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不是问题,读懂孩子谎言的原因比打骂更有效,值得父母学习
文/银花
曾看过一期综艺《一起出发吧》,节目里陈小春气得一脚踹飞了儿子的早餐。
因为Jasper任务完成得不理想,又不敢告诉爸爸,所以当陈小春问他刚刚出门去了哪,有没有做任务时,儿子一口咬定只是“吃早饭”了。面对撒谎的Jasper,陈小春整整询问了6次,可Jasper依然没有说真话,忍无可忍的陈小春瞬间爆发,一旁的Jasper也直接被吓哭。
陈小春说:
“你5岁就已经撒谎了,那10岁怎么办?”
像爸爸陈小春一样,很多父母把孩子撒谎看成了天大的事儿,觉得这跟孩子品性有关。
所以当得知孩子说谎后,父母往往不能忍受,非常焦虑。
可实际上,世上几乎没有不说谎的孩子,就连我们尊敬的钟南山院士,在小的时候也曾为了零食撒过谎。
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回忆道:
有次把本应上交学校的伙食费私藏起来,买了零食。当母亲问起时伙食费有没有剩时,他便撒谎说没有剩余。
当谎言被拆穿时,他以为大难临头,要遭到毒打了,可没想到,一向严厉的父母并没有过多的责怪,只是对他说:“这么不诚实,你想想到底对不对。”
钟南山回忆道:“父母的话,感觉比打我一顿,对我刺激更大。”
儿童撒谎未必是坏事情,父母换种角度,可以更全面认识孩子的说谎行为。
1.它是孩子心智发展的标志,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
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会撒谎,它跟孩子的性别、个性都没有关系,而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谎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多伦多大学教授李康和他的团队花了20多年的时间,对儿童说谎进行了研究:
小朋友2岁时就开始说谎了,这时只有30%说谎,70%说真话;3岁的时候,50%说谎,50%说真话;到了4岁的时候,80%以上会说谎,并且从此以后大部分孩子会说谎。
2岁以前,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能即刻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正是因为父母的即刻回应和呵护,从而建立了孩子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但当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孩子也希望摆脱父母,拥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为了免于责怪,这时总不能说是自己动了吧,那就说是猫打碎的吧!
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孩子们第一次成功地对父母撒谎时,就是他们首次扮演独立角色的时刻,是孩子独立意识唤起的标志之一,是心智发展的标志!
2.说谎越早、说谎越好的孩子,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强
因为孩子说的话要让大家信服,前提就一定要知道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说谎,所以情商很重要;其次呢,要把谎说好,一定要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要把自己的脸部表情控制好,要把姿态控制好,而且还要把语言内容控制好。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在安徽亳州的派出所里,一个7、8岁的小女孩向民警诉说着自己的“悲惨身世”,令民警几度哽咽。
小女孩说“从小没见过爸妈,跟爷爷生活,爷爷去世后又被养父母收留了几天,现在又被抛弃了......'。就在善良的民警叔叔被小女孩的“悲惨身世”几度哽咽到说不出话的时候,她那“从小没见过的妈”和“去世的爷爷”找到了派出所,真相是小女孩和爷爷拌嘴后负气离家出走了。
这样天衣无缝、情真意切的撒谎,意味着需要孩子拥有更高的思考能力和控制能力。
3.为了达成某种愿望
2-7岁的孩子,容易将现实情景和个人幻想混为一谈,尤其是2-4岁的儿童,他们会根据自己我的感受和想法来设计事情的走势,比如孩子偷吃了糖果,当被妈妈问时,他担心被批评,他会说是妹妹吃的或是其他人吃的,反正不是自己。
并且当孩子有了急迫的愿望,或者独自面对现实,方法有限时,孩子就会选择撒谎。比如他已经偷吃了一颗糖果,可还想吃,妈妈问他吃了没有,他会说没有。这些谎言里,其实是糅合了真实愿望的成分,比如想获得父母的关注,维护自己好的形象,不想惹父母生气等等。
在成人的理解中,撒谎大致可理解为“欺骗”行为,就是说者将不符合事实的事情当真事来讲,以博取对方的信任,而说谎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说假话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但父母千万不要轻易地把孩子撒谎跟孩子的品质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批评、打骂他,但也不要放任纵容,应了解孩子撒谎背后的真实原因,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纠正。
