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戾·熊】三、多尔衮骄傲自满的起点

西山十戾第二位:熊

曾经有那么一段不长的时间,多尔衮领导的大清国在北方非常的顺应民意。为什么呢?因为北方被农民军蹂躏了多年,人民期盼社会秩序。明末的时候,西北地区就没了秩序。崇祯帝殉国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更没能制定秩序。

传说当时江湖上有句话,叫“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有的组织说了,这代表了人民对闯王的拥戴。可问题是,这句话到底是闯王的人宣传的,还是人民自己的认识?显然,这只是个口号。都不纳粮,闯王的大军靠光合作用生存吗?

所以清军入关初期,北方曾经被大顺政权控制的地区,望风而降。多尔衮在1644年9月把顺治帝搬到了北京,当时就控制了河北、山东一带。到了年底,豫亲王多铎在通关击溃大顺军主力,清军控制陕西。英亲王阿济格继续追击大顺军,豫亲王多铎则南下到苏北长江北岸,与南明政权隔江相望。

这时候,中国其实进入了“三国时代”。

清军占据北方,南明弘光政权控制东南,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控制西南。可能在当时很多人眼中,宋金对峙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因为多尔衮采用了一个特别正确的战略,对大顺军坚决消灭,对南明则用招抚来进行麻痹。其结果就是清军在追击、消灭大顺军的过程中异常顺利,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大顺军,这期间没受到任何的干扰。

别管李自成是死在了九宫山,还是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李自成和大顺政权,就在1645年5月注销了证件,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说大顺军这支把崇祯帝都能逼死的军队好想很厉害一样,但在清军面前毫无战斗力。要说大顺军干不过八旗军还有情可原,他们也打不过降清的明军。

由于大顺军的不堪一击,让多尔衮对南明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目测南明军还不如大顺军,那还有必要对南明进行招抚吗?

因此,多尔衮不再坚持要让南明称臣归藩,而要彻底消灭这个政权。原本弘光帝都准备好学习南宋当年的做法,对清称臣。但是多尔衮这边变卦,可没事先通知南明。

直到有一天,清豫亲王多铎的军队逼近扬州,驻守扬州的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才发现情况不妙。

这个时候,我们得回顾下之前在讲洪承畴的时候,说过的弘光朝那些事。弘光帝是凤阳都督马世英拥立的,而反对者的核心人物就是史可法。史可法不仅反对,还说弘光帝有“贪、淫、酗酒、不孝、虐下、无知和专横”这七不可立的理由。

但是,马世英还是拥立了弘光帝,原本南明最大的官史可法,就被一竿子支到了扬州前线。要不是非常时期,你说弘光帝想不想砍了史可法?马世英想不想弄死史可法?

所以,让史可法坐镇前线,就是让史可法去死。这可以说都没什么掩饰,赤裸裸的让史可法去死。在南明与清军对峙的最前线,总指挥史可法没有军队。名义上归史可法指挥的“四镇”,那可厉害了。他们不光是不服史可法管,甚至还想杀进扬州,抢夺这个绝佳的驻兵地点。比如高杰,还曾经总兵攻打扬州,杀烧抢掠一番,为“扬州十日”做了次预热。想想看,史可法的工作该怎么开展。

更何况,史可法不会打仗。别看他是兵部尚书,但要知道他是南京兵部尚书。过去明朝南京的六部尚书,基本上都是养老的职衔。

史可法到任之后,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劝这四镇别自相残杀,想指挥他们抗清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史可法到了扬州后,心情是绝望的。人固有一死,史可法也做好了死的准备,只不过是要考虑下,怎么死的更悲壮而已。

另一方面,多尔衮也失去了谈判的耐心。他认为南明战斗力都不如大顺军,于是命令他的亲弟弟多铎进攻扬州。扬州无险可守,又无重兵把守,是最佳的进攻地点。果然,清军到了之后,很顺利的包围了扬州。史可法拒绝了部下提出的趁清军立足未稳现行出击的建议,楞坐着等死。史可法还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他过几天就要殉国,让他妻子与他一起殉国。

