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技术(副高)[代码:109]-高级职称考试大纲+考霸笔记

输血技术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血站管理办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南原则》《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等血液管理法律法规。

2.熟练掌握《输血医学常用术语(WS-T203)》《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消毒技术规范(2002)-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等血液相关标准。

3.掌握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献血和输血伦理原则 、准则及管理方法等。

4.熟练掌握无偿献血与安全献血知识。

5.熟练掌握从献血到输血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应用。

6.掌握临床输血专业知识。

(二)相关专业知识

1.熟练掌握输血相关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与应用;掌握输血相关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与应用。

2.熟练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应用。

3.熟练掌握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与HTLV-I/II等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4.掌握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理论与应用。

5.掌握需应用输血治疗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二、学科新进展

1.掌握国内外输血医学新进展、新理论和新知识。

2.掌握输血医学新技术及其应用。

三、专业实践能力

1.熟练掌握献血者招募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安全献血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练掌握各种血液成分制备原理、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熟练掌握血液成分保存、运输与发放操作程序与质量控制。

3.熟练掌握血液检测技术原理、方法、临床意义、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

4.熟练掌握血液凝血因子检测技术原理、方法、临床意义、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熟练掌握常见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技术原理、方法、临床意义、注意事项。

5.掌握血液筛查策略的建立方法;掌握血液筛查试验的评价与选择方法。

6.掌握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等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原理、方法、临床意义、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熟悉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原理、方法、临床意义和注意事项。

7.熟练掌握临床输血过程管理与操作规程;掌握临床输血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

8.掌握临床合理输血与疗效评估。

9.掌握自身输血;掌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技术方法与应用;掌握血液代用品应用。

10.掌握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原则。

11.熟练掌握血液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专业知识。

附本专业主要相关性疾病与实验室检查项目:

1.病毒性肝炎

2.艾滋病

3.巨细胞病毒感染

4.梅毒

5.疟疾

6.败血症

7.心功能不全

8.休克

9.肝硬化

10.消化性溃疡

11.上消化道出血

12.慢性肾功能不全

13.再生障碍性贫血

14.溶血性贫血

1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6.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

17.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

18.白血病(不包括特殊型)

19.骨髓增生性疾病

2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1.血友病和血管性假血有病

2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3.烧伤

24.器官移植

25.产前和产后出血

26.新生儿溶血症

27.血液成分采集制备与保存发放

28.血液一般检测

29.血浆蛋白质检测

30.肝脏血清酶学检测

31.胆红素代谢检测

32.输血相关病原微生物检测(应包括:分子生物学检测)

33.血液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34.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

35.DIC的实验室诊断

36.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实验诊断

输血相关检测正常参考值

( ) 红细胞

红细胞 (RBC) :

男 (4.0 ~ 5.5) × 10

/L

女 (3.5~5.0) × 10

/L

新生儿 (6.0~7.0) × 10

/L

血红蛋白 (Hb) :

男 120 ~ 160g/L

女 110~ 150g /L

新生儿 170~ 200g /L

红细胞比容 (Hct) :

男 0.40~0.54

女 0.37~0.47

新生儿 0.49~0.54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仪器法 80~100fl ,手工法 80~92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 :仪器法 27~34pg ,手工法 27~31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 320~ 360g /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

成人 0.116~0.146

新生儿 0.149~0.187

网织红细胞 (Ret) :

成人 0.008~0.02 或 (25~75) × 10

/L

新生儿 0.02~0.06

红细胞沉降率 (ESR) :

魏氏法① <50 岁:男 0~ 15mm /h ,女 0~ 20mm /h ;

② >50 岁:男 0 ~ 20mm/h ,女 0~ 30mm /h ;

③ >80 岁:男 0~ 30mm /h ,女 0~ 42mm /h ;

④儿童: 0~ 10mm /h 。

点彩红细胞计数: <3 × 10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EFT) :开始溶血 NaCI 浓度 4.2~ 4.4g /L

完全溶血 NaCI 浓度 3.2~ 3.4g /L

自身溶血试验:不加糖 24h<4.5% 加糖或 ATP24h<0.4 %

热溶血试验:阴性

冷溶血试验 (D-LT) :阴性

蔗糖溶血定性试验:阴性定量:溶血率 <5%

酸化溶血试验阴性溶血率 <5% 阳性溶血率 >5%

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阴性间接法阴性

酸溶血试验:阴性

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 A(HbA) 占总血红蛋白 96% ~ 98%

血红蛋白 A

(HbAl) 占总血红蛋白 2% ~ 3 %

血红蛋白 A

(HbA

) 占总血红蛋白 1.5%~3.5%

血红蛋白 F(HbF) 占总血红蛋白 1% ~ 2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0.3~3.1 μ mol ; <40mg/L

血清结合珠蛋白 830~2670mg/L

血红蛋白 H 包涵体生成试验 ( 煌焦油蓝沉淀试验 ) :温育 1h 含 H 包涵体细胞 <5%

抗碱血红蛋白 HbF 试验: <2 %

不稳定血红蛋白加热试验:加热法 <5% 异丙醇法:阴性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75 %

高铁血红蛋白 (MHb) : 0.3~ 1.3g /L

( 二 ) 白细胞

白细胞数 (WBC) :

成人 (4.0~10.0) × 10

/L

新生儿 (15.0~20.0) × 10

/L

6 个月~ 2 岁 (11.0~12.0) × 10

/L

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 (0.04 ~ 0.5) × 1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 %~ 70%)/(2~7) × 10

