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而第十三章 一诺千金

《学而》的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章也是有子讲的一句话。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第一句 “信近于义”,信就是信用,义就是道理,如果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承诺是符合道理的,不违背规律的,那么就能够实现。
“言可复也”,这里的言指的是许下的诺言、做出的承诺,要现有承诺,最后做到了,才算是有信用,所以是讲信用的前置条件。我们看这个“信”字,一个单人旁,一个言字,其言可复才是信。如果只管把话说得漂亮,不管能不能实现,就不是信,这些偏亮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人有信用,一定是这个人说的话,符合现实符合一定规律,最终才实现的。反过来,一个人说的话能够实现,原因中客观因素就在于他对别人做出的承诺是符合一定道理的,符合一定规律的,所以才能够实现。
有些说大话的人,对别人承诺的时候不走心,也不考虑实际,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轻易做出了承诺,到最后无法实现,那这样的基本就是不算是“信”。他说的话也不可能实现。
所以君子是不轻易许诺的,一旦许诺,就要想尽办法去完成。
秦汉之际,有一个人叫季布,非常讲究信用,当时人们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李白诗句说:“吐杯欣然诺,五岳倒为轻”。有信用的君子的一个承诺,比五岳还重。

第二句,“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就是恭敬。是不是越恭敬越好呢?当然不是,恭要近于礼,也就是说恭敬要和礼相结合,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要分角色、分场合。如果不管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分场合一味的恭敬客气,那就容易成为低三下四,不但丧失了自己的自尊,别人也会看不起你,也会给你自己带来一定的耻辱。

第三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如果从字面解释的话,就是原因,或者因循。亲,可以理解为关系亲密,或者亲人。这句话比较难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古人抄录的时候出现了错讹。但从字面上,大概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如果我们依靠一个人,或者依靠一个事物,依靠他了之后,依然还能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这样做也就是一个典型的范本。当然,这样解释呢,也有点说不通。

第二种解释:因可以解释为婚姻的姻。结为婚姻后,不能不管双方的父母,可以当做是一家人。我们现在讲婚姻,是一个词,但是在古代婚和姻是两个词。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子娶老婆叫做婚,女子嫁老公叫做姻。古代有一个词叫做“姻亲”,作为“因不失其亲”的一个注解: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然后依然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这样也可以仍然当作是一家人。

第三种解释:因可以解释为因袭、沿袭。因袭什么呢?紧接上一句的“恭”。可以这样翻译说:当一个人在表面上做到恭敬恭敬,仍然能让别人内心感到这个人很亲切,把他当成自己人,那么这样的人也是值得学习的啊。

总而言之吧,这句话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以上三种解释,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

  • 喜马拉雅

    夫轻诺必寡信.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看看老子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 前面老子讲了"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

  •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13

    再读<论语> 学而第一 十三 有子曰(1):"信近于义(2),言可复也(3).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4),亦可宗也(5)."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 ...

  •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仁:仁爱.指人与人之间要仁慈,仁厚.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 ...

  • 弟子规 | 为人处世,什么话不能说?

    /有奖读书,请从公众号菜单进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弟子规>的第五部分.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守信用的规则.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校倡导诚实守信.其实这个词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在我国古代,诚实守信 ...

  • 《雅兰读论语·学而》第十

    一个儒家君子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及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念? 答案,就在今天的学习内容--<论语·学而第十>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

  • 三读论语.学而02

    [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 三读论语.学而03

    [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指的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贪欲隐藏起来,哪怕是内心愤怒.怨恨,但是在表面上,还是会伪装出恭敬和喜悦的样子,用花言巧语去讨好别人,这种人腰 ...

  • 三读论语.学而04

    [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成就比较高的,写了<大学><孝经>,据说论语也是他组织师兄弟们著写的,孔子的孙子子思 ...

  • 三读论语.学而题外1-1

    [题外1-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不细品,我们很难认识到这些古人的见识与智慧,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一生中每一天需要面临的不就是这三件事吗?这里不说交友和学习的事,就单说"为人谋&qu ...

  • 三读论语.学而05

    [0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句话算是对"为人谋而不忠乎"最好的诠释,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领导一个千乘之国(春秋是车战,一般一辆车编队100人 ...

  • 三读论语.学而06

    [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么是「品行」?就是人的品德体现在他的行为中,只是想和说不行,要看你怎么做.后边<为政篇>中,子贡为孔子什么是 ...

  • 三读论语.学而【题外1-2】德才论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德才论>,值得去看看: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 ...

  • 三读论语.学而07

    [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卜商,位列孔门十哲,以"文学"见长,但是<先进篇&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