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效验良方

胃溃疡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胃脘部疼痛、腹胀、食欲减退为主要特征的胃黏膜糜烂、溃疡性疾病。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失调、精神因素以及神经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内疡”范畴,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常由邪气内伏和情志失常、郁怒伤肝、肝气犯胃及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中医认为脾与胃以膜相连,胃主受纳降浊,脾主运化升清,共为气机升降之枢。肝属木,主疏泄,七情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伐土,或饮食失节,或外感邪气,损伤脾胃,热必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胃为阳明之府,多气多血,胃腑有病则腑气不通,势必导致气血失调而气滞血瘀,从而疼痛。腑气不通则浊邪留滞,与瘀血搏结,从而病情缠绵,气滞血瘀则组织失其营养而发生变质、腐败,从而发生黏膜炎症、溃疡。肉腐则生内毒,内毒不去,又与浊邪搏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变。

【治疗思路】

在治疗上西医常采用替代治疗、抗炎治疗,改善胃动力及护膜、神经受体阻滞剂治疗,虽然近期疗效明显,但停药后复发率极高,约达90%以上。由于胃溃疡的发病是多因素多途径的,其反复的原因与细菌感染、黏膜屏障功能及全身情况密切相关,治疗不能单纯从扶正或祛邪入手,而应注意改善体质,重视病因消除,从整体调理,消除胃痉挛,促进胃蠕动、胃排空,提高黏膜屏障功能,消除致病原因,促进黏膜修复,改善黏膜血供等方面综合入手,治疗当以调畅气机、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解毒活血、生肌敛疡为原则。

【辨证施治】

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烦恼郁怒诱发或加重,胸闷嗳气,善太息,苔薄白,脉弦。治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疏肝金铃散加减:峨参、柴胡、白芍、枳实、川芎、香附、甘草、苍术、厚朴、陈皮、砂仁、广木香、神曲、瓦楞子。

脾胃虚寒 证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时吐清水,纳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治当温中益气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饴糖、甘草、大枣、生姜、峨参、瓦楞子、砂仁、广木香。

脾胃阴虚 证见胃脘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治当养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生百合、白芍、麦冬、玉竹、生地黄、沙参、乌药、甘草、生麦芽、川楝子、瓦楞子、峨参。

瘀血阻络 证见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拒按,或见吐血,黑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当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峨参、柴胡、白芍、枳实、香附、川芎、陈皮、姜黄、川楝子、延胡索、甘草、三七、莪术、没药、瓦楞子。

寒热错杂 证见胃脘胀痛灼热,吞酸嘈杂,嗳气,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治当清胃温脾。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峨参、黄连、黄芩、蒲公英、公丁香、半夏、吴茱萸、干姜、甘草。

阴虚夹湿 证见胃脘灼热隐痛,脘闷腹胀,嗳气,便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当益胃养阴、理气化湿。方用益胃汤合二陈汤加减:太子参、玉竹、山药、藿香、厚朴花、陈皮、枳壳、半夏、草豆蔻、大腹皮、茯苓、峨参、甘草。

【症状治疗】

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是疼痛、泛酸、出血,临床可以对症治疗。疼痛用地雷3~5克磨服。泛酸以煅瓦楞子、煅鸡蛋壳等份,研末,3~5克冲服。出血用云南白药3~6克冲服。

【病案举例】

贾某,女,28岁,农民,1995年2月14日初诊。诉胃脘痛反复发作6年,每遇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时加剧,曾经胃X线钡剂及纤维胃镜检查有胃溃疡,去年B超检查发现胆囊炎。现胃脘部烧灼痛,连及背痛,脘胁胀满,烦躁易发怒,口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中医诊断:胃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为胃溃疡,胆囊炎。治以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用疏肝金铃散加减:柴胡10克,白芍15克,陈皮10克,枳实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栀子10克,甘草6克,峨参15克,火炭母20克,山桠苦15克,猴头菇2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剂。

二诊 口苦口干消失,胃脘部烧痛减轻,脘胁胀满,原方7剂。

三诊 脘胁胀满消失,胃上脘痛引背痛,苔薄黄腻,脉弦略数。考虑郁热已清,久病必有瘀,改丹参饮加减:丹参30克,檀香8克,砂仁8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姜黄15克,峨参15克,火炭母20克,山桠苦15克,猴头菇20克,10剂。

四诊 胃脘部仍痛,背痛显减,但脘腹时有胀满感,苔薄白,脉弦。处方:丹参30克,檀香8克,砂仁8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姜黄15克,玄胡15克,峨参15克,火炭母20克,山桠苦15克,猴头菇20克,山楂20克。10剂。

五诊 胃痛、背痛已止,食后脘胀,苔薄白,脉弦,上方10剂。

六诊 诸症已除,胃病痊愈。患者强烈要求再服一段时间的中药,仍以上方10剂,并嘱带医院制剂龙山胃乐胶囊20瓶。

刘某,男,55岁,1996年9月7日初诊。诉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20年。患者于20年前,因生活无规律,饮食无定时,生冷无度,逐渐出现上腹部隐痛,进食后疼痛较明显,纳差,腹胀,偶有黑便,无腹泻、胸痛等。2年前在当地医院行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上腹部隐痛症状每因受凉和饮食不规则诱发,近4天因饮食生冷致胃部疼痛加重,遂来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6/80mmHg,神志清,精神可。腹部平坦,腹软,上腹部压痛阳性,未扪及包块。余未见异常。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大便隐血阳性。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西医诊断:胃溃疡。治法:温中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饴糖10克,甘草5克,仙鹤草30克,峨参15克,火炭母20克,山桠苦15克,猴头菇20克,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注意调节饮食,免食生冷和难消化食物。

二诊 胃部疼痛明显减轻,大便隐血阴性。守原方10剂。

三诊 时有胃痛,原方去仙鹤草,继续服20剂。

四诊 患者无胃部不适,大便隐血阴性,拒绝做纤维胃镜检查。带医院制剂龙山胃乐胶囊20瓶,并叮嘱他注意调节饮食,免食生冷和难消化食物。(石海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