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 | 再记冯老师
【往期回读】
再记冯老师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今年已是八十高龄的冯亦同先生,可谓胆气十足地给祖国也给我们这个时代,唱响了一出不同凡响的人生大戏。我为冯老师高兴,为他艺术上的永葆青春而骄傲,期待着早日欣赏到这部融古铸今、推陈出新的音乐作品。
为一位朋友将出版的一本书想讨篇序,去找了我所敬重的冯亦同先生。这样的事,三十多年里我找过他若干次了。我的这些朋友冯老师一般并不熟识,因此大多是可以推的。他的确也很忙,推是完全有理由的。但冯老师从来就大气、慷慨和宽容(当然还包括对我的信任和偏爱),对于我的请求没有打过一次回牌。哪怕手头有十分重要的写作任务,他也都是乐呵呵地应承下来。
我知道,给人写序绝不是个好活。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书稿,你得翻下来读下来呀,否则你不知道说什么,东西南北的该说到哪。当然我们也读过一些名气不小的人物写的序,洋洋洒洒几千字,学问无疑是够大的,但和其所序的那本书好像没挨着多少边。明眼人一看也都明白了,人家是名家,哪有那份闲空去“犁”你那片地呢。
可冯老师不会躲这个懒,他从来就是一页一页货真价实地,要把你拜托的这部书稿认认真真地读完,读完了,他的一些想法,还会通过电话或邮件和你做充分的交流;甚至将准备评述的书稿放在更阔大的背景里,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性考察与分析。比如,我此番请他作序的这本书,朋友写的是一个生活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搏击商海几十年的传奇人物,冯老师读了,觉得同他手上正在参与进行的大运河文化的研究能靠得上,有可以说道说道的方面还不少。讲冯老师宝刀不老,还真不是简单的一句奉承,他思想的活跃和一些发散性的思维、一些创新型的表现,让你无法想象他的实际年龄。
好些做不出活的人,都往疫情身上推原因。冯老师当然也是深居简出,防疫抗疫他也做得很模范。但疫情对他的读书写作,似乎并未造成什么影响,省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有关抗疫创作活动,他也都和一些年轻作家一样,积极策应,写出了不少感人的诗作。更了不起的是这个时间段里,他几乎不声不响地拿出了一个大活——继早几年推出过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和《解放·1949》之后,又一部原创大型民族交响乐《国之当康》,由南京民族乐团搬上舞台,在国庆佳节期间与广大观众见面。而冯老师正是这部民族交响乐文学台本的总撰稿。
那天,坐在冯老师家熟悉的木桌旁,听他讲这个“大活”的整体框架和写作始末,真的有一种冲击心灵的强烈震撼。正是他的神思妙想,催生了这部巨制的诞生。他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物“当康”作为一种巧喻,也作为一部雄浑史诗的切入口,以序曲《山海经·当康谣》作为开篇,继而推出《家园》《射日》《治水》《移山》《战疫》《飞天》等六个乐章,全景式地展开与描绘中华文明史上炎黄子孙在与大自然斗争,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艰苦历程与英雄形象,折射和讴歌当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新的长征。今年已是八十高龄的冯亦同先生,可谓胆气十足地给祖国也给我们这个时代,唱响了一出不同凡响的人生大戏。我为冯老师高兴,为他艺术上的永葆青春而骄傲,期待着早日欣赏到这部融古铸今、推陈出新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