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公开课第22期《抵制雷同,风光摄影新技巧》

每周二晚八点

我们相聚在吞像摄影

>>>>

 公开课:《抵制雷同,风光摄影新技巧》

主讲老师张冰

新媒体艺术家,吞像名师。200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在校期间前去日本交流学习,参与策划学校组织的多次国内外的展览活动。多组作品获得国内国际奖项,其中影像装置《窥》系列作品获得IDA国际数码艺术大奖与澳大利亚数码艺术奖北京巡回展金奖。2009年开始创作新媒体跨界作品,作品涵盖图片、影像、装置、雕塑、新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多组作品被瑞士、法国、美国、日本等国收藏家收藏。

>>>>课程详情

光摄影几乎受到所有喜欢摄影人的喜爱,外出拍摄不仅可以到处旅游,还能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也锻炼了身体,可以说身心都得到锻炼。因而风光摄影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首选。

风光摄影与其它门类不同,它没有故事情节,更像是一篇散文,表露了摄影者触景生情的感觉,风光摄影贵在抓住这份感觉。

摄影者被周围的风景所感动,想把面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记录下来,在按动快门之前先问问自己,眼前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如果把这份感动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了,那你的作品就成功了。

大自然的山水树木或是城市建筑,你拍不拍它就在那里,不会轻易变化,为什么不同的人、不同时间拍摄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因为光影效果是难以预料的。

摄影爱好者拿着长枪短炮,奔波在拥挤的名山大川,起早贪黑追逐着晨光晚霞,但是好光线似乎还要靠运气。有没有全天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风光创作的可能性呢?那就是用我们自身的眼光上去发掘风光的与众不同,而不是追着光线、追着风景满地跑,去拍摄雷同的片子。

风光摄影首先是拍摄者内心情境的体现,源自于头脑中的想法,而不是照相机。无论照相机怎样高级,总是人去控制它,拍摄时摄影师的想法总是第一位的,摄影是从心出发的。

成功的摄影作品都会明显或隐藏着摄影师的心境,这种心境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的主观感受。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介入了主观感受,影和像的结合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含义。摄影师是富於想象的人,想象对于摄影师来说是无比重要的,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想象。心境是内心的最真实的感受,眼前所见即是境,与内心产生了呼应,看到的景物表现出来的影像就是不一样的,即佛家所说的境由心生。

来看几个例子,乌克兰风光摄影师Nick lisitsin:

这是70后乌克兰风光摄影师Nick lisitsin的风光作品,以黑白为主。整体画质细腻,情景显得特别静。他善于表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向。他拍摄的都是日常生活很容易见到的场景,公园里的树林、林间小道等,但不是平常的记录,通过快门的控制、虚实结合,让照片辐射出一种微秒的、优雅的情绪,有一种独有的情调,他的影调、光影、手法都让人细细的回味。画面显示出来的境界也是作者的境界,仿佛可以静静站着、躺着,看着周围的风景,什么也不想,有种超然世外的感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似乎在倾诉孤寂,但不是一种无奈,它是一种心情、一种境界。如果作品可以把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成功了。

这两张照片是我十年前的春天路过一个公园拍的,阳光很暖,树刚发芽,心情也特别好。想表现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直白地拍摄肯定拍不出来,于是我晚上拿着闪光灯,采用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把树的向上的生命力,那种爆发力基本表现出来了。

这四张是我在特别紧张的考研复习期间拍摄的,当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压力特别大,心情也特别糟糕,看树也有感觉群魔乱舞的感觉。同样是路边公园里的树,这组就比较乱,有直角,很抓狂的感觉。所以不同的心境表现出的树也完全不一样。

经常听人夸某照片太漂亮了。太漂亮以至于看不到作者的心情是好还是坏。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如果光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内涵气质,她也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像,有气质的人会深深吸引你,让你过目不忘。如果风光作品你看一眼就过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能让你注视很久呢?它一定是你心境的反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作品。

发几张爱好者追逐日出日落特别讲究光影、构图唯美的图片。

这样的照片无论从光线、构图、取景还是效果,景色很美。就像看美女一样,看得多了就没感觉了。这些风光大片不能说不好,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摄影是心里的反馈,摄影者的眼光很重要,要吸引人就要有他的独特性,靠对艺术的感受和观察力。

