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义探源:“中国”一词来自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01
引言
作为中华儿女,自己的身份是中国人。这种说法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称呼,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是我们的身份符号。那么,“中国”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呢?笔者在小的时候一直以为中国是世界的最中心,所以才称之为是中国,你们是不是也这么理解呢?
02
“中国”一词的起源
“中国”这个词从古到今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这个词是要解释清楚还是非常复杂。
最早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商朝,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就是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其中的卜辞中有五方的说法,五方就是东南西北中,这当中的“中商”有学者认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源头。
从甲骨文这样一种象形文字上看,“中”这个字指的是旗帜的意思。并且在这个字旁边还有的几横代表的是就是随风飘扬的流苏。早在商朝时期,旗帜代表的意思有着很强的军事作用,代表的意思就是军事中心。
上世纪的60年代,在陕西的宝鸡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将其取名为何尊。根据出土时间显示这这是周朝的一件文物,最具有价值性的一个发现就是在何尊底部的一段铭文,不仅记载了武王迁都的重大事件,其中还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一词最早的起源。
何尊的铭文中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
何尊中的“宅兹中国”这四个字为我们了解中国一词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段文字生动的记录了周武王将殷商打败后,将国都迁到镐京的伟大事迹。这时“中国”的含义大致是指京师,也就是西周的首都镐京。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是诸侯王的大宗,拥有绝对的指挥权,所以居住的地方就是就被称为是中国。
此外,《诗经·大雅》:“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是对“中国”概念最早的文献记载,与何尊中“中国”的概念大体也是相同的,仅仅指的是一个狭小的地域概念。
03
“中国”一词含义转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又有了新含义。平王东迁之后,成为周朝历史上的转折点,并且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各个诸侯国的的力量开始兴起,“中国”这个词代表的意思便逐渐扩大到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中心。
《论语集解义疏》记载:“诸夏,中国也”。文献中还有:“夏,中夏也。”
“诸夏”所代表的就是“中国”的意思,其中关于“中国”的概念便开始渐渐开始转变,也可以代表的是华夏民族以及政治上的含义。与“华夏”相对立的概念便是“夷狄”。
“华夏”当中具有对中原文化的自信,以及对蛮夷等外来文化的隔绝。早在《禹贡》地图中将中国分为“九州”,这种“大九州”的地域概念,将世界划分为八十一份,而中国只是当中的一小份。
到了秦汉时期,关于“中国”的概念,又开始进一步开始转变。除了将中国认为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将建立的帝国与天下等同。随着人们对旧有的地理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海内”也是人们代指“中国”的一个词。也就是王勃诗中的“海内存知己”,“海内”一词指的就是也就是说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有着相似的服饰的人。
秦汉时期,由于外来民族的持续入侵,中国的国家观念也就越来越明晰。到了汉朝时期,“汉人”的观念也开始产生,国家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中国”的观念也被强化。
04
“中国”概念的形成
到了唐朝时期,唐朝作为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国家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并且还将其运用到官方以及公文当中。当时的臣子在向唐太宗上书的奏折。
其中写道:“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到了宋朝之后,饱受外敌环伺的宋朝因为与西夏、辽朝等不平等的外交。宋朝的士大夫以及政府开始有了领土以及疆界的意识,并且有了民族的观念。
《资治通鉴》记载:中国人或潜通书启于萧后者。
《西夏书事》中:戒尔勿为中国患”,蕃汉争传之。”
在宋朝周边的国家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了“中国”,毋庸置疑指的就是与之对立的宋朝。
元明清时期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像回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文化与中原文化渗透以及相互交流,原来被视为“蛮夷”的外来民族,开始被囊括进“中国”的概念中来。
一直到了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正式确定了中国是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还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中国”一词的概念开始进一步丰富起来,直至现在将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观念。
05
结语
要想解释“中国”一词的概念还是比较复杂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且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以及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后,门卫大爷的人生三问就可以回答了。中国不仅仅是不仅仅是汉族的中国,也是在民族融合以及发展各族的中国。
参考文献:
【1】胡宣厚:《论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的起源》
【2】葛剑雄:《历史上“中国”的概念》
【3】《论语集解义疏》
【4】《诗经》
【5】司马光:《资治通鉴》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