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如果坚决抵抗,抗日战争将会如何发展?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最感痛心的一段历史,虽然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在14年抗战中,中华民族也遭受到了空前的浩劫,蒙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精神创伤,直到今天,仍然时刻激发着中国人难抑的屈辱和愤慨!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放弃抵抗,不战而逃,将东北大地拱手让于日寇,在“送”给日本一个巨大的后勤基地的同时,也让日本人的侵华信心急剧膨胀。
所以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一种不甘的“假设”——如果张学良当初能拿出一个血性男儿的勇气,率领东北军与日军抗争,结果会怎样呢?
其实,张学良也曾经有过捍卫领土主权的勇气和魄力,就在九一八事变两年前的1929年,为了收回苏联占有的中东铁路,张学良率部与苏联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惨败,张学良也由此认识到了中国军队与列强的差距,所以面对日寇的挑衅,再无勇气应战。
实际上,张学良没有觉察出来,其实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这两件事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东路事件其实是张学良挑衅在先,中东路是历史问题,承认沙俄侵华罪行的苏联已经同意归还中国,日程都和张作霖谈好了,所以张学良这个时候发起战争是不理智的,他没有看出来日本才是中国人的大患,所以,中东路事件张学良也没有得到全国人民多少支持,南京政府也不赞同。
因此,到了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觉得,如果自己跟日本人打,很可能又是“出力不讨好”,让南京看笑话。
其实,如果张学良意识到抗日是无比神圣的民族大义所在,会得到全国人民坚定支持的话,他是敢于跟日军一战的。
那么现在就来假设一下:如果张学良坚决抵抗的话,会发生什么后果呢?
现在有一种言论认为,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政府或者日本军部事前制定的“国策”,而是以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少数关东军少壮军官私自策划的,典型的日本“下克上”,所以必然是胆颤心虚的,以至于有一种传闻,说发起偷袭的关东军甚至接到命令,如果东北军坚决抵抗,关东军就会立即撤回,并向东北军解释这是一场误会。
所以,按照这种说法,张学良如果采取坚决抵抗的措施,关东军刚刚伸出的“试探触须”,就会遭受打击而缩手缩脚,日本也就不敢发起更多的侵略,东北也就不会沦陷。
当然,即使在九一八事变中日寇受挫,暂时停止进一步进攻,日寇蓄谋已久的侵华政策也会寻找新的时机发难,中日之间历史性的“大决战”也必然会爆发,只不过可能不是今天我们熟悉的那个样子。
这一切最大的决定因素,还是日本法西斯主义如何演变发展。
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大正民主”的时期,特征是资产阶级和民主人士组阁,国内资产阶级民主、学术运动蔚然成风,侵略成性的日本军部势力受到压制,日本政府甚至出现废止《二十一条》、归还胶州湾等“善举”。
但是,随着好战的皇太子裕仁成为日本天皇,日本国内风气为之一变,法西斯军国主义迅速抬头,“大正民主”昙花一现。所以,中日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取决于日本法西斯演化的激烈程度。
再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如果坚决抵抗,关东军阴谋受挫,使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受到严重打击,侵略的野心不得不有所收敛,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生1932年的淞沪抗战、1933年的长城抗战。
如此一来,中国国内面临日本侵略的危机就会暂时得到极大缓解,蒋介石应付外敌入侵的压力也就极大减少,就会集中更多精力来对付“心头大患”——共产党和红军,对苏区的“围剿”也将会更加残酷。
这样一来,红军的损失会更大,不得不“战略转移”,就算还是长征到陕北,依然会遭受蒋介石的穷追不舍。
而且,这时候的张学良还在东北,也就不可能发生“西安事变”,红军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很可能会面临更严酷的考验。
但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是必然的,随着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猖狂进攻和不断胜利,日本肯定坐不住,必然会爆发侵华战争,而这时,最佳的地点不是卢沟桥,而是与“大日本朝鲜国土”接壤的东北,东北可能会沦为最惨烈的战场。
面对日军的全面进攻,张学良的东北军是很难抵挡的,即使有中央军的支援,也不过是另一个淞沪会战,而且,东北的地形比上海更有利于日军的大规模集团化作战,因此,东北地区的沦陷是很难避免的。
但是,东北虽然沦陷了,但也极大地增加了中国抗战的“战略纵深”,使日军更早地陷入战争泥潭,遭受更多的伤亡。
另外,东北的战争,必然会引起苏联的高度重视,苏联与日本的冲突会更多,给中国的援助也会更多,至少比美国要多。
随着战争在华东、华南的展开,美国、英国也会加剧与日本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不可避免。
因此,如果日本敢在东北爆发大规模战争,它将会遭到中国、苏联、美国三个大国的反击,一个小小的日本,还能撑得了几时?
由此可见,东北的地位是多么举足轻重,坚守还是放弃,绝不是普通的一城一地可比,而是关系着更宏大、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