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针灸内科(全身)症状治疗取穴方法
订阅话题 阅读精华
症状是疾病的反映,又称征候、病候,一般是指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根据四诊所得的患者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固然可使症状缓解,然而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同样也有助于疾病的治愈。有些症状在临床中的严重性往往超过它的原发疾病,如不及时处理,就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疾病的变化多端,在不同的情况下或不同的阶段中,表现的症状各有不同,因而熟练掌握对不同症状的治疗,更便于立法处方,提高疗效。现将古今针灸名家的经验,按照内科(全身、头项、胸胁、腹部、背腰、四肢、二阴)症状、妇科症状、外科症状分类归纳如下,对临证很有裨益。
针灸内科(全身)症状治疗取穴方法
(连载)
1、寒热:依据“寒者热之”,治疗寒症多以任脉腧穴为主,配以足少阴、太阴经腧穴,温针久留,以温里散寒,回阳助气。依据“热者清之”,治疗热症多以督脉腧穴为主,配以手、足阳明经腧穴,重刺疾出,以泻阳邪。
发热:针大椎、曲池、合谷、风门、肺俞、大杼。
伤寒大热不止:针曲池、绝骨、陷谷,或针二间、内庭、前谷、通谷、液门、侠溪。
伤寒热退后再热:针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发热恶寒:针列缺、风门、合谷、风池。
伤寒手足厥冷:针灸大都。
骨寒髓冷:灵道针灸之。
体温过低:灸气海、神厥、大椎、膏肓、足三里。
疟热多寒少,针灸间使、足三里。
疟寒多热少:灸复溜、大椎。
久疟不愈:针灸公孙、内庭、厉兑。
2、津液: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是各脏腑协同完成的治疗津液症状,多以脾、肾经的腧穴为主,伴虚寒者常配任脉腧穴,并施以灸法,以调节体液的代谢平衡。
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
大汗不止,体温低:灸神阙。
盗汗:针阴郄、五里、间使、中极、气海。
虚损盗汗:针百劳、肺俞。
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
痰饮:必取丰隆、中脘。
胸中痰饮,吐逆不食:针巨阙,足三里。
溢饮:灸中脘。
痰饮久患不愈:灸膏肓。
三焦停水,气攻不食:取维道、中封、胃俞、肾俞。
颜面浮肿:针水沟、支沟、液门、解溪、公孙。
四肢、面目浮肿:针照海、人中、合谷、足三里、绝骨、曲池、中脘、脾俞、胃俞、三阴交。
下肢浮肿:针三焦俞、肾俞、足三里、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复溜、灸水分、气海。
水肿盈脐:灸水分、阴陵泉。
全身浮肿:灸水分、气海。
浑身卒肿,面浮大:针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灸内踝下白肉际。
浮肿膨胀:针灸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水分、中脘、足三里。
3、神:作为生命活动表现的神,是通过意识状态、语言呼吸、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神的病症多因七情为患或久病所致,牵及心、肝、脾、肺、肾各脏,其中与心关系最为密切。治疗时除选用相应经脉的腧穴外,还可取督、任脉腧穴,以镇静安神,宁心益智。
神疲乏力:针灸曲池、足三里、阳辅,或灸大椎、身柱、膻中、大包、气海。
懒言嗜卧:针通里、大钟。
喜静恶闻声:针内庭。
精神萎靡:灸关元、膏肓俞。
少气:针灸间使、神冂、大陵、少冲、足三里。
羸瘦:针灸足三里、膏肓俞。
健忘:针灸神门、心俞、列诀、中脘、足三里、少海、百会。
嗜眠:实症针水沟、风池、合谷、关冲、足三里、丰隆;虚症针曲池、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大椎、膻中。
不寐:针灸印堂、神门、曲池、三阴交、照海、涌泉。
多梦:针灸心俞、神门、内庭、足窍阴、太冲。
梦魇不安:针厉兑、隐白。
痴呆:灸神门、中冲、鸠尾、百会、后溪、大钟。
妄言妄笑:针神门、内关、鸠尾、丰隆。
癫痫:昼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均灸百会、风池。
癫狂:针丰隆、期门、温溜、通谷、筑宾、阳谷、后溪、阴谷、涌泉,再灸间使或天枢。狂者多取阳经穴,癫者多取阴经穴。
晕厥:针人中、合谷、足三里、中冲。
虚脱:针灸人中、素髎、神阙、关元、涌泉、足三里。
▶ 注:本文由培医教育(TCMEDU)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