嗜酸性粒细胞 (0.5% 。 5%) / (0.05 ~ 0.5) × 10

嗜碱性粒细胞 (0 ~ 1%)1(0 ~ 1) × 10

淋巴细胞 (20% ~ 40%)1(0.8 ~ 4) × 10

单核细胞 (3%~8%) / (0.12~0.8) × 10

( 三 ) 出血和凝血检查

血小板数 (PLT) : (100 ~ 300) × 10

/L

血小板比容 (PCT) : 0.145~ 0.209L /L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 6.5~12f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 0.14~0.18

血小板第 4 因子 (PF4) : <10U/L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男性 <5 个出血点女性 <10 个出血点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G<7.8ng/10

PLT

PAlgM<2.2ng/10

PLT

PAIgA<1.7ng/10

PLT

PAC3<2.2ng/10

PLT

血小板第 3 因子利用试验:利用指数 >25%

出血时间测定 (BT) :测定器法 6.88min ± 2.08minLvy 法 1 ~ 6min

凝血时间测定 (CT) :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时间 (TT) :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 3s 以上者为异常

纤维蛋白原 (Fg) : 2.0 ~ 4 .0g /L

凝血酶原时间 (PT) :男 11~13.7s 女 11~14.5s 超过正常 3s 以上者为异常

活动度 80 %~ 100% 比值 (PTR)0.82~1.15

国际标准比值 (INR) : 0.9~1.1

纤维蛋白 ( 原 ) 降解产物 (EDP) :定性阴性定量: 10mg/L

D- 二聚体:胶体金法 <0.3mg/L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男 37s ± 3.3s 女 37.5s ± 2.8s 超过正常对照 10s 以上者为异常

活化凝血因子 (ACT) : 1.7min+0.76min(102s ± 45s)

血浆 VWF 相关抗原:免疫比浊法 50 %~ 160%

3P 试验:阴性

血液阿司匹林耐量试验 (A1Tr) :服药前后出血时间相差 <3min

凝血因子Ⅱ: 0.6~1.3

凝血因子Ⅴ: 0.5~1.5

凝血因子Ⅶ: 0.56~1.35

凝血因子Ⅷ: 0.55~1.45

凝血因子Ⅸ: 0.6~1.4

凝血因子Ⅹ: 0.45 ~ 1.55

凝血因子Ⅺ: 0.65 ~ 1.4

凝血因子Ⅻ: 0.5~1.5

凝血因子

: 0.5~1.5

血清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PCT) : >25s

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Ⅲ ) :抗原量 260~302mg/L( 火箭电泳 )

活性 1.09+0.05

血浆纤溶酶原 (ELISA 法 ) :抗原含量: 180~250mg/L

血栓弹力图 TEG(thrombelastography) 主要指标:

1.R 时间参数 ( 从血样放入小杯至描计图幅度达 2mm 的时间 ) 正常值: 2~8min 。

2.K 时间参数 ( 从 R 时间终点至描计图幅度达 20mm 所需的时间 ) 正常值: 1 ~ 3min 。

3.Ang 参数 (a)( 参数 Ang 与 K 时间有关,两者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但两者之间又有区别,在血凝处于极其低凝状态时,血凝块强度的最终情况是幅度没达到 20mm ,此时 K 值不能被定义。因此, Ang 比 K 更全面、更易理解。 ) 正常值: 55~78deg 。

4.MA 参数 ( 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度或硬度及血栓形成的稳定性 ) 正常值: 51~ 69mm 。

5.CL30 参数 ( 指 MA 值达到 30min 时的振幅减小百分比,用来评估血凝块溶解 ) 正常值: -3~3 。

6.EPL 正常值: 0~15 。

( 四 ) 血型相关

抗 -A 或抗 -B 标准血清效价: >1:128 ,亲和力≤ 15s ,冷凝集素效价 <1:4 ,必须具有检出 A

、 A

B 血型的能力。

血比重筛选:硫酸酮法男≥ 1.052 ,女≥ 1.050 。

( 五 ) 免疫学相关检查

CD3T 细胞 61% ~ 85%

CD4T 细胞 28% ~ 58%

CD8T 细胞 19% ~ 48 %

CD4/CD8 细胞比值 0.9~2.0

免疫球蛋白 IgG:7.32~ 16.85g /L

免疫球蛋白 IgA : 0.69~ 3.82g /L

免疫球蛋白 IgM : 0.63~ 2.77g /L

免疫球蛋白 IgD:0~80mg/L

免疫球蛋白 IgE:0.1~0.9mg/L

补体 C3 : 0.85~ 1.93g /L

( 六 ) 血生化相关检查

总胆红素 (TB 或 TBil) : 5.1 ~ 11.7 μ mol/L

直接胆红素 (DB 或 DBil) : 0~7.0 μ mol/L

间接胆红素 (IB 或 IBil) : 1.7~13.68 μ mol/L

葡萄糖 (GLU) : 3.89 ~ 6.11mmol/L

乳酸脱氢酶 (LDH) :血清中 100~300U/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 0~40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0~40U/L

