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方》五积散方义分析、方证特点及临床应用
五积散初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 因以五积散命名, 为宋元以降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
本方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八纲分析,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诸邪积。笔者通过对《局方》和诸家经验的温习,结合临床实践,初步认为其适应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胃内停滞寒欲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挛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欲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3)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
(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
(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者。
(6)风寒湿痹,筋骨痛,跌打宿伤,腰膂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7)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五积散的处方共含有十五味药,再加药引,粗看药味似较靡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各个药物个别看药效,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合理配伍而产生一种综合的作用。如本方内含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一切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之桂枝汤;有治痰饮之苓桂朮甘汤;有治肾著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去地黄,具行血通经脉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塞;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芎、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综观全方,结构严密,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作用,可以理解本方之疗效不仅主治气、血、痰、饮、食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塞湿阴邪,悉皆能治,其治疗范围,颇为广泛。
五积散之药量,《和剂局方》以苍术最多为君药,桔梗为臣,麻黄、枳壳、陈皮等为佐药,其余为使药。后人有根据实际需要而变更其分量、配伍者,如《三因方》麻黄春夏二两,秋冬三两;干姜春夏一两半,秋冬二两;桂春夏三两,秋冬四两等。笔者用治喘息证,不以苍术为君,而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主药。
局方熟料五积散,笔者认为颇有意义。因本方药味大都为芳香药剉成粗粒(古称如麻豆大),微炒令香,则更易发挥其有效成分之作用。成人每次总量四钱至五钱,一次煎,加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两次。惟此剉散剂最好临时炒香,否则必须密闭贮藏,如果香气散失,疗效势必大为减损。中药房成药丸剂吞服,不如煎汤热服奏效快。个别药房习惯用蜜丸,用以嚼食,不合理,应改进。
有人主张本方宜加白术,并减苍术之量,笔者同意此意见。因本方除含平胃散以外,他如苓桂朮甘汤、苓姜术甘汤等方均用白术,故按《局方》苍术减半加白术等量为佳。
成人每日量依照《和剂局方》之记载。每服三钱,如日服三次,共为九钱。目前,我们处方习惯都将各个药物写在方笺上,一般每味药用量二至三钱,本方共计十五味药,则每日总剂量当在三、四两以上。笔者用治喘息之一症,就是用这样的剂量,似属浪费。另笔者也曾用过散剂或丸剂,每日不足一两,同样收到相应的疗效,特别感到遵古(《局方》)配制的剉散剂,一日两次,每次四、五钱煎服,效果最佳。
REF:叶桔泉.我对五积散的經驗和体会[J].中医杂志,1964(06):33-35.
五积散因解寒、湿、气、血、痰五积得名,而寒为五积之始,五积形成亦以寒为中心,故治疗参《本草害利》“伤寒者,伤于寒也,是为阴伤阳,当助其阳,治以辛温”之则,以发表温里为主,解内外之寒,兼以行气活血、祛湿化痰。依方中所含药物的性味归经与相伍之意,分析可得五积散所具辛散宣通、温里散寒、健脾化痰、行气导滞、养血活血五个方证特点。汪昂评此方“一方统治多病,为活法者变而通之。”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将之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诸多疾病。如李建强等临床运用五积散加减治疗慢性肠炎取得较好疗效。张立志认为五积散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增强患者的RA 活动性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率。盛丽先教授运用五积散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收效良好。周佳宁运用五积散加减治疗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0 例,认为其能有效减轻患者体重,改善患者的高雄激素状态,缓解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排卵功能。根据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五积散还适用于咳喘、胃痛、坐骨神经痛、腰痛、痛经、痛风等属伏寒为患诸病,显示了古方新用的强大生命力,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