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又到丰收时节,一起来温习唐朝“悯农”诗人李绅的两首《悯农》吧
10月中下旬,南方第二季水稻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丰收时节。
金色早已装点了南方,成了主打色。广袤的田野,稻子一眼望去好像是无限金色的浪波,风一吹一波又一波起伏荡漾,好不美丽动人。
农民们,也起早贪黑地在田野里忙忙碌碌着,为的是将那辛勤汗水换来的甜美果实早日收入家中仓库。尽管累一点,但是幸福的花儿一直绽放在他们黝黑的脸上。
我们应当感谢这个时代,今天的中国,早已经废除了皇粮税,农民耕种不仅不用交租,而且国家还有补贴。时代之巨变,让人感慨万千!
然而,遥想一千多年前,封建时代的农民可没有这样的待遇,农民尽管也是没日没夜地干活,但是依旧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
唐朝有个诗人李绅,就用两首《悯农》诗记录了当时底层农民的艰辛: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词浅意丰,小学生都明白其中之意,表现的最核心的一个意思就是:底层农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他们不一定吃得饱,上层社会也不一定待见他们,更多的是盘剥压榨。
农民是真的苦啊!
正是这两首写出农民心声的诗让李绅成为著名的“悯农”诗人。
我们经常说知人论事,来了解下作者李绅吧,看看他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名垂千古的诗歌。
李绅幼年时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在他青少年时期便经常目睹底层农民日夜耕耘而不得温饱的疾苦,内心深受刺激。这为他后来写作《悯农》埋下了伏笔。
后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李绅发奋读书,在他35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进入皇宫做了翰林学士。这是后话。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李绅做了官,但是他对农民的同情一点也没有减少。
那么,李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作《悯农》的呢?
传说有一年夏天,已经是翰林学士的李绅回家乡亳州探亲,恰遇同科进士兼好朋友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进京述职。两人久别重逢,很是高兴。于是二人在一起玩了起来,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友谊啊。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相约一起到家乡城东观稼台游玩。二人驰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也是丰收时节,两人不禁心潮澎湃,诗兴大发。
李逢吉看到眼前的美景,又联系到自身的处境,便吟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说的是,如果做官像登台阶一样就好了。言下之意,他更渴望的是做官能步步高升。
李绅听完李逢吉做的诗,没有表态,那时的他被另外一种景象深深吸引了。田野中,骄阳下,他看见许多农夫在辛勤地劳作。
这一幅景象瞬间就激发了李绅的灵感,他从小就目睹这样的情景,此刻再也抑制不住心中强烈的感情,脱口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过了一会儿,感觉还没有说尽,又不无感伤地说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一旁的李逢吉听到后直赞叹妙不可言。
后来,这两首诗被流传下来。由此,在那个唐诗繁荣昌盛的时代,作为士大夫的李绅凭借这两首诗名垂千古。
李绅也一直被作为悯农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中。人们谈论农民,谈论丰收问题,也总会想到李绅。
让李绅名垂千古的不是他的官做得有多大,而是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赞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