碱性磷酸酶 (ALP) : 30~90U/L

γ - 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 0~40U/L

血浆渗量: 275~300mOsm/kgH

O

血清钾 (K) : 3.5~5.3mmol/L

血清钠 (Na) : 135~145mmol/L

血清氯化物 (Cl) : 96~108mmol/L

血清钙 (Ca) 总钙:成人 2.08~2.6mmol/L 儿童 2.23~2.8mmol/L

离子钙:成人 1.13~1.32mmol/L 儿童 1.18~1.37mmol/L

血清无机磷 (P): 成人 0.96~1.62mmol/L 儿童 1.45~2.Immol/L

血清镁 (Mg) :成人 0.70~1.15mmol/L 儿童 0.63~0.75mmol/L

血清铁 (SI) :男 10.7~26.9 μ mol/L 女 9.0~23.3 μ mol/L

全血铁 (Fe) :男 7.9 ~ 10mmol/L 女 7.3 ~ 8.4mmol/L

血清总铁结合力 (TIBC) : 45~77 μ mol/L

血清铜 (Cu) : 14.2 ~ 20.5 μ mol/L

血清锌 (Zn) : 7.65 ~ 22.95 μ mol/L

全血酸碱度 (pH) : 7.35~7.45

血清总蛋白 (TP) :成人 60~ 80g /L 新生儿 46~ 70g /L

血清白蛋白 (ALB) : 35~ 50g /L

血清球蛋白 (G) : 20~ 30g /L

血清白/球蛋白比值: (1.5~2.5) : 1

总胆固醇 (ch) :成人 2.86~5.98mmol/L 儿童 3.12~5.20mmol/L

血氨: 20~60mmol/L 尿素氮 (BUN) : 1.7 ~ 8.3mmol/L

肌酐 (CRE 或 Cr) : 30 ~ 110 μ mol/L

尿酸 (UA) : 202~416

( 七 ) 血气分析

血液酸碱度 (pH) : 7.35 ~ 7.45

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

) : 95%~98%

动脉血氧分压 (PaO

) : 12.6~13.3kPa(95~100mmHg)

阴离子间隙 (AG) : 10~14mmol/L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

-CP) : 50 ~ 70vol% 或 22 ~ 31mmol/L:

血浆 CO

含量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

) : 4.7 ~ 60kPa(35 ~ 45mmHg)

碱剩余 (BE) : +2.3mmol/L

缓冲碱 (BB) : 45 ~ 55mmol/L

标准碳酸氢盐 (SB) : 22~27mmol/L

实际碳酸氢盐 (AB) : 22~27mmol/L

( 八 ) 其他检查

中心静脉压 (CVP) : 0.49 ~ 1.18kPa(5 ~ 12cmH

O) 。

( 九 ) 献血员体格检查标准

1. 年龄 18~55 周岁。

2. 体重男 50kg ,女 45kg 。

3. 血压 12~20/8~12kPa ,脉压差:≥ 4kPa( 千帕 ) 。或: 90~140/60~90mmHg ,脉压差:≥ 30mmHg 。

4. 脉搏 60 ~ 100 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 50 次/分。

5. 心肺肝脾体格检查均呈阴性。

( 十 ) 献血员血清学检测

HBsAg 第四代 ELISA 检测试剂灵敏度可达: 0.1~1ng/ml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赖式法:≤ 25 单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酶标法:阴性 ( 快速诊断法仅限于非固定采血点的初检使用 )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CV 抗体 ) 酶标法:阴性。

艾滋病病毒抗体 (HIV 抗体 ) 酶标法:阴性。

梅毒试验 RPR 法或 TRUST 法:阴性。

输血管理

输血申请单血型填写有误

一、病例摘要

[ 案例 1]

患者,男性, 63 岁, B 型 RhD(+) ,有输血史。入院诊断: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出现出血倾向,申请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4U 。经治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单时错将 "B" 型写成 "A" 型,之后主治医生没有认真核对就审核签字,护士将申请单送往输血科,而输血科发血人员没有核对既往输血记录,随即按照申请单的血型发出 A 型血浆 400ml ,护士取回血浆后在护办室两人核对时发现血型有误,立即将血浆送回输血科并抽患者血样复查血型。结果患者为 B 型血,因此避免了一次医疗差错。

[ 案例 2]

患者,女性, 42 岁, A 型 RhD(+) ,有输血史。入院诊断:直肠癌术后化疗,有输血史,查房时发现患者精神面貌差、饮食不佳,医生医嘱为:输 2U 血浆支持治疗,并让实习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实习医生询问患者血型后填写为 O 型,护士将输血申请单送往输血科取回 O 型新鲜冰冻血浆 200ml ,核对后给患者输注,输血浆 60ml 时,患者家属发现输注血型不符立即上报,护士当即停止输血并抽血样送输血科复查血型,结果为 A 型 RhD(+)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二、相关知识链接

1.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医生在评估患者病情后,确认需要临床输血或其他血液成分时,需要进行以下程序:

(1) 输血前的评估。

(2) 输血知情同意书的有效签订。

(3) 输血前血源传染病指标的检查。

(4) 检查血型、抗体筛查及配血医嘱。

(5) 输血申请单的完整填写:本次住院有输血史的可以填写患者血型作为参考,申请输注红细胞者要抽血再次复核血型并进行交叉配血,而申请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者,应复核血型后同型输注 ( 输血科如有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单位可在计算机系统内核对上次输血或检查的血型结果 ) 。

(6) 护士取血环节和输血环节应完成双查双对制度。

2.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五条《临床输血申请单》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 ( 血库 ) 备血。

第六条在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应放入病历。无家属签字或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点评

两例均为输血申请单血型填写有误。案例 1 中 申请 医师不认真核对患者身份、血型等信息而将血型填写错误;输血科人员没有再次复核患者血型或者对患者的血型信息没有进行确认而轻易发出血浆。案例 2 中申请输血或血浆等血液制剂前没有检查或者复核患者血型;输血科在没有患者血型记录 ( 患者血型信息 ) 情况下,按照输血申请单血型而发血浆。

