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互联网巨头一定不是BAT的模样
没有BAT,是上海心口隐隐的一根刺。“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这句话从7年前问到现在,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大旗下,这个问题似乎更让一些上海人焦虑,但一些创业者反问我,“上海为什么一定要出马云?”或者可以这么问,“上海的互联网经济为什么一定是BAT模样的?”
沪上知名互联网评论家魏武挥曾言,上海过于发达,因此在这轮以O2O为重要驱动的互联网创业中比较吃亏。通俗点说,就是上海城市服务基础建设太好了,所以在BAT这一轮主要以C(消费者)为主要目标人群的互联网浪潮中,上海的创业者没有太多机会。城市和人一样,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个性和优劣势,而这些决定了它的未来。被普遍公认的是,上海商业精神在于信守商业契约、遵从市场游戏规则和秩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被认为“最守规矩”,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喜欢野蛮生长、打破一切规则的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什么有时候会感觉与这里气场不符。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不适合创新,只不过,它可能更适合那些和实体经济结合紧密的创新模式,或者说2B的模式。今年伊始,从上至下刮起了“互联网+”旋风,总理的意思很明确,要让互联网改变已有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而前两者,恰恰是上海的优势。当人们在思考为什么马云离开上海时,或许并不知道,上海的一家电子商务企业——东方钢铁的营业额在2012年已经超过千亿元。东方钢铁是国内钢铁领域电子商务的领头羊,它主要做的事情是为钢铁企业提供电子交易、金融、企业采购、钢铁物流、循环物资处置等电子商务服务,帮助这几年微利的钢铁企业开源节流,而且现在它的业务范围正从钢铁企业向其他大型制造企业延伸。可供佐证的是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东方钢铁在线的交易额是1757亿元,而京东商城2014年财报中交易额是2600亿元。在BAT引发的第一轮互联网浪潮中(姑且这么定义),连接的是人,但在接下来的10年中,物将成为关键。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强调的都是物理网络与数据网络的连接,也即所谓的万物互联。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年,物联网创造的价值将10倍于3D打印技术,总体市场规模预计达6.2万亿美元,届时,80%以上的制造商将使用物联网应用程序。而IDC则预测,仅仅到2016年,由物联网所牵涉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价值就将达到1.9万亿美元,而被物联网推动最明显的无疑将是制造业。本世纪初,在IT领域,与互联网同时兴起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型企业陆续进入ERP(企业资源计划)时代,数据代替手工在企业内部开始流动,尤其是上海企业,在信息化改造方面投资巨大,某种意义上,东方钢铁、宝信软件就是宝钢在此轮进化中的副产品。再比如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早在11年前便设立了CIO岗位,统筹部署下属所有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时至今日,这套系统已经做到可以在每个子公司快速复制。上海经过多年产业结构调整,大多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已离开上海,留下的工业大多拥有较高的附加值,而这些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资本也可以支撑它们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先行者。4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在美国考察时,认为美国已经进入新硬件时代,这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新产业形态。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事实是,上海智能硬件在国内的地位,相当于互联网之于北京,代工厂之于深圳。多名智能硬件创业者告诉我,在上海或许找不到一个顶级的程序员,但一定找得到顶级的智能硬件设计者。将软硬件做到完美的结合、在工艺、材质上精益求精,是上海出品智能硬件的优势,它们在海外市场的红火,远好于现在国内一些所谓的“众筹明星”。在这样的前景中,还在纠结上海为什么没有BAT吗?上海会有自己的互联网巨头,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它一定是在某一个领域将软硬件结合做得最好的公司,它的创业门槛一定会高于现有的O2O互联网公司,它可能更强调创新的商业模式,更在乎如何将创新产品化。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人才储备,上海都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上,她已经不需要马云。回复以下序号,读更多作者文章>>回复序号评论题目2001大众点评需要点“快节奏”2002当“骆驼”变成“蜘蛛”2003央视的“天山童姥”命运2004再次“中途下车”的尚雯婕 我看好你哦!2005想赚懒人的钱?没那么容易2006一个New-Nokia将从中国开始2007移动降指标 电信联通羡慕嫉妒恨2008被互联网主宰的那一天,正是从2014年开始2009Palm借中国制造“复活”没啥不好2010谷歌们用免费Wi-Fi开始抢运营商的饭碗了2011百度与莆田系:欲练“神功”何不“自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