多铎围城之后,写信给史可法,让他投降。史可法一个要死的人,当然不投降,就要留下这个气节。哪怕是清军以屠城相威胁,他也不在乎。他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家人的命也不要了,扬州百姓的命他也就顾不上了。

于是,在史可法既不投降,又不谈判,还不组织有效抵抗的前提下,清军攻破扬州。史可法见时机成熟,于是挥剑自刎。但很不幸,史可法设计的这个人生光辉时刻并没有成功。根据史可法义子史德威的自述,史德威抢下了史可法的剑,并把史可法救了出去,但史可法出城后躺地下不走,静等清军来抓。

《南疆逸史》记载与史德威的自述基本相同,也讲了史可法出城后自称大明史阁部,欢迎清军来抓。史可法被俘后要见清军负责人,清军不敢怠慢这个级别的战俘,于是带史可法去见了豫亲王多铎。

多铎大喜过望,对史可法以礼相待。因为根据多尔衮的政策,史可法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洪承畴,为大清效力。洪承畴降清,还先玩了一段宁死不降。史可法主动要见多铎,这让多铎觉得办成这个事有望,能在多尔衮面前露一手。但是俩人一见面,场面尴尬了。史可法说了,来此只为一死。

多铎一琢磨,可能是史可法得矜持一下。于是多铎劝史可法,过去清军屡屡劝降史可法,史可法一直不从。现在城破,史可法的忠义之名已成,是时候为大清效力了。

史可法坚持只想一死,绝不投降。多铎接着劝,让他参考下洪承畴投降后,官居一品,被摄政王委以重任,多好。

但史可法说了,洪承畴不忠,不学他。

就这样,多铎劝了史可法三天未果,让多铎实在不理解史可法非要见他干啥?于是,多铎下令处死史可法,全了史可法的忠义之名。伴随史可法一起要气节的,就是扬州人民。

清军对扬州进行了屠城,但这个屠城跟大家印象中的“扬州十日”并不一样。

“扬州十日”是清末开始流传的说法,源头是同盟会为了宣传反清革命,从日本带回来一篇叫《扬州十日记》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当时经历了扬州屠杀的文人王秀楚所写,记载了清军在扬州进行了五天屠杀的事。之所以名叫《扬州十日》,是因为这篇文章记载了作者十天的见闻,包括五天屠杀后清军放赈的事。最后作者认为,对于这场屠杀,史可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书《明季南略》记载,高杰屠扬州两次,清军屠扬州一次,三次一共杀人八十万。

清初诗人吴嘉纪在他的诗歌《李家娘》里描述,清军在扬州屠城杀人一百四十万。

那么实际上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得清楚,清军在扬州屠城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清代的扬州地方志,也记载了清军破城后“屠杀甚惨”。

但是,至于屠杀的人数,并没有80万那么多。因为扬州城不会有80万居民,更没有难民涌入的情况。因为扬州是无险可守,无兵可驻的前线城市,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扬州人往外跑,而不是外地人往扬州跑。

按照《扬州十日记》的说法,清军放赈后,“米数千石,转瞬一空”,可见活着的人也是不少。

另外也有人计算过,烧一具尸体需要大概一百斤木材。八十万尸体就需要八千万斤木材,显然扬州周边不具备这么多木材的储备。

所以说这产屠杀带来的思考,绝不是聚焦在数字上。多铎的这场屠城,让多尔衮看清了南明的孱弱,以及民众的软弱。

根据《扬州十日记》的说法,一个清兵喊一声“蛮子来!”,五十多个人就齐刷刷跪好等着被杀。

看似比南宋强大的南明,让多尔衮不再放在眼里。所以多尔衮入关之处的种种克制荡然无存,屠城、剃发等政策他也毫无心理压力的施展开来。

多铎屠城的罪孽,多尔衮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他亲弟弟的灭国之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的功绩。