临床医生申请输血时,应加强各环节的管理。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评估后确认需要输血治疗或者术前备血的需要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相关检查和病历文书处理 ( 包括确定所需要的血液成分、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查、输血知情同意书签订、输血医嘱及输血申请书的完成 ) ;预计有大量输血 ( 大于 2000ml) 时,需要上报医教科研处审批备案;完成输血后,临床医生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在病程中。

血液标本采集错误

一、病例摘要

[ 案例 1]

患者,女性, 30 岁,孕 38 周收住入院,患者在剖宫产前备血 2 单位红细胞,护士执行医嘱并抽取血样送输血科备血,输血科查血型为 AB 型 RhD(+) ,交叉配血后备同型红细胞 2U ,患者术后出血需输注红细胞 2U ,护士取回 AB 型 RhD(+) 红细胞 2 单位核对后输注,当输注到 100ml 时,手术创面渗血不止、酱油色尿,医师意识到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剩余红细胞,进行抗休克、扩容、利尿、碱化尿液、透析、预防肾衰竭等治疗措施,并随即抽血复查血型 ( 患者和血袋 ) ,交叉配血,结果患者血型为 O 型, RhD(+) ,说明第一次的血样采集差错导致非同型输注。患者经过 3 天救治,病情逐渐平稳, 3 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 案例 2]

患者,男, 45 岁, B 型 RhD(+) ,因食管癌入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量多,术后转至 ICU 治疗,术后血常规显示 Hb 72g /L ,输注 2UB 型 RhD(+) 红细胞悬液,输血顺利,无不良反应。三天后患者移至普通病房,医生再次医嘱输血,而护士没有认真核对,在抽血样时,将另一患者的血样送到输血科配血。输血科工作人员复检时发现结果与申请单血型不符,核对上次配血记录,发现本次血样为 O 型,立即查对三天前血样并复查血型,结果为 B 型 RhD(+) ,要求护士再次抽血复核,证明是血样错误。

二、相关知识点链接

1. 护士采血前应明确的内容

(1) 明确患者用血申请,核对病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床号等信息。

(2) 准备采血材料,并明确正确的标本量、正确的容器及正确的标识 ( 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采血日期、采血者签字 ) 。

2. 正确的采血程序 ( 方法 )

(1) 确保在采集血样时,床边正确的核对患者:患者清醒时,无论是采集血样还是输血,都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床号和其他相关信息,以确认患者身份;如患者意识不清,昏迷、精神障碍等情况,在采集血样或输血时,要通过询问患者家属、辨别腕带来确认患者的信息,禁止通过床头卡来确认患者身份。

(2) 正确的给血样试管贴标签:血样采集后在床边给血样贴标签,而不应该事先贴好标签或到办公室后贴标签 ( 应强制执行 ) 。

(3) 采集血样完成后,再次核对血样标识与申请单信息,血样量、有无溶血,无误后送往输血科,并进行护理记录。

(4) 一位医护人员不能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标本 ( 存在拿错标本的危险 ) 。

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第十二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第十三条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 血库 )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三、点评

这两例案例均由于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没有认真核对患者信息、不能正确的采集血样导致张冠李戴,案例 1 已经严重危害了患者生命的安全,而案例 2 由于血库人员的认真核对与复核才避免了输血差错。

护士采集血液标本的严格管理至关重要,临床护士在收到医师的输血医嘱后,护士正确的采集患者的血液标准 ( 必须有明确的身份标识 ) 对正确的血液输注起到关键的源头作用,而输血时的认真核对及明确的血液标识对完成正确的输血起到最后的把关作用。

护士输血差错

一、病例摘要

[ 案例 1]

患者,女性, 46 岁,因宫颈癌入院实施手术,术中需输入 O 型悬浮红细胞 1U 。当天 14 : 00 左右手术接近尾声,医护人员发现为患者输入的是 AB 型悬浮红细胞 1U ,并出现溶血反应及血尿。当即展开抢救。经 48 小时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心功能、肾功能恢复正常。

[ 案例 2]

患者,女性, 28 岁,孕 24 周, O 型。因贫血在丈夫的陪同下到某地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需要一周输 3 次血,一次 1U 。护士让其丈夫在输血科外等候拿患者待输的血液成分。稍后,其丈夫回病房探视妻子,未拿血液却发现妻子已经在输血,悬浮红细胞外包装上清晰的注明是 B 型血,且已经输注将近五分之一。原因是护士粗心将其他患者该输的血液输给该患者。患者出现心慌、头晕、浑身发抖等临床表现。院方得知此事后,向县卫生局汇报,同时请专家会诊,给予患者葡萄糖酸钙、呋塞米、碳酸氢钠等药物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二、相关知识点链接

1. 输血前核对内容

(1) 护士办公室核对:血液取回后,主班护士与另一护士在输血前核对患者资料及血袋上相关信息的确认: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记录、供血者血袋号、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类别、血量、有效期、血液有无溶血变质、血袋有无渗漏,确认无误后将血液送到床边准备输血。

(2) 床边输血前核对内容:输血前,再次确认患者姓名、住院号、床号、血型、并与申请单及血袋标签再次核对,清醒患者确认、血型确认,对昏迷患者必须进行输血申请单、床号、腕带或其他标识的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2. 输血过程观察内容及注意事项

