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让你穿上白大褂......
从【无知】到【自知无知】。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中描述,疫情期间因医院禁止代表拜访,某地发生了医药代表身穿白大褂穿梭于各个诊疗区域之间,被医院保卫处查获通报全院,造成恶劣影响。
而另一方面,江湖中流传的学术推广秘笈诊疗六步法,却要求深入研究医生诊疗行为习惯,才能结合自身产品特点,进行诊疗方案的干预转换,从而实现产品销量增长。
但这里所谓的“深入研究”,绝不是只通过拜访客户获得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能是客户根据对你及产品的态度进行加工过的;而陪诊是最真实最有效获得诊疗信息的途径,毕竟为了敷衍你而在真实场景中改变自己的处方习惯是不太可能的。
其实,陪诊这个动作没有错,只是解锁动作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同一动作,竟然不同的评价,何去何从?
第一:陪诊这个词语不准确,应该是学诊。
陪诊,听起来是陪着客户出诊,遇到合适病人进行明言或暗示,或凭着代表这个最灵活的品牌提示物进而影响客户处方。
试想如果你是客户,有个人坐在你身边时刻想着改变你的行为,你心里舒服吗?而学诊则不同,秉承着收集、反馈药品临床使用情况的目的,以学习真实临床诊疗知识更好服务客户为出发点,对好为人师的客户而言,这个理由让他产生荣誉感,是更容易接受的。
第二:学诊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
学诊的目的还是要回到影响客户的处方上,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要有策略。信息传递产生影响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
学诊过程中最大的原则是闭嘴,在下级小大夫和病人面前,静静地看和思考,不要说话。在门诊或查房结束后,与客户单独相处时,再用合适的方式切入诊疗方案是否可以改变优化的话题。把握分寸和时机是客户能否接受的关键。
第三:关键不是你穿了白大褂,而是谁让你穿上的白大褂。
如果是你自作主张或自认聪明,自己找了件白大褂穿上,然后堂而皇之地四处拜访客户,结果可能就是本文开始的那种狼狈不堪。
如果是你与客户做了充分沟通,是客户愿意让你穿上白大褂,预设身份是研究生、规培生,和他一起出诊、查房,在遇到保卫处等人质疑时,客户能够站出来替你解围,而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即使认出了你,他们不会多管闲事。所以,关键的不是你是否穿了白大褂,而是在你背后的是谁。
百说不如一练。笔者PM以亲身体验学诊举个例子:
🔵客户背景资料:
杨主任,神经内科的NICU主任,女;言语中经常透露个人清高的个性;还有四年即将退休,退休后想去各国旅行;儿子去年刚结婚,其夫是官员;喜好文学美学,笔者与其因畅聊《红楼梦》而兴趣相投,经常相送书籍、文创产品;是产品使用的最初使用及拥护者之一,学术及客情基础都不错。
从以上这些背景资料能得出什么结论?她是个追求阳春白雪的人物,不追求物质;对产品认可度高。事实呢?
🔵学诊历程:
笔者以其研究生名义进入诊室,因主任提前告知,同出诊的两位规培生帮笔者找白大褂,对笔者很客气。一上午笔者未发一言,拿本做笔记,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打消了她认为我会影响处方的顾虑。
门诊上午15个号,除4例开检查、1例怀疑药物副作用停药待查外,其余都有开具处方。有3位患者符合笔者公司产品适应症,却只给1位患者开具了;而患者处方中有四种药物重复出现较高,其中两种是中成药。
门诊结束中午用餐时,笔者引导话题到今日就诊的患者上,杨主任略停了一下说,你们的产品价格太高,患者用不起。
抽丝剥茧,真相是什么呢?
认可产品?价格太高这个说辞真是老掉牙了,而且略停一下,明显就是在想如何应对。笔者推广产品指南推荐原研化药日治疗费用40元,远小于他同时开具日治疗费用均在30元左右的两种中成药之和,何况还有两种没有指南推荐日治疗费用5-10元的化药。所以,她其实并不完全认可产品临床治疗价值。
不追求物质?行内人一打眼就能看出里面的猫腻。她儿子结婚花费不菲,退休后各国旅行也是烧钱,所以,不追求物质也是假象。
我们经常roleplay,岂知客户已经在各个公司各色人物的洗礼下,已经练就了一身反role技能来对付我们。
真真是学诊半日,胜过拜访三月!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