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社交时更靠谱,你得做好这四件事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19年12月14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快行动,慢思考》。
这本书是由国际著名心理作家迪安·德尔·塞斯托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继续分享帮你在社交时留下靠谱印象的妙招。

『无法容忍的失信』

“失信于人”是社交中的大忌。因为,别管你能力再强,光环再亮,一旦在某些事情上失信于人,就相当于在你和对方心间竖了堵墙。之后不管你们再做什么,都会显得苍白;之后再说什么话,都会觉得寡而无味。
对外的承诺是这样,对自己的承诺也如此。你曾多少次告诉自己要去运动,却忘记;多少次告诉自己要读书,却爽约。这些对自己的小毁约,摧毁的是我们做事的自信。
为此,你非常需要建立一个让你万无一失的提醒系统。比如,你可以把每日必做事项贴在床头、贴在门上、贴在镜子中央、做成手机背景等,或者设置定期提醒闹铃。只有这样做,你才能在这个快速且碎片的时代受到“不期而遇”的提示,信守诺言。

『标签也是压力』 

你还记得5年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吗?你们之间还有任何联系吗?站在时间的长轴上,绝大多数人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并不重要。尤其是,当你抱着某种“先入为主”、“关系操控”的念头,想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时,标签没你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尤其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我们可能会放大标签的价值,给别人一个“注水标签”,反而会让自己说话做事,没了底气。
甚至有时,你也会发现一些人故意拿一些名人关系来抬高自己,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双方都很累。这种压力来源于对方也想给你留下好印象,结果却适得其反。
有标签说明你很努力,但是太把标签当回事,也会让你在社交中压力满满。“我的标签会不会太拿不出手了?”“我的表现有点弱啊。”这种思维一旦养成,你在人际交往上总会很被动,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

『倾听的绝招』

在人际交往上,“学会倾听”受到了很多书籍和社交专家的追捧。可是,怎么才能让自己进入倾听状态呢?
其实,那些受人喜欢的谈话者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问更多问题。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战略的沟通者,思考问题远比思考如何打招呼有用的多。比如,长久以来,我们养成的打招呼方式有“吃了么?”“去哪去?”“忙什么呢?”之类的。“提问”给交流建立了坡道。
在人物采访中,主持人总会问嘉宾对某件事的看法和感受,对方会更放松、更自在,后面的交流也越来越顺畅。所以,在以后的沟通中,多留意别人勾起你交流欲的问题,里面就暗含着成为倾听者的绝招。

『不准备&无自信』

小标题可能有点绕了,但如果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你就理解了。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在会议上表现得自信常常与为会议做的准备成正比。
比如,你要筹备一次聚会,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出现,从而会影响你的口碑和品牌。
生活就是一系列的会议。从小事到大事,我们的所有选择、决定和观点,就是自己大脑开会的结果。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做相关的准备,最终得到的结果都会不那么尽如人意。
还拿开会来说,为了做好一次发言,我们需要准备事实,比如数据、背景、材料等等。可是,为了过好生活,你又做过哪些准备?因此,当你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难题,而做足准备的时候,你的自信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
总结一下,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沟通、交流和开会,但你为社交做过哪些准备?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能得心应手,不要怨天尤人,从今天分享的这四件小事做起,成为别人眼中靠谱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