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刘振兴:记忆中的秋收

儿时的记忆是模糊的,对于秋收的印象也是淡淡的,只记得跟随父母和一些亲戚去玉米地里割过玉米杆,跟表兄妹在田间捉过蚂蚱,还点火烤过晚熟的老玉米……

那时农民秋收比现在累,主要是收玉米、棉花、谷子,基本都靠人力完成。父亲每天起很早驾着牛车去地里拉回带皮的玉米,卸在院子里,如此循环,一天往返好多趟。

晚上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在门灯下扒玉米皮,时令正是农历八月。

夜微凉,空气中散发着干燥温暖的气息,梧桐树上挂着一弯明亮的下弦月,蛐蛐在角落里叫,整个村庄都是安静的,只听到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扒玉米皮和牛骡吃草的声音。

我对于秋收明朗的记忆是从高一开始,那时家家家户户都有了农用拖拉机、三轮车。

国庆放假,我跟父母、妹妹一起去地里掰玉米。

掰之前先要用镰刀削一条让拖拉机能通行的路,之后,我们便穿着长袖的衣服、戴着帽子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这可不是个好活,半干的玉米叶划到脸上、脖子上、手上,会留下一道道划痕,一出汗又痒又疼。

即便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高兴的,因为丰收了。

掰完玉米就开始装车,父亲在前面慢慢开着拖拉机,我们把堆在地上的玉米捡起来扔进车厢里,很快就装满了一大车斗。

这时天色也将近傍晚,月亮在东边的云彩里淡淡的如云烟一般,随着太阳逐渐西落,月亮显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躺在载着玉米的拖拉机上,听着嘣嘣嘣的机器响声,嗅到新鲜玉米甜甜的味道,看着日落月升,内心是安宁充实的。

秋收最长久的一个活儿就是拾棉花,只要天气晴朗,棉花每天都会开。

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人去地里拾棉花,每人腰里系一个口袋,棉花往袋子里装,说说笑笑间就拾满了整整一袋棉花,扛着一袋袋棉花往田外走,汗水濡湿了衣衫,虽然累内心却充实。

毕业后第二年夏天,我辞职在家,每天白天去地里打棉花杈儿、给棉花打药,晚上在家看书、听广播,一直到了金秋十月,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

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心里还恋恋不舍,因为棉花已经开了,我却没有机会去体会收获的快乐。

也就是那年秋收之后,家里再也没有种过棉花,算来已过去十三四年的时间。

都说棉花是有温度的植物,那年的棉花对当时的我来说,除了温暖还有莫大的慰藉,让我在最低落的时候看到了希望,懂得了人生有些事需要静静等待,有些路只要慢慢走,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么远。

最近几年,秋收基本都用大型联合收割机,不长时间,脱粒的玉米便被大车拉回了家,省时省力又不浪费粮食。

今年雨水勤,老家玉米地里存水,我们一家人不得不选择人工掰玉米。

在一个晴朗的秋日午后,我又一次来到熟悉的田间,嗅着甜甜的玉米秸秆味道,用手掰下一个个金黄的玉米锤,行走在有些泥泞的田垄上,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奔跑在青绿色的田野间,青黑色的头皮,身穿浅黄色上衣黑色长裤,手拿高粱秸秆,身后是洁白的云朵和悠远的天空……

我爱秋天,更爱家乡美丽的田园!

(已载11月4日《德州晚报》)

■作者:刘振兴  ■编辑:王晓松

(0)

相关推荐

  • 老家华县收苞谷和棉花的记忆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秋收的记忆 作者 张清 老家华县的秋收季节不仅沉甸甸,而且沉甸甸得有些沉重. 印象最深的是收苞谷和棉花,一个用来填饱肚子,一个用来遮身蔽体.简单地说,这两样庄 ...

  • 这次不写别人,写写文武双全的自己

    其实我挺优秀的! 真的! 独立疏篱 三脚猫不到的文字功底,居然站在了记者队伍的尾巴上跟着甩啊甩的,自我感觉很无辜,又怕别人失笑,所以一般跟受访者联系的时候,都是吞吞吐吐不好意思自我介绍说是记者的.这两 ...