(1) 确认核对无误后输注血液,前 15 分钟慢速滴注 (15 滴/分 ) ,观察受血者反应情况,无反应者可适当加快滴速 ( 依病情而定 ) 。

(2) 血液在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护输血过程,输注结束后,记录输血过程,保存血袋 1 天备查 ( 4 ℃ 冰箱保存) 。患者如无输血反应,备查血袋第二天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3) 输血记录内容:①输血日期与时间 ( 开始、结束时间 ) ;②输注的血液和血浆的袋数;③输注的容量;④血液制品编号;⑤有无输血不良反应;⑥输血者签字。

(4)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认真检查受血者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并作相应处理。

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七章输血

第二十九条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第三十条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三、点评

两案例均为护士在输血前没有认真核对患者身份而造成输血医疗事故的发生。案例 1 为手术室护士把给前一台手术患者的血液在没有核对患者信息的情况下就输给下一名接台的手术患者,手术室护士 和麻醉 医师也没有进行双查双对程序,造成错把 AB 型红细胞输给了 O 型患者。案例 2 为值班护士输血时在床边没有实行双人核对,没有正确的识别患者身份而造成输血错误。两例输血案件均为责任心不强造成。

血液取回科室未及时输注

一、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 56 岁,入院诊断: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后执行化疗计划,化疗一周后,患者血常规 RBC2.68 × 10

/L , Hb 86g /L , WBC6.83 × 10

/L , PLT20 × 10

/L 。患者有出血倾向,申请输注机采血小板 1U 。护士取回机采血小板后,因患者去做 B 超检查,不在病房,无法输注。护士将血小板悬液随即放在护士办公室的治疗盘内, 2 小时后患者回到病房,护士才进行血小板输注。

二、相关知识点链接

1. 不同血液成分输注的时间要求血液输注前从冷藏冰箱内取出的血液,在室温中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 30 分钟。输注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血液成分输注的时间限制见表 12-1 。

2. 不同血液成分保存要求

(1) 全血和悬浮红细胞一般情况下在 2 ~ 6 ℃ 储血冰箱保存,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冰冻。血液从冰箱取出后应在 30 分钟以内输注。其他制品红细胞按要求执行,如:洗涤红细胞和溶解后的冰冻红细胞只能保存 24 小时。

(2) 血小板制品可根据保存袋不同贮存在 20~ 24 ℃ 的血小板振荡箱内1~5 天。

(3) 血浆制品保存在 -20 ℃ 冰柜 1 年 ( 新鲜冰冻血浆 ) 和 4 年 ( 普通冰冻血浆 ) 。冰冻血浆应该在 37 ℃ 的水浴中溶化,溶化后 30 分钟内输注。如果不能立即输注,应该保存于 2 ~ 6 ℃ 的冰箱内,并在 24 小时内输注。

三、点评

护士在执行临床输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血液取回后不能及时输注又不能正确的保存 ( 冷链处理 ) ,一方面是由于护士对血液保存及其输血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医院的输血知识培训不到位,该案例情况下,护士应该将血小板悬液送回输血科放置在 22 ℃ 振荡的血小板保存箱内,等患者回到病房后再取回输注。此外,有出血倾向的重病号,应先输注血小板纠正凝血功能,再考虑进一步的检查。

多血液成分取回后的输注顺序

一、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 46 岁,入院诊断:多发性创伤 ( 骨盆骨折、腹腔脏器破裂 ) 。患者急诊入院后进行抗休克、补充血容量、配血后急诊手术,手术经过止血、修补损伤脏器、固定骨折等措施,历时 4 个小时。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 6000ml ,输注红细胞悬液 20U 、血浆 16U 、输液 4000ml 。患者术后回到 ICU 后,血常规 RBC2.38 × 10

/L , Hb 76g /L , WBC5.23 × 10

/L , PLT30 × 10

/L 。血凝 PT25 秒、 APTT60 秒、 TT25 秒、 FIB 100g /L 。血性引流液 800ml ,考虑有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申请输注红细胞 4 单位,机采血小板悬液 1U ,新鲜冰冻血浆 4U 。护士取回红细胞 4U ,血浆 4U 给患者输注,输血顺序为血浆 4U ,红细胞 4U ,然而当红细胞输注 2U 时,血小板 1U 取回,护士则在输红细胞用过的输液器上输完血小板悬液继续输注剩下的红细胞 2U ,整个输血顺序为:血浆 4U →红细胞 2U →血小板 1U →红细胞 2U 。

二、相关知识点链接

一般情况下,同时领回不同成分血液制品 (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 时,输血顺序为: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

三、点评

该案例为医护工作者同时取回不同血液成分时,血液成分的输注顺序问题。当患者需要输注几种血液成分时,要根据患者当时贫血、凝血功能紊乱中哪个是主要矛盾再进行输注。而且,为保证血液质量,临床 1 次取回的血液不要太多,可根据输血速度确定取血时间和次数。

此外,多种血液成分输注时,要注意更换输血器的时机。

(1) 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完后,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连续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时,输血器应该至少 12 小时更换一次。如温度很高,其更换频率应该更高,如果输血的时间跨度为 12 小时,通常每输 4 个单位血液更换一次。

(2) 输注血小板浓缩液应更换新的使用盐水预充过的输血器或血小板输血器。

血型鉴定差错

一、病例摘要

[ 案例 1]

