景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见,李安对“细节”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没有让步,说白了就是对电影“真实感”的执着。
但同时,李安又是温文尔雅的艺术大师。《推拿》、《喜宴》、《理智与情感》……我对李安的电影谈不上是狂热,但他的每一部电影我都会带着期待观看。在我印象中,他的电影擅长的是人际关系带来的思考,善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经历都融进自己的电影里。艺术与视觉就好像食物甘美有回味。然而这种感性的创作与电影科技的拓宽结合,将会在如今的电影时代体现巨大的价值。
从情感到技术,李安都力求还原真实。作为华人导演的标杆人物,李安的独特经历让他在中西文化中游刃有余,他的成就全世界都认可。
于是,《双子杀手》的争议让很多人评价李安这次失手了。李安悉心研究的120帧也被说成“可以但没必要”的特效。但李安深信,高帧电影一定会是以后发展的一个方向,自己只是一个先行者。
要知道,早在1922年就已经有了需要戴眼镜才能观看的3D电影。但一直到2009年《阿凡达》上映,詹姆斯·卡梅隆打造出了一个亦幻亦真的潘多拉星球,才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了科技之于电影产生的神奇效应。
所以,对于一位享誉全球的导演为电影技术所做的努力、以及这项鲜少人尝试的新技术,否认,还为时尚早。
说来也巧,今天正好是李安的65岁生日,他遇到的究竟是自己的“中场战事”,还是自己的另一场“奇幻漂流”?谁都难说。
李安在谈及自己追求的技术和剧情的不匹配时,这么和大家解释道——“我往后退了一些,因为要做实验动作,所以很多大家跟我过去电影比较的东西,讲故事是简单了很多,因为他不这样的话,在社会上推不动,它没有办法成立,它的片本身要求一些东西。这也是我在制作这个片子里面需要适应很多的一个地方。请大家担待一下。”
他是孤独的,他是认真的。
《双子杀手》是电影与科技的开始。在褒贬不一的影评中,一个电影艺术家会寻觅内心的坚定,将他的电影革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