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人,即使经常为人付出,也得不到他人喜欢

世界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不会像童话里一样,我对你好,你就会对我好。人际关系中,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付出,单方面的索取。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关系中也是有马太效应的:即受欢迎的人会越来越受欢迎,哪怕他从来没有为别人付出过什么。而默默付出的人做的再多,往往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

比如这三种人的这3类付出,往往就是做的再多,也得不到他人的喜欢。

(1)自我感动者:只会默默的付出

有些人的付出,就像是暗恋一样,默默无闻,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不让别人知道。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不居功不邀功。但毫无疑问,这点在人际关系中是行不通的。

不被别人知道的付出,就等于没有付出。指望别人良心发现,或者通过某些意外知道你的好,那是小说里才有的剧情。

所以,很多默默付出者,往往会特别心理不平衡,觉得自己为别人,为集体做了这么多,还没有回报。就和暗恋者一样,你不说出口,那就是没有。只能自己感动自己。

(2)碌碌无为者:专注于无价值或者低价值的付出

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找对了路子,事半功倍。找不对路子,越努力,越失败。

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你想要付出,就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他人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

就像有些人追女生,每天给别人送早餐。风吹雨淋的,觉得很大付出。但在对方看来,买早餐只是举手之劳,算不得什么。你这种付出,就是无效付出。

还有的人,可能不善表达,十分的功劳,到嘴边只能说出一分,自然得不到好。

(3)不会拒绝者:没有底线的付出只会害了自己

人的心理变化是很复杂的,而且人性天生就有些“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持续的对为你付出,你并不会认为他有多好,只会觉得别人的付出理所当然。

这里就要说到“价值感”了,这种感觉其实很缥缈,很虚无,它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取决于付出的难度。

越难获取的东西,越有价值,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你只有让别人感到“为难”你才能体现出价值。

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变成“老实人”,“老好人”,这些人以为不懂得拒绝,所以只会让别人觉得“没价值”,自然得不到别人的喜欢。

结语:

做人做事,讲究方法,顺应大多数人人的心理需求,就能收获很多。反之亦然。

任何群体中都有一些“老好人”,不管别人要求什么,他们总是很少拒绝。

这些人的人缘都不错,却很容易因为管太多别人的事而招致不满。

“老好人”里确实有些内心充满阳光和爱的人,他们喜欢帮助别人,自己的内心也是愉悦的,这就不成问题。而有些“老好人”却一直都在伤害自己,因为他们可能并不乐意帮助他人,只是不懂得拒绝。


可以善良,但别软弱可欺。

善良是一种人人称赞的美德,但是当善良过了度,别人恶意嘲笑了,还以为别人不是故意的,被人欺负了还一味退让,这样的善良是软弱可欺的。

善良应该要像玫瑰花,可以散发芬芳,但是要有人恶意靠近你,也要记得亮出身上的刺。

对所有人毫无差别的释放善良,不是美德,而是伪圣母。

别以为善良很容易,长不出牙齿的善良就是软弱,没有能力的善良就是别人欺负。

其实善良不等于软弱,当弱者遭遇不公时,就会对欺负他的人说,行。而善者会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对坏人说,不。因此当你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不要以善良为借口,为你的软弱而说谎。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你只能是那个弱者或被欺负的老好人,别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自然不会多领你的情!

你可以用善良来帮助别人,但不要用善良来掩盖软弱。生活中遇到的小事还好,但当涉及到大事时,你仍然这样软弱的话,你就会变得一无所有。别人抢了你的男朋友一声不吭,别人抢了你的培训机会你也不去在争取回来。那么你永远都会是一个苦命的人,难成大器。所以做人首先要抛弃你的软弱。

讨好。

有些人很少在别人面前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总是倾向于认同他人,通过讨好他人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人格叫做“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的人看似跟谁都聊得来、没脾气,实则自我存在感低,常会因为别人的要求和自己内在的需求难以调和而产生心理冲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