患者,女性, 34 岁,因感冒到某中心医院就诊,确诊为病毒性肝炎需住院治疗。医护人员给患者输入 A 型血浆。患者察觉有误,因为以前血型鉴定结果为 B 型。患者提醒护士后再次抽血确认为 B 型。经核实,因输血科工作人员误将 B 型写成了 A 型。护士立即更换为 B 型血浆继续输注,原血袋中已有 1/3 的 A 型血浆输入患者体内。当时未见输血不良反应。

4 天后因患者病情加重,诊断为肝性脑病转院治疗,最终患者死于呼吸衰竭。

[ 案例 2]

患者,女性, 60 岁,因胆管结石到当地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医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 5 月 16 日 ,医院给患者实行了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取石手术。由于术后白蛋白低,医院无白蛋白注射液,医生建议补充血浆,随后医院连续 11 天共给患者输入 B 型普通冰冻血浆 22U 。然而,患者的手术切口在长达 20 多天里一直没愈合,每天高热 39 ℃ 左右。随后出现了脾大、门脉高压、血红蛋白尿等症状,血红蛋白由原来的 128g /L 降到了 70g /L 。复查血型,判定前次血型鉴定结果有误,停止输 B 型血浆后,患者伤口也逐渐愈合。经过 4 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好转。该案例最终判定为医疗事故。

二、相关知识链接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四章交叉配血

第十四条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 3 天之内的。

第十五条输血科 ( 血库 ) 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 ABO 血型 ( 正、反定型 ) ,并常规检查患者 RhD 血型 ( 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 RhD 检查可除外 ) ,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第十六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应 ABO 血型同型输注。

三、点评

两例均为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输注不同型新鲜冰冻血浆而出现的医疗事故。血液的安全输注取决于四个方面:受血者身份的正确确认,配血标本的正确获取和清晰的标识,准确的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身份的最后核对以及确保正确的血液输给相合的患者。这四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准确的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为输血科人员工作范畴,出现问题或者差错一般均为责任心问题,很少因为技术原因查错血型或者配错血液。

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

一、病例摘要

[ 案例 1]

某三级医院给血液中心预约血液红细胞悬液 60U(A:B:O:AB 分别为 10 : 20 : 20 : 10) ,新鲜冰冻血浆 30U(A:B:O 为 10 : 10 : 10) , B 型机采血小板 20U 。血液中心下午送血来,输血科接收血液,看到一个送血箱装红细胞 40U ,一个送血箱装红细胞 20U 、血浆 10U ,箱内底层装的血浆,上层装的红细胞,中间只用一层报纸相隔;第三个箱子装有血浆 20 单位、机采血小板 20U ,中间同样用一张报纸相隔。由于这个医院离血站较远,车程需要 1 个小时左右,等到输血科人员收血验血时,血浆和血小板箱内温度 4 ℃ ,而血小板悬液有轻度的结絮 ( 血小板凝集 ) ;血浆和红细胞箱内温度 6 ℃ ,然而红细胞由于无法判定是否发生溶血,故将与血浆相隔的一层红细胞竖立冰箱内观察 ( 观察结果显示存在溶血 ) ,单独装红细胞的箱内温度 7 ℃ ,血液外观没有变化。

[ 案例 2]

患者,男性, 57 岁,因亚急性肝坏死及成年型糖尿病住院。 SGPT1000u/L , A/G=0.72 ,血糖 8.34mmol/L(150mg/dl) ,尿糖 (2+) 。胸片显示右侧肺炎,经多方抢救仍无好转,故给予输血治疗。在输入同型血红细胞 300ml 后,患者出现寒战、头痛、继而高热,达 39.9 ℃ ,血压下降、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死后做血培养阴性,复查血型未见异常,储血袋及输血器内剩余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生长阳性。

二、相关知识点链接

1.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液保存、发放与运输章节中明确规定,建立和实施血液保存管理程序,并满足以下要求:

(1) 血液的保存地点应具有防火、防盗和防鼠等措施,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2) 血液的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3) 对保存状态进行监控,包括持续的温度及其他保存条件的监测和记录,确保血液始终在正确的条件下保存。

(4) 根据储存要求将不同品种和不同血型的血液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5) 建立和实施血液发放程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在发放前应检查血液外观,外观异常的血液不得发放。应建立和保存血液发放记录。

(6) 建立和实施血液运输的管理程序,确保血液在完整的冷链中运输,使血液从采集直至发放到医院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内。应对血液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温度进行监控。应建立和保存血液运输记录。

(7) 不同保存条件以及发往不同目的地的血液应分别装箱,并附装箱清单。血液运输箱应有标识,标明血液种类、运输目的地。

2. 避免血液的污染

(1) 在采血前对血袋和血液保存液外观进行检查,以确保血袋无破损、无霉变,在有效期内;血液保存液外观符合要求。

(2) 制定静脉穿刺和血液采集工作程序。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静脉穿刺。血液采集过程中必须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均匀。

(3) 血液采血后放置、保存不当,贮存或运输中输血器、过滤器被污染而应及时更换,避免粘在滤网上的血液可能被污染。

(4) 输血器应在 12 小时或输 4 个单位血以后及时更换。

(5) 输血前,认真检查血液血袋,血袋有无破损漏袋、血液有无变色变质、有无凝块絮状物、细菌污染的存在。避免将污染的血液、血浆或其他溶液输入病人体内。

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五章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第二十一条按 A 、 B 、 O 、 AB 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第二十二条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 ( 同 7.1 相关知识链接 4) 。

第二十三条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 ( 90mm ) 细菌生长菌落 <8cfu/10 分钟或 <200cfu/m

