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为什么这么火
珐琅彩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高峰期间的产物。提及珐琅彩瓷,咱们不得不提到雍正期间的珐琅彩瓷。雍正期间的瓷器,不管外型和装修,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归纳,与康熙青花挺立、遒劲的个性截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个性。花事是古代文人雅士主要的怡情活动之一,对各式花材的评论、挑选均有严厉的规范,据传雍正皇帝对怡情之事十分精通,对画面唯美境界寻求备至。因此作为官窑干流的雍正期间彩瓷,其质量之精巧、花色种类之丰厚、艺术水平之高超,都是清代其它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都知道的所有的名瓷大都是在景德镇烧造,唯独珐琅彩不是,它的白瓷胎是景德镇官窑烧的,然后运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画烧造。烧造地点在北京有三处,第 一处就是大内紫禁城内,第 二处是颐和园,雍正登基后就把这烧瓷差事给了好兄弟胤祥,第三处就在胤祥所在的怡亲王 府,当时府上有一个画珐琅的包衣奴才叫唐英,后来到景德镇任督陶官,另一个神级人物,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景德镇窑神——唐英》。
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自从元代景德镇陶瓷烧制官窑瓷器以来,宫廷所有制瓷事宜,都由景德镇官窑独立完成。
康熙时瓷胎画珐琅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且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至于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 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个别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黄 色堆料款“康熙御制”四字作“上下左右”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框。宜兴胎画珐琅用黄 色珐琅料写款,可能是因为黄 色能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与由法国传人的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彩瓷品种(珐琅彩瓷是什么)。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时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粉彩出现于康熙后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在康、雍、乾三代中,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发展变化很大。从康熙末期的“里有釉外无釉”瓷胎,至乾隆时期的“里外皆有釉”瓷胎,这种变化正是在雍正时期改进发展的。正是在雍正中期克服了珐琅釉无法理想附着于玻璃釉面的困难,才使得在此之后的瓷胎画珐琅在清代彩瓷中独占鳌头。 到了雍正执政期间,在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珐琅彩瓷在康熙原有烧制工艺上更加日趋成熟。雍正对艺术品的执着更甚康熙,他对珐琅彩瓷这种新出现的瓷器更加喜爱。雍正的性格就是什么都要亲自管(要不然也不能累死),对自己喜爱珐琅彩瓷从设计到烧制提出更高要求。刚刚继位就命宫廷造办处窑口扩建(公元1732年即雍正元年),并由怡亲王允祥主持珐琅彩瓷烧制。虽然人员齐备,但是因西洋彩料供应始终不足,导致珐琅彩瓷烧制数量、规模始终无法提升。
珐琅彩已经完全脱离了铜胎画珐琅的影响,而发展为追求瓷器本质的表现,装饰工艺也日趋中国风,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纹饰较多地被运用,装饰工艺化繁为简,彩料种类繁多且富有变化,绘画技法或工笔、或写意、或平涂、或没骨,皴、擦、染、点等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无所不用,画面写意,相应匹配诗句,旁边配有印章,集诗、书、画于一体,与中国纸绢画渐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