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了就找新欢治愈?呵呵,拜拜就拜拜,下一个也不会更乖!
最近,小编的一位女性朋友向我倾诉了失恋后,发生在她身上的一系列事情。
在经历了几个月后,她自认为已经从伤痛中走了出来,可以去认识新的异性了。
于是她通过社交软件认识了不少异性朋友。女生抱着开放的心态去与这些“新人”接触、尝试着认识并交往。
慢慢地,女生却发现,她似乎总能在这些异性身上找到与前任相似的特质及共同点。
例如,有人在外形长相上与前任相像,也有和前任同一星座的人,还有和前任住在同一个社区的男生。
甚至还有与其中一名异性相处模式上令女生感到似曾相识的场景,女生不自觉地邀请这名男生来到了与前任第一次见面、定情的地方,不由自主地与对方谈论起了自己与前任相处的细节……
很快,这些“新人”就明白女生其实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去迎接新的恋情,只不过是在自己身上寻找前任的影子罢了,所以也一个接一个地远离了女生。
女生向小编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本以为自己放下了前任,但回头看,自己却一直不停地在他人身上寻找前任的影子,这令她难以置信。
乍看之下,女生的这些行为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吧,甚至可能会想给她贴上“渣女”、“海王”的标签吧?
作为女生的朋友,小编从她身上看到了,在她与“新人”交往中的言行举止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一种内在创伤不断被外化的过程,但她可能目前还未察觉清楚这些创伤是什么、源自何处,所以才会感到困惑、迷茫。
如果你或者身边有朋友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可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ta们究竟在经历些什么。
饮鸩止渴?还是强迫性重复?
有人说,忘记一个人的方法有两个——时间和新欢。
经历过失恋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明白,在痛苦过后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方法去忘记前任的情形,其实这么做是试图通过爱情转移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因此,有些人认为“新人”是“良药”,选择用“新人”来治疗失恋,甚至借助聪明的大脑来自我欺骗,自我营造出一种“我很好、我已经可以开放地接受任何人、任何关系的感觉。”
但事实上,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反而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消极循环的重复模式,甚至在新的恋情中不断反刍与咀嚼,重复过去与“旧人”的相处模式。
在心理学中,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强迫性重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依照精神分析“早期决定论”的观点,每个人的童年早期时候,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挫败和创伤。
弗洛伊德发现,孩子会把他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因为,孩子把玩具当作了自己的妈妈,他们不断地把玩具扔掉再重新得到,其实是在不断地强迫自己重复体验妈妈会时不时离开自己的痛苦。
在孩子的世界里,面对分离不知所措,或许只有通过不断地体验失去,才有可能修复母亲与之分离所带来的创伤。
所以,回到最初小编那位女生朋友的案例,我们是否看到了女生就像这个孩子一样,需要通过在不同的异性身上寻找与前任的相似之处,从而不断使自己沉浸在失恋带给自己的伤痛之中。这就是“强迫性重复”。
失恋之痛的创伤渊源
古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你可能会问:既然创伤曾给自己带来了伤痛体验,那就远离啊,而且人类(尤其是长大成年的人类)难道不应在社会和感情的毒打里学会如何趋利避害、自我保护了吗?
但实际上,对于具有强迫性重复行为的个体来说,强迫性重复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无法在作出行为之前或过程中,足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什么。
这里举个例子。
A在6岁时不小心将饮料打翻到毛毯上,漂亮的毛毯被污渍弄脏了,ta很想告诉父母并请求父母帮助自己一起清理毛毯,但一想到曾经因为类似的事情遭受到父母责备的情形和感受,A就退缩了。
于是,A选择用其他东西把毛毯上存在污渍的一角遮住了,污渍也很快被风干了,污渍好像真的不见了,父母也并未发现任何异样。
在这个案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信息就是,孩子对于过去因做错事被父母责备的情形虽然缺乏理性认识,但是由于孩子的感受系统很丰富,对于受到指责产生的自责、伤心、害怕、恐惧等情绪,被大脑深藏在潜意识当中。
久而久之,这件事情成为了A心中的小秘密,甚至久到A忘记了这件事情,不愿承认这件事情的真实发生。
直到在成年后,某件生活中的小事触发到了A的这一童年创伤,导致当时的那些情绪一下子全都涌现了上来,A感到无助、自责,认为从小到大,自己都做的不够好,不应值得被关爱。
而正是这种自卑、自责的心理,让这些有毒童年的“受害者”感到他对自己的命运仍有一定掌控力,从而回避了彻底的无能为力感。
这个例子中的小朋友就像小编的那位女性朋友一样,面对被污渍弄脏的毛毯,ta就像那位女生一样,感到害怕、无助,有一些内心无法承受的痛苦回忆,但又不敢直面它们。于是,就选择找来了其他东西或其他人来掩盖、填补。
实际上,ta们一直在回避的污渍,也就是创伤,才是不断驱使我们陷入痛苦循环的本源。
通过把所遭受的归因为“我自己有问题”,个体认为“只要我自身的问题得以解决,就不会再受伤害”以及“这个世界还是存在某种公正的”,这些信念带给他们希望。
那些受过创伤的个体,出于修复幼年创伤的心理动力,容易靠近施害者相似的人,又习惯性地自责,无法离开,在强迫性重复中,悲剧不断升级,形成“旧疤新伤”。
寻找治愈创伤的解药
有人说,强迫性重复是一种很可怕的命运,因为如果个体无法觉察到这一点,将永远在原地打转,甚至越陷越深。
如果你正在经历的是和小编那位女生朋友类似的情况,很有可能需要面对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遭受到他人的指责、攻击,这些敌意可能会加深你对自身“问题”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具备处理好亲密关系的能力。
个体在经历强迫性重复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许多负面的情绪,但最终都会将问题的利刃指向自己,在自我指责中不断否定自我。
所以,第一步是先暂停自我指责。当下最大的需要是给自己按下暂停键,不要给自己的“问题”下定义、“判死刑”,也不要着急去解决冲突与矛盾。
同时,也试着不必强求自己要立刻马上摒弃过去的伤痛回忆,因为那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可能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其次,可以试着去回到创伤的源头,去觉察曾经创伤带给自己的伤痛。可能是一场父母的激烈争吵、也可能是由于自己童年长期遭受情感忽视等等,甚至这些伤痛来自于更年幼的时期。
在这一步,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否认。否认来自于潜意识对最初痛苦感受的回避,甚至个体会出现记忆空白的情况。
Cermak & Brown说,“没有一种痛苦像一个人所回避面对的痛苦那么具有毁灭性,没有一种受难会像自己不曾觉察的受难一样持续地那么久。”毁灭性中其实包含了巨大的重生力量。
那些伤口很深,但伤口也是光进入你体内的地方。在这一步,需要意识到的是,创伤本身是人自我处理和自我修复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去觉察我们的模式,会发现“强迫性模式”其实是“内在小孩”为了保护我们不再受伤而发展出来的防御模式,“内在小孩”也在努力,只是我们一直未曾看到ta们的努力。
觉察到以上之后,可以选择通过自我疗愈或者是从外界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来对内在的创伤进行修复。在这里,小编就不加以深入探讨了。
最后,小编想用下面这首很治愈的诗来收尾,也送给大家,或许你现在正处于困境中,那么希望这首诗能给你一些启发!
《人生五章》
第一章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第二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还是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第三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
但还是掉了进去,
这是一种习惯,
我的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那儿,
我知道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第五章
我走上另一条街。
—— 波歇·尼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