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探奇】望海亭赋并序-范成大
望海亭赋并序
作者先在文前小序中交代这篇赋写作的缘起。因会稽郡魏太守在绍兴卧龙山之巅新修了一座望海亭,作者应他之请,写了此赋寄去。“魏公”,可能是魏良臣,宣和三年(1122)进士,尝参知政事,晚知绍兴府,故序中称之为会稽太守参政魏公。
赋的正文借鉴了汉赋对话体的写法,集中写魏公之客向“主人”(指作者)夸美会稽的佳丽和登临之伟观。望海亭落成时,魏公曾率其僚属登眺,诗酒唱和。当时作者并没有上过卧龙山,但他却凭着魏公之客的介绍,便假托他的口吻,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铺饰了这篇洋洋大观的宏文。
赋文的内容可以分作两大部分。一部分写越邦之佳丽;一部分写登亭望海的奇观。写越邦并不局限于自然风光,而是深入到人文历史。这就给望海亭描绘了一个时空深广的壮阔背景,使登眺所见获得了富于文化内涵的审美价值。同时,两部分通过转折过渡,衔接紧凑而有力。文章在经过一番“对景以怀古”之后说:“丽则丽矣,而未擅乎登临之胜也,”认为要使游览足以抒发“连鼇跨鲸”的豪情,“举(全)莫如望海之新亭”。由此,全文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开辟出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巧妙地称颂了望海亭的建造。
全赋最成功的是写景,写得很有动感,很有力度,很有气势。第一部分描绘越中胜景,有声有色,情态宛然,充分发挥动词和比拟的修辞效果,把静景写活了。第二部分写眺望中的大海,则主要通过在时间的推移中物象瞬息万态的变化过程,写出其力量和气势。加之在“遥见东极”的空间感受中,“快宇宙之清宽,怅百年之逼仄,”两种感情的矛盾、撞击和统一,更蕴积了一种深沉的内在张力,仿佛把作者笔下的宇宙、长空、大海、日月都搅动起来了。因为作者极力张扬的是第二种境界,所以两部分风格也不尽相同,前者清新妩丽,而又略带思古的幽情和感慨;后者则雄浑俊逸,充满了奋发浩荡的激情,甚至于产生了“凌虚御风”的飞仙之想。正因为此,“主人”才情不自禁地“瞿然而起曰:‘有是哉! 吾将观焉。’”
另外,作者很善于选择不同的典型题材,加以有机组合,使这种组合极有层次,极有立体感。如第一部分写“夏后(大禹)万国之朝”,是远古的传说;“勾践百战之野”,是历史的兴亡;“流觞”(兰亭集韵)、“泛雪”(雪夜访戴),是文学美谈,高人佚事。至于越女效西子而浣纱,游女唱《采莲》而戏水,都是眼前的遗风民俗。第二部分,写“登兹而望”、“燕香(宴享)舂容(从容)”和“凌虚”之想,一层推进一层。尤其是想望中的大海,日出日落,月涌月沉,潮生潮息,把其间的千情万态、奇景异采,纷而不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言不谬,即使在想象中也莫不如此。只是把望海归之于“仙意”则是历史的局限,多多少少曲折地反映了中国古人海洋意识的贫乏。
品读经典 品读好诗词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