合格。

三、点评

案例 1 为血液从血站运送到医疗机构过程中,送血人员没有得到严格的培训,对血液保存运输条件掌握不够,对血液成分在不同条件和温度下发生的变化学习与掌握不够,因此造成血液成分的混装,新鲜冰冻血浆的零度温度对红细胞和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造成红细胞的冻溶,血小板聚集,影响血液的质量,从而造成血液的浪费。

案例 2 是血液污染。在 60 年代以前血液污染造成的死亡率高达 60% 以上,其死亡原因大多为细菌内毒素中毒性休克,导致外周循环衰竭所致。近年来,由于无菌操作、采血技术、储血设备等均有了很大的改进,污染的情况已明显减少,但仍偶有发生。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或其他血液代用品后,引起反应的程度及危险性因细菌的种类、毒性、输入量及受血者抵抗力而异。本例患者系危重衰竭病人,由于输入被革兰阴性杆菌污染的血液,很快发生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大量血液的污染,特别是血库血液的污染,造成严重输血反应者常是成批的发生,后果极为严重。例如 1981 年,某市三个医院给多人输用某中心血站 800410 号血液后,四名患者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结果三名患者造成中毒性休克,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无效死亡。一名患者经及时抢救脱险,但也造成不良后果。

此外,输血科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还要了解《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接受的血液成分要严格把关,对运输条件不合格、血液外观不合格的血液成分应拒绝接收,退回血站。

备血不足或配血不及时

一、病例摘要

[ 案例 1]

患者,男性, 32 岁,因骑摩托车摔伤,被某职工医院收住入院。在杨某神志清楚,肢体无偏瘫,生命体征符合手术的情况下,医院对杨某做脑部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后转为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下午 2 点进的手术室, 3 点多医生突然出来说手术出血太多,让赶快到县医院备血。 4 点 10 分血拿进手术室,此时患者已经死亡。家属质问 " 明知要出血,为什么不早备血? " ,家属认为医院明知手术会出血而术前无备血,致患者失血过多死亡,医院则认为属医疗意外。

[ 案例 2]

产妇因感觉腹痛后在当地一职工医院观察,医生检查后说胎儿头高位,考虑到是第一胎,选择相对安全的剖宫产手术。 19 日下午 1 时,产妇被送进手术室。 3 时许手术开始。 43 分钟后,孩子顺利剖出,手术结束后患者出现大量出血,由于出血不止,医院做子宫全切术,可子宫摘除后仍是出血不止,产妇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下午 5 时许,职工医院开始抽血取样,准备实施紧急输血。 19 日晚 6 时 30 分左右,当地中心医院接到职工医院的配血要求,根据提供的血样立即开始配血。检测中发现患者的血液中有不规则抗体,为保证受血者的安全,中心医院反复进行比对试验,当晚 9 时 30 分,在当地血液中心的协助下, 800ml 血顺利配好。而此时产妇已经等待了 6 个多小时。当晚 10 时 30 分经过专家会诊后,转院治疗,可仅仅过了一个小时,患者就因为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对于产妇的突然死亡,患者家属提出质疑:在明知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出现大量出血,医院在没有备血的情况下,给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引起医疗纠纷。 ( 华商报讯 )

二、相关知识链接

1.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开颅术术前准备明确规定:交叉配血,根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准备足够用血量。

2. 剖宫产术后出血是很凶险的症状,三级医院术前作为常规备血防止出现产后大出血意外发生;也有些医院对稀有血型产妇进行术前自身储血,防止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急需输血的情况。对没有储血、配血条件的医院是否具有实施剖宫产手术的资质需要卫生主管部门的政策准入。

三、点评

案例 1 和案例 2 均为术前没有备血,由于术中需输血得不到血液补充,导致患者死亡。有些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储血及配血条件不具备或者手术前不备血进行产科手术、脑外科手术或其他创伤性的手术,当手术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时常由于大出血而导致患者的死亡。也有的由于血库工作人员不坚守岗位,擅离职守,遇有急需输血的患者,找不到血库工作人员无法配血,延误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时机,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稀有血型及紧急情况下的输血

一、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 27 岁,孕 28 周,住进当地中医院准备做引产手术。入院常规检测血型为 O 型,并在相关医疗协议书上签字。次日上午,患者在引产清宫术中突发大出血,需术中输血交叉配血时,发现患者是 O 型 RhD(-) 血,鉴于患者病情危急,当地一时又没有血源,遂转院抢救,并告知患者为 O 型 RhD(-) 血。但所转医院也没有这种稀有血液,随即向省血液中心申请。省血液中心调出库存的 4 个单位 O 型 RhD(-) 冰冻红细胞进行解冻,同时又紧急联系 RhD(-) 献血员献血。但不论是解冻库存血液还是新采集血液,都需要至少 3 个小时 ( 期间家属要求把没有进行检测的血液先输给患者,但遭到拒绝 ) 。患者在等待 (6 小时 ) 过程中因失血过多未能及时输血死亡。

二、相关知识点链接

紧急情况下异型血输注原则

1.ABO 血型系统紧急情况下异型血输注原则在 ABO 同型血液缺乏时,可采用以下输血原则执行。

供血者: O 型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 、 B 、 AB 型

供血者: A 型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B 型

供血者: B 型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B 型

临床反应:不会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

依据解释:上述输血原则满足了主则配血相合的原则,即患者血液中没有与供者的红细胞相对应的抗体,所以输入的红细胞不会发生凝集;但是如果供者是全血,供者的血浆中含有抗 -A 或者抗 -B 抗体,可凝集患者的红细胞。因此输入不含血浆的红细胞制品,或者供者血浆中抗体效价很低,输入速度较慢时,不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2.RhD(-) 血液紧急情况下异型血输注原则 RhD(-) 异型血液输注有以下情况。

