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仁、义、礼”的“下德”是失去了“上德”“善”的产物——走进《老子》
40、“仁、义、礼”的“下德”是失去了“上德”“善”的产物——走进《老子》
在走进老子“德”篇,第三十八章前,要先弄明白老子关于“德”、“仁”、“义”、“礼”的含义。按照“道德经”通篇的思想来理解,这里提出的“上德”应该是:由“道”决定的人“道”为“上德”。那么这个“上德”的内涵,就应该是“道”篇屡次提到人的本性“善”。人的本性“善”就应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人“道”。那么“仁”应该是“上德”最首先的外在体现;那么“义”则是“仁”的具体的行动;那么“礼”则是“仁”和“义”的行为规矩。那么“下德”内涵就是由“仁”、“义”、“礼”构成的。只有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走进老子的心里。因此老子论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论到:具备“上德”的人没必要表现为外在的“下德”,而是实际上是有“德”的;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不失“下德”,而实际是没有“上德”的。“上德”之人顺应人道的“上德”自然而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要恪守“下德”自然而然要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不起什么作用;“上义”之人要有所为,却要有所行动;“上礼”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人响应,则挥着胳膊强行指引别人去遵守礼制。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知”,不过是徒有“道”的虚华,而是愚弄人们的开始。所以大丈夫要立身“上德”的敦厚,不要徒有“下德”的浅薄;要立身“上德”的质朴,不要徒有“下德”的虚华。所以要舍弃“下德”而采取“上德。
老子在“德”篇一开始,运用人性本善的“人道”,来说明:“仁、义、礼”的“下德”是失去了“上德”“善”的产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