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健身之五行本一气

真乙之气,乃真气说法和太乙之气说法的简约之说法。真气者,真元之气;太乙之气,医学经典《八十一难经》中说:人有两肾,左肾者,藏真阴;右肾者,藏太乙之气。此句经言是说:人的有形之身,皆真元一气所化生而成之。此即“五行本一气”的论述之精义。拳家论拳之练、体、用,皆取此观点。

从前贤的这段论述中我们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在修炼攻防功夫的骨力之阶段后,继之以筋劲攻防功夫的修炼、运用的道理了。但是,由于修炼者的先天禀赋不同,故同在修炼、运用筋劲之“一身备五弓”的攻防功夫的阶段内,虽然“一身备五弓”的身法之建体、至用的要点一致,主要攻克的方向目标不变。可在具体的修炼建体、至用等诸方面还是因人禀赋所异而稍有不同的,这种不同之处又不是一言能尽之的。故只好看前贤的论述之精义,方可以彻底的明白。古传拳谱《易筋经》中有段论述,分析讲说的最为清楚明白,可以对照,录之如下:

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岂可容其人之筋:“弛、挛、糜、弱、缩、壮、舒、劲”者存焉。必修拳道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故先圣以力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缩者易之以长,筋糜者易之以壮,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

上述所论的自身其所以坚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变化通灵者,筋之所系的“骨节”者也。骨节者,骨之空隙也,乃人体之壑谷,转动之通灵敏捷,为神明所流注,柔弱无骨之艺境即指此而说。言“节节贯串的柔行气”之变化时;骨节处精神填实,则形如钢铸,如铁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此即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刚落点的发劲之时。由此可知:骨质强度(骨密度)增大,骨坚如铁石,此乃由“意敛内气入骨”便可得之。而骨节的通灵变化,“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成最大的动变蓄势,以使自身即时做到外形的“接骨斗榫”,内劲的刚发之用,就需易筋易骨的功夫,包括各种“抻筋拔骨”功法之修炼才能得之。

以上述之论知道筋骨修炼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劲、骨力的修炼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前贤将“筋骨”的修炼常结合而说,故有“抻筋拔骨”的说法,早有“展筋拔骨,展筋脱骨”之说,又有“抻筋拔力”之说。总之,皆是一个意思。以拳法功夫改变自己的气质。

这就是为什么在形拳招熟功夫层次中的第一阶段修炼骨力之攻防功夫熟练后,继之修炼筋劲的一身备五弓的攻防机制之功夫的根本道理。再有就是骨力阶段的攻防功夫主要修炼运用的是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之运用的攻防能力,尚不能达到外形之攻防动变的周身一家。只有修炼筋劲的“一身备五弓”的攻防功夫,才能在比武较技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达到外形的周身一家之攻防动变的能力。从宋书铭先生所撰述的拳诀云:“全身五弓为筋发”一说中摘选而出,亦可知道筋劲攻防功夫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个修炼的阶段。其攻防功夫艺境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皆以五弓法的运使变而化出的,故曰为筋发的攻防功夫阶段。

从形意拳门郭云深先生的三步功法:“二曰、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筋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来。这就足以说明“筋劲”打法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个修炼、运用的阶段之事实了。

筋劲打法之修炼、运用的攻防招法中的手法招式、步法有什么特点?

由于在第一阶段的骨力打法之简易的九宫手法的纯熟修炼为基础,对于攻防手法招式有了基本正确地认识了。故在第二阶段的筋劲打法的手法上有了质量上的变化,即由九宫手的单手攻防手法升华为双手合用的手法,这便于一身备五弓的筋劲之攻防打法的纯熟。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的修炼者,皆可以从本门派拳种中,精选出十数个双手攻防的手法即可以做为基本攻防手法招式来修炼了。以我教拳之现成的经验来说,只有十个双手合用的攻防手法,开列如下:中门中直拳,单鞭手,压打,拦打,搬打,摘打,提打,分打,托打,搓打。

双手组合的攻防手法的妙处在于能够“以定用手”,而又变化多端。继之与身法、步法的密切配合又便于实施肘法,靠法,摔法于比武较技之中以制胜。给形拳招熟的第三阶段之全体大用之攻防功夫的修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