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解方剂(首篇)——桂枝汤

五运六气与六经
伤寒论的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传变规律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其开阖枢的关系是:太阳、太阴为开,少阳、少阴为枢、阳明、厥阴为合。
伤寒六经是由内经的五运六气得来,六经即六气也。人在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气而生。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伤人,各有所偏好。如风易犯肝,入厥阴,燥易犯肺,入太阴肺。火易伤心,入少阴心经。
即主气的顺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客气的顺序是先三阴后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这个是自然的气候状态。所谓“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医学真传》)
而我们看六经的传变规律是先三阳后三阴,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致病状态刚好与客气是相反的顺序。这种情况能用巧合解释吗?!
我们看看张仲景是怎么论伤寒的。
张仲景说:“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之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伤寒论·伤寒例第三》)。
霜降以后至春分之前,这是进入终之气,是太阳寒水主气。“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因为人体外为阳,内为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太阳为大阳,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首当其冲。
桂枝汤
原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方剂,它有五味药组成,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祛风散寒,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可助卫阳;酸味的芍药,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可以养营阴,来针对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因此具有发汗祛邪不伤正,敛汗养营不留邪的特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证含:表证兼轻度里虚证、针药并用解表、表里同病正气下陷受挫,表邪未解、营卫不和
1、脏腑生克理论
太阳为人的第一门户,风寒自外而来,必先犯之太阳,致肺气不升,胃气不降,肺胃失和,故先以肺胃为先,按照脏腑相克理论,金弱木复而木克脾土,当要顾及肝气生发太过,故益阴以柔肝,用芍药当缓急止痛,同时柔肝。
证属太阳,营卫失和之证,主以外感风寒为主,如脉浮,头项僵痛,恶寒,发热。
卫秉金气,其性清肃,清肃则窍闭,闭则无汗。风以泄之,卫气不敛,则汗出。卫以收敛为性,风愈泄而卫愈闭,闭而不开,故郁遏营血,而为内热。风性疏泄,孔窍不秘,是以恶风。风性浮散,是以脉缓。卫司于肺,肺窍于鼻,卫郁不能外达,逆行鼻窍,则见鼻鸣。卫统于阳明,卫气裹束,阳明不降,则生干呕
桂枝汤,桂枝行经脉之郁,芍药泻营血之热,甘草培中,大枣补其脾精,生姜泻其肺气,此中风之法也。(引自清.黄元御《伤寒说意》
黄元御言,人体之气肝左升,肺右降,中气为枢。外寒首犯肺气,使肺不降反升,同时若病人本就胃气虚弱更易感外寒,若感外寒也可致胃气虚弱,肝气下降。
2、以五运六气反推
五运中肺气不足为金不及,如乙丑、乙未年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商金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乙乃阴干,岁金不及,金不及,火来乘,水来复,木来侮,故心肺燥热,肝风偏胜,肾阳虚寒。综合乙丑、乙未年的五运与六气,对于其体质特征可以总结为:易病脏腑为肺肝心肾脾,病性在上为心肺燥热,肝风偏胜,在下为脾肾阳虚寒湿,简言之为上燥火风中湿下寒。
其中岁金不及,与之相通应的肺金亏虚,凉降之力不足是主要的体质特点,肺之凉降之力不足,反见过温过升之势。
故乙丑年出生之人遇风寒太过之时或其年容易患外感风寒之证。
那么内经里面是如何治疗的呢?
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引自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3、正推
伤寒钤法中有桂枝汤记载为上太阳日字号一证
甲 :阴浮阴弱热虚惶,阴弱阳浮汗出洋,啬啬恶寒翕翕热,鼻鸣干呕桂枝汤。
如戊子生人,庚辰日得病,辰属阳支,前进三辰到午,却将戊子顺行到辰,见戊戌,系太阳经一字号收病。
此法应在对应正常五运六气地区及时间使用方可,其他地区应推演而得。
4、煎服法
煎服法中多以米汁服饮,是为保胃气之法,患者本就胃弱故升降失常,故以米饮为辅助之法。
5、药物
1
桂枝
这味药现在教材上说是辛温解肌的,和麻黄都为一类,通常感冒需要发汗采用。但是考察《本桂枝与肉桂这两味药那个时候是不分的。但功效和现在教材上说的差距很大。原文说:牡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名医》曰:生南海。
案《说文》云: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南山经云:招摇之山多桂;郭璞云: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
《尔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蜀本草》:嫩枝皮,……谓之桂枝,又名肉桂。
也就是说唐之前的桂,无论桂枝还是肉桂用的都是嫩枝。而现在中医药典桂枝用的是干燥嫩枝,肉桂用干燥树皮。自宋代以后开始逐渐区别桂枝与肉桂,宋代许叔微有个医案,病人得了桂枝汤证,用来桂枝汤确没有效果,许说桂枝汤中的桂用错了,不能用肉桂,而应该用嫩枝,也就是桂枝,肉桂浓实,治疗五脏治病,桂枝清轻可以解表发汗.也就是到了宋代药物分的更加细致。
但《本草经》的描述可以发现“桂”无论是桂枝还是肉桂,发汗的功效没有提出来,而强调了其补中益气的作用。
2
芍药
芍药分白芍与赤芍,当然作用也不太相同。现在教材认为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两经。其实我自己尝过两种制作不同的白芍饮片,没有太多苦酸的味道。其功效为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赤芍苦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然而上古时代的白芍与赤芍也是不分的。《本草经》中说: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白芍与赤芍的味道微微苦,却没有什么酸的味道,这个与《本草经》说的“平”一样。血痹、疝瘕、止痛,赤芍多活血化瘀止痛,桂枝汤中的白芍加重药量专门治疗腹痛。白芍可以利小便,民国张锡纯也很强调白芍的小便的功效。“益气”又被提及。可见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都有“益气”的功效。
白芍被认为有酸性,具有收敛的功效,但事实上论酸性,白芍不及五味子、山萸肉。
3
甘草
甘草被称为“国老”,像是个“和事老”调节诸药,使诸药平和。现代中药典认为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生甘草还可以清热解毒,缓和苦药和石药对胃的刺激。而炙甘草微温,用于虚寒证,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所以补益药中常用炙甘草。
《本草经》中说: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本草经》中强调了甘草的补益肝肾脾的效果和解毒疗疮的效果。但炙甘草现在都为蜜制,南北朝以前的炙甘草的制法没有蜜制这个方法,多为炒或者火烤,也有酒炙等,到了唐朝才开始有了蜜炙甘草。
4
大枣
《本草经》中说:大枣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吴普》曰: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
现代中药学认为大枣可以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对于脾胃虚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躁。
5
生姜
生姜味辛,性温;功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其实功用不过两种,辛可解表驱寒,温可暖中止呕行水。
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者也。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引自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所有原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923
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21,22条