如果摄影师没有一颗敏感的心,领略不到大千社会、大自然的奥妙、光影的变化,拍出来的照片是看不到情感的表现的。看照片就能够感觉出作者的心有多大,以及他背后的心境。所以摄影水平的高低,最后拼的是摄影的心境,技术是次要的,但不是不重要,技术是表达心境的工具、方法保障。技术和心里两方面要共同提高。

这三张通过色调、虚实、构图、呼应、色彩等等点出了一种情感在里面,思念、静谧、或是家乡儿时的味道等等,可以从这些画面中表现出来。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发现,风光摄影里面的心境表达是很重要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和启发,这种启发是第一步,照相机是我们的第三只眼,用第三只眼学会观察,学会发现不同。具有了发现不同的意识,就会有大的进步。

讲这些图片、心境是想说明,不一定非得是日出日落、名山大川才能出大片,留意身边的事物,无论大景还是小景都可以出大片。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菩提就是我们用摄影的第三只眼与心境的呼应去观察表达外在风光。

风光摄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无关艺术,而是关于快乐和收获。

玩,心情好,拍出比一般好一点。也是基础阶段,讲究画面好看,有意境、色彩等美学要求、追求构图、光影等技术手段。这样阶段属于发烧友阶段,特别狂热于风光摄影。概括基础阶段为:好看+美(美学)+技术 , 发烧友。

2
第二阶段:沙龙摄影,追求唯美和光影

讲究构图、品质、拍摄地等。属于进阶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审丑、控制取舍和作品意识。审丑也是一种艺术思想,审丑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只有对美了解的多了以后才会去审丑。就像人们养的宠物狗,有的很丑,但是特别可爱漂亮;摄影是舍得的艺术,越拍呢越简单,这种简单的力量是强大的;意识是把自己当成艺术家一样去认真创作。进阶阶段概括为沙龙摄影:好看+美+技术+丑+控制取舍+意识(作品意识,美学意识)。

3
第三阶段:艺术上的追求,关于视觉和情感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加入了观念和创作。比如Nick lisitsin、姚璐,杉本博司的作品等。概括为艺术化阶段: 好看+美+技术+丑+控制取舍+意识(作品意识,美学意识)+观念+创作的风光艺术。看一下这些作品:

这是姚璐的作品。拍摄的建筑工地的建筑垃圾,作出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效果,也是一种另类风景,加入了观念,把资源再生性、环境的问题加在美学里了。

杉本博司的海,拍摄对象是海,把水、空气等自然元素提升到禅宗、哲学的高度。1/2构图。

杉本博司的电影院,涉及到时间的概念,采用大画幅拍摄,曝光时间是一部电影的长度,电影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起就成白色了,长时间曝光电影院的细节体现出来。

以前袁洁老师讲的组照专题课,把零散的拍摄按照组照有意识地按作品、专题、题材拍摄,组织在一起很有震撼力,是比较完整的作品。随着意识的改变会带来摄影质的飞越。

风光摄影想要与众不同,不是去费劲地到处选景,拍摄不成组、没有系列、没有主题中心灵魂的单张漂亮的照片。照片怎样脱颖而出?要有冲击力、震撼力,要与众不同。这要通过拍摄对象的选择、光影控制、尺幅选择等表现出来,这部分会在以后的课程中介绍。来看下面的照片:

这是百度中随便搜出来的图。第一眼看上去哪张图片吸引你的注意力?

我第一眼看的是标有1的图片。其它的照片都是彩色的,元素比较复杂,这张颜色是消色的,比较干净,这样就脱颖而出了。然后是2的深色的,然后是3的单色的。其它有很多非常漂亮的照片放在这里面就被淹没了。

同样这批照片也非常好看,吸引注意力的是偏品偏紫的(下图1、2)

所以在参展、评奖时应该注意什么,通过这个例子可能有所启发吧。

摄影与其它艺术或事情一样,在里面是看不清楚、看不全,需要跳出来,站在风光之外看,要综合其它的艺术门类。艺术离我们并不远,当代社会人人都是艺术家,处处都是艺术品,无时无刻地在吸引你,你要把自己定位成摄影师或艺术家。

这组照片的作者是个全职妈妈,用iPhone手机拍摄并制作。把风景素材与孩子合成,通过画面处理,产生出梦幻的吸引人的照片。

技术层面对我们也许不是难事,在意识上要引起重视。那怎么让你的摄影与众不同?不管是哪个阶段,要以作品的心态对待摄影,要有完整的作品,不能总让照片躺在电脑里,要有仪式感,挑好洗出来,装裱好挂在家里,对它很重视。要以艺术家的心态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不要总视为习作。有了仪式感就更有信心进行以后的创作。孩子、周围场景、户外旅游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

