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军名将,跟开国上将同名,在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
大家都知道开国上将贺炳炎,是一员猛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奇功。
其实,国民党军中也有一位名将叫“炳炎”,同样也是抗日猛将,就是蔡炳炎,安徽合肥人。
相比于泥腿子出身的贺炳炎,这位蔡炳炎的出身就好多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还考入过陆军大学特别班,标准的科班出身。
蔡炳炎是国民党军中出了名的“好战派”,对老蒋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非常有意见,经常对部下说:“我不懂什么攘外必先安内,我只知道枪口对准中国人,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1937年8月,抗战已全面爆发,蔡炳炎也收到了一则喜讯:被晋升为第18军67师201旅少将旅长。消息传来,大家纷纷要求蔡炳炎请客,但蔡炳炎却一脸阴沉,弄得大家面面相觑,有个团长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蔡炳炎为何愁眉苦脸?
蔡炳炎拿出调令,说:“知道上峰让我当这个少将旅长是干什么的吗?去贵州驻防。”
大家都笑着说:“这是天大的喜事啊!多少人想调到大后方还没这个命呢,咱们不用打鬼子了!”大家话音刚落,蔡炳炎就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说:“不让我打鬼子,我参军干什么?就为了混几块军饷吗?”说完,他又拿出一张报纸,大声读内容,说:“日军已经登陆上海,国家危在旦夕,我哪还有什么心情喝酒庆贺?!”
蔡炳炎越说越生气,痛苦地说:“我参加东征、北伐,可杀来杀去,杀的全是中国人,我心中已有愧。现在外敌杀上门来,却把我调到贵州,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杀中国人吗?”
当晚,蔡炳炎就给老蒋写了请战书,请求调201旅去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在请战书中,蔡炳炎写道:“军人不怕死,就怕不能为国而死!”
但是,蔡炳炎不怕死,不代表所有人都不怕死,他手下有个姓余的副官,就偷了一箱银子,想逃跑,结果被卫兵抓了回来。蔡炳炎大怒,立刻召开全旅大会,亲自拔出手枪,将余副官就地正法,以儆效尤。
蔡炳炎还特地将警卫排改编为督战队,敢有后退者,格杀勿论!同时,蔡炳炎还安排两个督战队员跟着自己身边,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监督自己,蔡炳炎对大家说:“我如果后退半步,他们有权力将我就地正法!”
此话一出,201旅的士气完全提升了上来,人人誓死报国。
因日军装备精良,我军损失惨重,罗店失守后,第18军军长罗卓英下令:三个小时内必须夺回来!
师长来到201旅,对旅长蔡炳炎说:“刚才罗军长来电话,要我们在三小时内拿下罗店,反正全师弟兄都得死在这地方,你就带着弟兄们出击吧。你有什么要交代的,告诉我,如果你回不来,我负责照顾你的家人。”
蔡炳炎说:“我家里的事就别提了,再大也是小事,国亡了,家就完了。我今天豁出去了,不是敌生我死,就是敌死我生!”
在这场惨烈的争夺战中,201旅的官兵越打越少,蔡炳炎下令:每一级长官牺牲后,副官自动接任,不要再向上级汇报,节省时间。
但不幸的是,蔡炳炎在带队冲锋时,突然被一颗子弹击中,当场殉国,年仅35岁。
听说蔡炳炎将军殉国后,老家安徽合肥的百姓痛哭失声,当他的棺木运回老家时,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蔡将军的棺木抬了出去。
当时,由于战乱,蔡炳炎的棺木被草草安葬,直到49年后,即1986年,当地政府才将其迁葬于合肥蜀山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少怀壮志,才识超群。东征北伐,屡建功勋。抗倭救国,喋血淞沪。江淮俊杰,黄埔精英。蜀陵长眠,青史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