  • 秋收记忆之刨仁果儿

    秋收记忆之一   刨仁果儿 庄稼人是不注重过节的,特别是八月十五正中秋,正是庄稼成熟.棉花开喷儿的时候,很多庄稼人说:"忙活地连死的空儿也没有了!" 是的,这时候,忙活起来不知道黑 ...

  • 记忆里的那些盐城农村生活

    小编: 梁萧 发布: 2021 年 9 月 2 日 前言:最近看了很多讨论农村帖子,很多人都说农民没有交社保就不应该得到国家的补助,那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在农村生活过,农民对中国取得的贡献非常巨大.我不敢 ...

  • 让丰收来的更猛烈些吧

    城市里 闻不出秋天的味道 不知道棒子熟了 豆角黄了 茄子下莞了 丝瓜花谢了 遥远的乡村里 早已人人仰马翻 对了 牛.马.驴统统下岗了 谁要是看见 一辆牛车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那一定是在秀电影 拍短视频吧 ...

  • 孜叶日·努斯别克 || 记忆中的采棉季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孜叶日·努斯别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绘画. 记忆中的采棉季 前段时间,"新疆棉事件"闹得很厉害,唤起我关于家乡采棉季的一些 ...

  • 家乡的味道丨停留在记忆中的“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不禁让我想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是,弹棉花你还记得吗? 01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部分农村还保留着弹棉花的老手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慢慢被机器或者其他材料给 ...

  • 那些事儿丨刘希:特殊的“红包”

    高二那年下学期,我的成绩处于班上中等偏下. 也许是看到读大学的希望遥不可及,我便常和在外打工的发小联系. 发小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广东打工,听说刚当上了小组长,工资和待遇都还不错,我听了心里有些心动,打算 ...

  • 那些事儿丨刘凤海:追根溯源“十八团”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群雄割据,土匪四起.在这种情况下,陵县滋镇仓上村兴起一个保境安民的"十八团". "十八团"初建于1920年,因是由十八个村组成,以村为团,因 ...

  • 刘洋 : 记忆中的年味

    打记事以来,有关过年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在农村的那些年,所以,我记忆中的年味是弥漫着乡村的各种味道的. 记忆中的年味是冬末腊初的忙碌和期待.农村人的冬天是闲不下来的,锄地.翻土.背粪,要把土地打扮得干净整 ...

  • 那些事儿丨刘卫:奶奶的冰箱

    儿时的夏天,对我们这些追求美食的小吃货而言,意味着是满满的"吃喝季",更是对我家添置的第一台"奶奶的冰箱"充满着深情的留念. 我八岁那年,刚入夏,"家 ...

  • 那些事儿丨刘德凤:母亲的扁豆树

    早些年,母亲在家门口栽了一株李子树,好不容易盼到李子树开始挂果,却发现无论多么成熟,这树结的李子都酸涩得要命. 父亲建议把树砍掉,重新栽,母亲却说,好不容易长大的树,砍了可惜,再说李子开花的季节,满树 ...

  • 那些事儿丨王伟革:中大奖

    那天傍晚,一个中年人来我店里买肉饼,嚼着嚼着,赞道:"味道真好!正宗的东河肉饼,薄而香,不油腻." 我说:"大哥,有见识." 大哥正是东河人,他踌躇一会儿,说: ...

  • 那些事儿丨郭新中:筑梦·追梦·圆梦——我与德院的不解之缘

    有人说,人生如同奇妙的宝盒,里面储藏着许多封存已久.鲜为人知.璀璨斑斓.价值非凡的宝石. 在德州学院建校50周年校庆之际,我怀着喜悦.激动.感恩的心情,特撷取我人生宝盒中的一颗宝石,真实地讲述&quo ...

  • 刘标牛 || 记忆中的姥姥

    我是1957年在保定新华村出生的.这个"村",实际上是河北省省直机关宿舍(当时河北省委在保定).爸爸在河北省文联工作,妈妈在河北省新华书店工作.由于父母都去工作,姥姥就被从辛集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