培养摄影修养不用非要去大景点,起早贪黑的奔波,可以在你周围不出两公里的范围里进行,尝试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去拍摄,同一个被摄物的光影都不一样,会有千万种变化,有千万种光影效果。当拍了一定量后,并排的摆列在一起,很容易发现好坏。经过一系列的拍摄,你会对光线、气候、温度很敏感,有预见性,可以很好地捕捉和把握景物。这样系统的训练比到处跑要有效的多。你可以尝试一下,经过几个月、半年、一年的训练,你会发现你的进步是神速的。

把所有的照片,不管是晴天、雨天、佛晓、中午、傍晚还是黄昏拍摄的都摆在一起,你都了解拍摄的条件,你会发现各种问题,会明白其中的原因的。把这种练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任何的风光摄影中都是实用的。这是很系统的一个训练方法。

我们学摄影的时候,老师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在校园或公园内拍感兴趣的,所有人以同一个主题在一个环境里拍摄,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相互借鉴。这也是对摄影的敏感力、心境的一种锻炼。

常见风光摄影的错误认识:

1
误区一:过度追求早晚的光线

有的摄影师扛着器材追着日出日落跑。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光线拍出来的效果不一样。阴雨天色温高,适合拍安静、寂寞情绪的照片;日出日落是暖色调的。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拍摄,不一定非得日出日落。

如果真的遇到特别值得拍的对象,一次拍摄不行拍摄多次,甚至住在那里等待阳光符合拍摄要求。有这种拍摄意识的人对光塑造景物的能力有很高的认识,他会有意识地寻找、控制光线。

风光摄影中的用光很重要,是核心的问题。曝光正确与否不完全把所有细节都体现出来才是正确的,要根据拍摄对象而定,有的不足是合适的,而有的过爆合适。在进阶阶段我会详细讲解风光摄影的用光。

这张拍摄树林里的逆光,色调是暗的,树的细节都没有了,曝光是不足的,但对整体塑造神秘气氛的来说曝光是正确的。

2
误区二:对器材的发烧

初学阶段对器材特别痴迷,但是当拍摄深入以后,拍到自己喜欢的主题的时候,对器材的追求就没那么高了,够用就好。相机、附件等器材太多了对每种器材的认识就不会太深刻,相机这一第三只眼的发现性和瞬间的判断力会被忽略。所以对相机等器材一定要熟悉。

感光胶片或CCD的宽容度比人眼小得多,人眼对自然界光线的宽容度特别大,看色彩、层次也远远高于感光材料或CCD,但是相机在平光或柔光下可以拍摄出色彩艳丽的图片,超出了人眼看到的真实景观。所以要用技术控制器材,扬长避短。这要求对器材、曝光要有深刻的理解,这部分将在后面课程里细讲。

要学会用摄影的眼光来看风景,在按快门瞬间要预料出拍出的照片是什么样子,训练对曝光、色彩、对比关系、反差等有基本的预料。

3
误区三:对著名景点摄影圣地的崇拜

大家一窝蜂的去名山大川拍摄,通常注意力在风景上了,忽略了对摄影本身发现性的追求。平常的、荒野、无名景点往往会有更好的光影效果或景色待发现,所以注意力要放在寻常的景色上,不要放在名山大川上,起早贪晚,疲于赶路,也没有发现美的乐趣多。有阳光的地方你会发现它的各种美。

这两张是在再平常不过的小树林拍摄的,像河边、公园等地方,只要有光就可以拍出大片,在名山大川不一定能拍摄出来。

4
误区四:关注大景色光影,忽略细微小景色

好的光影让我们常常被宏大的场面所吸引,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错失局部、微小的景色。

这两张照片就是细微的景色,通过塑造也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

5
误区五:使用手动模式才是专业的

任何拍摄模式都是辅助你正确曝光的,没有能不能用的区别。光线瞬息万变,用自动模式可以抓住一张大片,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总结

风光摄影首先是拍摄者内心情境的体现,源自于头脑中的想法,而不是照相机。无论照相机怎样高级,总是人去控制它,拍摄时摄影师的想法总是第一位的,摄影是从心出发的、所以想让你的风光摄影与众不同,在技术的实践以外,最主要的是保持一颗体察风光此时此景的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