1.教育基于爱和看见
我一搞心理咨询的朋友,曾碰到一个案例:一位10岁的男孩骗同学和老师说要随父母去欧洲旅行,令大家非常羡慕,当孩子的母亲知道儿子撒谎时,大发雷霆,同时也非常焦虑,于是带着孩子看心理医生。
但在咨询中,朋友发现这个男孩成绩平平,父母经常对他说教,批评,而男孩之所以撒谎,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注、团体的认可,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
而父母对待孩子的坦诚态度,也决定了孩子敢不敢说真话。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知道,也许隐瞒会更好些。
因此,孩子撒谎只是一个表象,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一味批判、焦虑孩子说谎,而是要知道孩子为何撒谎,才是掩盖在表象下,急需父母看见的真相,而这一切基于爱和看见。
2.孩子撒谎,父母要先自省
李康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通过打骂、说教的方式,根本无法改变孩子说谎的行为,而父母和同伴的行为才对孩子有影响。
苏格拉底说“没有自省的生命不值得活着,”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父母要学会自省或反省。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
“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因此,父母应这样做:
以身作则、不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具有吸收力的心灵,对环境极其敏感,而父母的行为和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以身作则,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谎,更不要对孩子说谎,应做到言而有信。
与此同时,因为把孩子说话与品质联系在了一起,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而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更多源于父母和身边人的评价,孩子出现撒谎行为时,很多是无意识的,如果因为孩子撒谎了,就给孩子贴上“撒谎精”“不诚实”等标签,也会导致孩子不断向负面标签靠拢。
给孩子改错的机会
有家长觉得,孩子撒谎得有惩罚,才不会再犯。
前段时间,“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热议。
广东佛山一个7岁女童在商场偷拿了玩具,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女孩就是不承认,于是女孩的妈妈就想到了报警,给女孩一个教训,后在民警的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错误,并向店员和母亲道了歉。
而对于该妈妈的做法,我认为是教育出现了问题,是不可取的。对7岁的孩子来说,她可能对偷东西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单纯的喜欢罢了。但是妈妈在公众场合的报警行为,是在告诉孩子:你是个小偷。
心理学家布雷迪博士得出过一个结论,大意是,如果你对孩子大吼:
“说谎是不对的!是背叛!是不尊重!我很失望!”等话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比他一开始撒谎要承担的伤害更大,他会觉得“反正爸爸妈妈也不信任我了,那还不如撒谎呢”。
这个事件中,如果玩具价格妈妈能支付得起,付款就可以了,回家再教育孩子。但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东西是店里的,要支付钱才能拿走。同时告诉孩子,以后如果实在特别喜欢店里的东西,可以告诉妈妈,便宜的话可以用零花钱买,钱不够的话,可以攒够钱再来购买,我相信孩子在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后,以后一定会知道怎么做了。
鼓励孩子勇于承担的品质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而父母在孩子犯错后应积极正面引导,鼓励孩子承认过错,并协助进行补救。
南宁某小区的电梯里,12岁男孩在电梯里小便,一开始孩子并不承认,后经父母的沟通,男孩才承认是因为天气太热了,水喝多了才在电梯里小便了。并给物业写了检讨书,并自愿打扫5天的电梯。由于小男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反倒让业主们很感动,都愿意接受小男孩的道歉。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面对孩子的撒谎行为,需要父母认真分析孩子撒谎背后的真正原因、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再有针对性地引导,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孩子信任父母,才能勇敢地敞开心扉,拥有勇于承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