    今日学习<伤寒论>21条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恶寒者加附子. 太阳病下之后,这是外内夹杂病,因内证明显,外感不显,用了下法.不可能太阳表证用下法. 第十五条也 ...

  • 《伤寒论》第1一一30条解读

    (1)太陽之為病,脉浮,頭項强痛而惡寒. 此論太陽病者也. 太阳之为病者,太阳之气受邪而发病也.太阳者,三阳也,太阳之气有本气有标气,其本为真精寒水之气,其标禀少阴命火之气,是阴阳两禀,水火俱兼.故其 ...

  • 五运六气解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 01 组成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升,桂枝一两,瓜蒌一枚(捣) 02 功用主治 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 ...

  • 五运六气解方剂——地魄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地魄汤 组成 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麦冬三钱.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元参三钱.锻牡蛎三钱 功用 清火降逆,养阴生津. 病机 肺肾阴亏,心火上炎 方歌 地魄汤方治阴亏, 半夏麦冬草五 ...

  • 五运六气解方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升.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半,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功用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 ...

  • 五运六气解方剂--牛膝木瓜汤《摘自网络》

    五运六气解方剂--牛膝木瓜汤 组成 牛膝(酒浸) 木瓜(各一两) 芍药 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 枸杞子 黄松节 菟丝子(酒浸) 天麻(各三分) 甘草(炙,半两) 用法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 ...

  • 五运六气解方剂——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1 组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2 用量 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 3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4 功用 温 ...

  • 五运六气解方剂—大黄牡丹汤

    五运六气解方剂—大黄牡丹汤

  • 五运六气解方剂——黄连汤

    黄连汤 组成 ZU CHENG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YONG FA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

  • 五运六气解方剂——芍药甘草汤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芍药甘草汤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0 1 组成 芍药 12g     炙甘草 12g 用法 0 2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 ...

  • 五运六气解方剂--四逆散

    病机争议:①金.元时期以成无己为代表的部分医家认为此证属热厥证,病机为邪热内郁,不能外达于四末;②清代汪昂认为此证属寒厥证,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③尤在泾.吴谦.张志聪.陆渊雷等认为证属少阴病和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