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问题,别救火,要预防
作为心理咨询中的负责人,每年接待数千例个案,其中一大部分是孩子,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来咨询的孩子的问题:
1、年龄群体小的孩子:8岁以内,问题并非特别严重,大多是一些行为问题,比如不听妈妈的话、会打其他小朋友、上幼儿园或吃饭的时候哭闹,家长觉得孩子太内向等。这其中大部分并非是问题,而是当下环境的正常表现。
2、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来做咨询的孩子大多是受到老师的投诉,或校方要求父母带孩子做心理辅导。孩子主要表现为调皮捣蛋,不爱上学,成绩差,对抗同学、老师等。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父母并没有觉得孩子有问题,来咨询主要因为外力。
3、初高中:对于初高中的孩子,休学占比最高,孩子因为内外压力平衡失控,无法长时间待在学校,面临休学。这个阶段的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最为强烈,父母想要干预,但是有心无力。
这个阶段的父母咨询的意愿最强烈,很多父母表示无论花费多少,都愿意负担,只要孩子能调整好心理状态,能完成学业。
4、大学生:如果是大学生来做咨询,一般会带有一些明显的症状和反应,比如在医院被诊断为中、重抑郁,恐惧人际交往、害怕到封闭的空间、或长时间脱离群体,把自己关在家中等等,他们有具体的问题和表现,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非当下的原因,很多要却要追溯到早期成长经历。
这是根据近五年的案例整理的,当然,这是普遍性,也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孩子。
因为心理学引入中国就晚于西方很久,所以大环境下的国人并没有这方面意识,或者有一些错误的意识,比如觉得来咨询很丢脸、接受不了孩子有心理问题,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因为这些种种的误解,导致了很多孩子错过最佳的咨询时间。
所以我和刘芳芳老师才开了这个Mom&Baby的团体,我们希望妈妈们有这种意识,在孩子刚接触这个家庭、社会的时候,就杜绝很多也许会干扰孩子成长的问题,这个课上不起来不费力,然而收效却很大,受益一生。
我和刘芳芳老师都是心理学科班毕业,并且在心理学领域均超过十年的实践,我们结合理论和实践,讨论、研发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课程内容,希望在12次团体中分享给大家。
以下内容,将在12次的团体中实时穿插分享。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部分吸收并应用。我们不仅在学习如何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也在借由这样的养育,来重新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宝宝和妈妈一起成长,是我们聚在一起的目标。
主题
1、最初的陌生,最初的安全感
宝宝会面临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我们如何利用这些陌生的第一次,为他/她建立稳固的安全感?
2、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首先是独立的个体
妈妈和宝宝的融合是天生的,因为从孕育开始到断奶前,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因此,在融合下的独立显得尤为重要。如此,妈妈才会尊重孩子,尊重自己,给双方空间和自由。
3、宝宝还不会说话,我怎么读懂他/她?练习和宝宝的连接。
如何体会到孩子此时的感受和需要?现场练习和孩子的连接,用心理学专业的技术让我们读懂孩子。只有我们真正读懂孩子的需要,我们才能轻松养育孩子,不走弯路。孩子也才能愉悦地成长。
4、不阻断的养育,成就满足完整的孩子
当我们发起一个行为或情绪,而这个行为或者情绪不能完整实现,那么我们就会被阻断,被卡住。长此以往,我们会在身心里面积累很多阻滞的能量,内在也越来越没有空间,失去弹性。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完形圈”理论,让孩子和妈妈都体会顺畅、自在、满足的人生。
5、做孩子情绪的容器,承载住孩子,成就稳定的他/她
孩子只会有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让自己稳定地接住孩子的情绪?当自己稳定了,孩子就稳定了。
6、0-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养育要点
婴儿的大脑没有发育完整,因此他们只能靠身心去感受,却无法用大脑去理解。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养育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应该如何创造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孩子从身心上接受我们的用心用意。
7、0-3岁孩子的身体特点及护理要点
我们将邀请儿科医生来跟妈妈们分享,宝宝在婴幼儿时期身体的特点和护理要点。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8、0-3岁孩子的艺术素养培养要点
我们将邀请专业的声乐老师来跟妈妈们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以及如何利用艺术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老师将会推荐适合宝宝听的音乐集,以及分享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方向。
9、两难育儿问题的解决之道
要不要奶睡?要不要抱睡?哭了要不要抱?要不要打孩子?要不要吃糖?要不要看电视?要不要玩手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两难的问题。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会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案。
10、如何与孩子玩游戏,如何与孩子建立有连接的互动?