有了这样的“灭国之功”、“统一之功”,让多尔衮开始骄傲起来。而他在朝中,也越来越骄傲跋扈。多尔衮的反对派也越来越多,但一个个敢怒不敢言。

正当多尔衮骄傲自满的时候,他的宿敌豪格也有了不亚于多铎的功劳,平定了四川的张献忠。

很自然的,“王者归来”的豪格,要与多尔衮一较高下。那么这场政治斗争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次再讲。

(0)

相关推荐

  • 清军攻克扬州后,进行了十日屠城,为何数百年后国人才得知真相?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女真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很不光彩的朝代.虽然有著名的康乾盛世,但在清末时期,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让中国的经济以及历史都倒退了几百年,还是相当可恶的 ...

  • 帝国的毁灭——清(上)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运296年. 女真的兴起 女真族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就曾建立的金国,金国灭亡后,分布于东北一带.明朝初年,女真逐渐分化为 ...

  • 史可法的平庸之败

    多少年来,我们所听到,所看见的,对明末清初史可法都是定性为英雄的.我也曾多次到扬州史可法的衣冠冢进行拜祭.但是英雄归英雄,英雄只是说明史可法是个有节操的人,他宁死不屈的道德操守一定会令后世敬仰,但这并 ...

  • 【西山十戾·熊】五、盖棺定论多尔衮

    西山十戾第二位:熊 豪格平定张献忠,结果被多尔衮连"莫须有"的罪名都懒得定,直接给圈禁致死.借着这个由头,多尔衮顺便革去鳌拜的功劳.难得掀起一次大狱,一定要"物尽其用&q ...

  • 【西山十戾·熊】四、多尔衮一生的宿敌

    西山十戾第二位:熊 多尔衮的人生,一直有个阴影.每当他春光得意的时候,这个阴影总会出现让他如鲠在喉.这个阴影,就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之前我们讲过,多尔衮的伯乐是皇太极.是 ...

  • 【西山十戾·熊】2、多尔衮与豪格的争位之谜

    熊·多尔衮 传说多尔衮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格格大玉儿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后来皇太极横刀夺爱,强娶大玉儿,并封之为庄妃.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看在庄妃的面子上没有篡位,而是拥立庄妃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当了太 ...

  • 【西山十戾·熊】1、多尔衮的太子之谜

    熊·多尔衮 熊是一种强壮的动物,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很多部族以熊为图腾.在清末民初"西山十戾"的传说中,清初铁帽子王多尔衮被称为是熊的转世. 多尔衮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历史人物. ...

  • 【西山十戾·猴】三、铁路和张之洞不得不说的故事

    西山十戾·猴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是一场革命呢?那是因为这对于传统生产力来说,是革命性的进步.清朝的洋务运动所对应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革命性除了形成了工业体系之外,还有运输的革命.在此期间,最标志性的 ...

  • 【西山十戾·蟒】三、曾先生和扬州的故事

    同治七年(1868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那一年大清和咪国签订了一个平等的贸易协定<蒲安臣条约>.曾先生在两江总督的位置上,支持着各种洋务运动. 看上去岁月静好, ...

  • 【西山十戾·蟒】三、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大家很熟悉,尤其是"三十而立",成为了很多父母对三十岁的子女进行" ...

  • 【西山十戾·狐】三、光绪帝亲政道路上自干五们

    如果我们要了解慈禧和光绪帝之间的矛盾,首先就要从慈禧的理想入手. 上一篇我讲过慈禧是非常倾向于法家思想治国,在这个思想框架下,大权独揽的慈禧就一改慈安太后掌权时的道家思路,积极主动地开始走向折腾模式. ...

  • 【西山十戾·驴】三、“五十万清军”南征缅甸的故事

    驴·海兰察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我们见过很多能吹的.比如曹操带领二十多万人南下攻打东吴,诈称八十三万大军.苻坚带领二十余万人攻大东晋,也诈称八十万大军. 这都算是比较能吹的了,但他们跟杨应琚比起来,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