(1)RhD(-) 受血者,无 ABO 血型相同的 RhD(-) 血液时,输血原则 ( 同 ABO 血型异型血输注原则,只是顾及到 RhD(-) 血液 ) 。

供血者: O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 、 B 、 AB 型 RhD(-)

供血者: A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B 型 RhD(-)

供血者: B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B 型 RhD(-)

临床反应:不会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

依据解释:同 ABO 血型异型血输注。

(2)RhD(-) 受血者,无输血史或孕产史 ( 无 RhD(+) 抗原免疫史 ) 患者,患者体内没有抗 -D 抗体,如果没有 ABO 血型异型血的 RhD(-) 血液,可进行 RhD(+) 血液的输注。

供血者: A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 型 RhD(-)

供血者: B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B 型 RhD(-)

供血者: O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O 型 RhD(-)

供血者: AB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B 型 RhD(-)

临床反应:不会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

依据解释:在 Rh 系统中,初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所需的时间较长,约 8 ~ 9 周,甚至要到 6 个月,这是因为进入到体内的 RhD(+) 红细胞首先被机体的脾脏的巨噬细胞所吞噬,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释放出来足量的 Rh 抗原,产生抗体,这样即使抗体产生后输入的红细胞已凋亡破坏,也不会立即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更不会因为输血而危及患者的生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时机。这同样解释了 RhD(-) 孕妇第一胎不易出现新生儿溶血病的原因。

(3)RhD(-) 受血者,有输血史或孕产史 ( 有 RhD(+) 抗原免疫史 ) 患者,而体内抗 -D 检测不出或比较弱时,如果有 ABO 血型异型血的 RhD(-) 血液,首先执行上述 (2.2) 输血原则;如果没有 ABO 血型异型血的 RhD(-) 血液,可按以下方案输血。

供血者: A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 型 RhD(-)

供血者: B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B 型 RhD(-)

供血者: O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O 型 RhD(-)

供血者: AB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B 型 RhD(-)

临床反应: 5~7 天后可能出现迟发性的血管外溶血,可采取预见性的治疗与预防。临床有 1/3 免疫过的患者不产生抗体,不会出现迟发性的血管外溶血。

依据解释: Rh 系统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多为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受血者已经有过一次或多次输血免疫史或妊娠免疫史。这次输注 RhD(+) 红细胞后,可刺激机体出现免疫性回忆反应,产生抗 -D ,当红细胞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在肝脏或脾脏内的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发生溶血反应,称之为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多见于患者体内有 Rh 系统的不完全抗体,溶血时可有轻度的肝脾肿大和发烧,胆红素升高出现轻度黄疸,反应通常于输血后 5-7 天出现。偶尔可出现血红蛋白尿,但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肾衰的病例很少见。

(4)RhD(-) 受血者,有输血史或孕产史 ( 有 RhD(+) 抗原免疫史 ) 患者,而体内抗 -D 可检测到 ( 多为 IgG 抗体 ) ,如果有 ABO 血型异型血的 RhD(-) 血液,首先执行 2.1 输血原则;如果体内存在 IgG 抗体,且抗体效价不很高的情况下,在没有 ABO 血型异型血的 Rh 阴性血液时,输血执行 2.2 原则;如果抗体性质为 IgM 抗体 ( 少见 ) 且效价比较高时,输注 Rh 阳性血时要慎用,防止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但临床少见。

供血者: A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 型 RhD(-)

供血者: B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B 型 RhD(-)

供血者: O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O 型 RhD(-)

供血者: AB 型 RhD(+) 红细胞……………受血者血型: AB 型 RhD(-)

临床反应: 5 ~ 7 天后可出现迟发性的血管外溶血,可采取预见性的治疗与预防.也为抢救生命赢得时机。如果抗体性质为 IgM 抗体 ( 少见 ) 且效价比较高时,防止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但临床少见。

Rh 系统抗体是不能激活补体的同种异体抗体,与输入的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肝脏、脾脏等网状内皮细胞系统中,巨噬细胞吞噬该类红细胞,即在血管外产生溶血,血浆中的胆红素增多,形成胆红素血证。不能激活补体的抗体,如抗 -D 和部分抗 -K 、抗 -Fya 等,主要在脾脏引起红细胞溶血,而一些能激活补体,但在体外实验不能引起溶血或轻微溶血的抗体,引起红细胞在肝脏溶血。

三、点评

Rh 血型系统是除 ABO 血型系统之外最重要的血型系统,主要包括 D 、 C 、 c 、 E 、 e 抗原。其中,由于 D 抗原的免疫原性最强,其临床意义也最大,因此,临床上将带 D 抗原者称为 Rh 阳性,不带 D 抗原者称为 RhD(-) 。已知我国汉族人群中 RhD(-) 者仅占 0.3 % ~0.5 %左右 ( 欧美白人约为 20%) 。 Rh 抗体的产生绝大多数是因输血或妊娠所致,抗体的产生与否与患者的免疫应答状态、输血量以及其他因素相关。

《献血法》第十条第三款: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同时对于 Rh 阴性患者输血的原则,《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条对于 RhD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第十五条输血科 ( 血库 ) 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 ABO 血型 ( 正、反定型 ) ,并常规检查患者 RhD 血型 ( 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 RhD 检查可除外 ) ,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