和小宝宝应该怎么玩?一起来探索。
11、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
当孩子抢别人东西、打人、东西被人抢、孩子被人打等之后,妈妈该如何引导?让宝宝分享?让宝宝说对不起?让宝宝勇敢?如何干预我们来教您。
12、分离大考验——离乳
离乳并非像长辈说的那样:在奶上涂辣椒、让孩子不看到妈妈、哭几天就好了,这不是好的离乳方式,是宝宝不得不的选择。如何让宝宝快乐安全地和妈妈离乳,与分离焦虑说再见,我们有方法、有实例。
老师介绍
刘芳芳
怀众心理 总经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怀众资深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本科
从2004年开始接触心理学,14年一直浸泡在心理治疗领域。从09年开始跟随台湾王敬伟老师学习“宽恕疗愈”,每年协助组织十余场深度疗愈工作坊,迄今为止见证数千例心理治疗个案。自己本人也一直保持疗愈和觉察,慢慢成长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目前正以这么多年疗愈后活出的状态养育孩子。在自然、无为的教养中,深度实践心理学。
育有一子,7个月。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有很多“该不该”“好不好”的探讨。比如,有的说这样好,有的说那样好。比如,要不要打孩子这个事,简直就是没有定论。现在体罚孩子当然越来越少了,但也有很多心理专家,育儿专家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其实听不懂也理解不了一些道理,需要禁止的时候,其实可以通过打来起到作用。
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养,都可以说出好的,也可以说出不好的。最关键的,还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在每个当下的状态。比如打孩子,我是觉得可以打的,但最关键的,是父母并不是通过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父母在这个当下觉得需要打孩子来达到某种教育的效果,而不是父母自己已经积累了一堆怒气,孩子刚好撞到枪口上。
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妈妈,其实是什么都不懂的。怀孕期间我也没学习什么,我每时每刻的做法都是,我自己如果不舒服了,就去处理这个不舒服,孩子如果不舒服了,就帮忙他恢复舒服。其他的,我都没有多做。
先把自己整明白整舒服了,喂养孩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情子
怀众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待个案数千例、心理学专业毕业
从2007年开始接触心理学,11年持续在心理学领域的学习和实践。先后在学校、监狱、医院、外企、社区等地方实习工作,处理了多次危机事件(自杀危机、精神病性危机事件),接待了数千例来访者,见证了很多家庭的成长和变化。
心理学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在预防而非处理问题和善后,养育孩子的路上,我只希望他有一个好的开始,在一个温暖抱持的环境里成长。
育有一子,2岁
每天清晨醒来,我都会给孩子送去我一天的第一个微笑,所以每天一醒来,我也收获了孩子给我的第一个微笑,虽然他已经两岁,但我却常常忘了自己有个孩子,我们相互依恋又彼此独立。
常常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你们学习心理学一定可以教育的很好,其实不然,在面对繁琐的生活以及育儿的种种问题时,我们也会有疑问,有焦虑,有崩溃,然而问题的本身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为妈妈,你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以一个干净的状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我常说:一个能够时时自省并且不断努力改变的妈妈一定不会太差,尽管他们现在做的不够好,问题大的是觉得自己完全没问题的妈妈,他们以自己的对孩子的爱为最大的理由而掩盖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