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08】观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如果卸不掉枷锁,那就带着枷锁前行

主人公李·钱德勒是一名工人,在波士顿做着各种各样的杂活,沉默寡言,但就像一个火药桶一样,一触即发。李每天过着机械化的生活,直到一天他收到了哥哥乔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的消息,他回到了家乡曼切斯特处理后事,并被指定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过程中穿插着一些场景,向我们解释了李如今行尸走肉般生活的缘由。李过去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因为他烤火时的疏忽,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家,妻子得救,而孩子变成了火场中的焦尸。他看着火场,没有嚎啕,只有垮下的身体。

李无法从噩梦中走出来,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他的眼神少有神采。影片中不断闪过的过去的温馨画面,都是对他的一次次心灵上的折磨和拷问。他亲手摧毁了美满的家庭,在被警察询问中,知无不言,他希望加重自己的罪,但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结果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他终于忍不住,夺枪想要自杀,最后被警察阻止。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那种绝望与自责,是无法被拯救的。

我关注到,在整部影片中李和侄子帕特里克时常争吵,双方的言语夹杂在一起,急躁的语气,其实想表达的是内心的关切。李害怕失去,害怕亲人再受到伤害。一个是还未走出丧子之痛的父亲,一个是失去父亲的孩子,他们都更加渴望亲情,却也更难以表达出来。影片末尾帕特里克说起要找一个有两个房间的公寓,其实是还是想挽留叔叔一起生活,在被拒绝后又用堆放杂物来掩饰自己,包裹自己。

从头到尾,李的脸上最多的表情就是面无表情,哪怕是面对至爱的哥哥的离去,他也只是停留了一会,抱了一下哥哥的遗体。而侄子帕特里克在看去世的父亲时,进门后几乎没有停留,只在远处看了一眼就离开了。两人真的极其相像,用平静来掩饰伤痛,不在人前流露悲伤,而在独处时默默舔舐伤口。

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反转,从头到尾都是压抑的,之前有讲过同个类型的日本的电影,我觉得虽然是同样沉重,但日本的电影因为它的色调,场景布置之类,给人的感觉有点不舒服,可能就像老师说过的,会触碰到人心里最阴暗的一个角落。而这类电影,会让你觉得压抑和悲伤,但同时也接纳这种悲伤,将心灵的门打开,慢慢去感受它回味它。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我们小时候常被告诉,犯错了可以改正,但殊不知,有些错误是要一辈子去救赎的,有的痛苦是一辈子也走不出来的,心碎了,就是真的碎了,破碎的灵魂,即使拼凑起来,也已经失去意义。之前写过作文,说是苦难磨砺了曼德拉,但是,苦难并不都会成就一个人,绝大多数时候,苦难只会摧毁一个人。

李在电影里说 “I can’t beat it.”他走不出来,也战胜不了,他能挣扎着活下去,就是他最大的勇敢。如果卸不掉枷锁,那就带着枷锁前行。看似潦倒不已的李,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都要坚强。

痛苦必将永存,但生活还要继续,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曼切斯特,也会有短暂的春天。

感谢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