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真传-六经

​六经定法贯解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发起。子为一阳,故曰太阳。太阳如天之日(日从东海而出,海为储水之区,水性主寒,故曰太阳寒水),无微不照,阳光自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毕照焉。所以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然太阳底面,即是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也),若太阳病,过发汗,则伤少阴肾中之真阳,故有亡阳之虞。所以近来医家病家,畏桂麻二汤发汗,等于砒毒,毫不敢用,由其不知桂麻二汤,非发汗之剂,乃协和营卫之方也。营卫协和,则向之伏于皮毛肌肉间者,今皆随汗而尽越于外矣。邪出于外,则表气疏,里气畅,病所以立解矣。至若发汗而致亡阳者,岂真麻桂之为害哉?不知由其人内本先虚,复感寒邪,今得桂麻协和阴阳,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肾中一线之元阳,乘气机之鼓动,而与汗俱出,实气机势时之使然,非桂麻之必使人亡阳也。观于气实之人发汗,毫不为害,从可识矣。然则仲景又岂不知内虚之人不可发汗乎?观于食粥、与不食粥,微发汗、更发汗,中病即止诸句,仲景已于内虚之人,早为筹画矣。真是步步规矩,处处苦心,惜乎知之者寡耳。六经当以一贯解之,章旨太多,恐学者易倦,仍将六经分解,参以附解,〔须〕知分解还是贯解,附解不在分贯之列,分贯是六经大旨,附解是补六经未发之大意。

附解:按六经以太阳为首,厥阴为终。经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阳,原寄于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真阳之气机发动,必先行于太阳经,而后行于诸经,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然太阳四面皆水,寒气布护,故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真阳之气,此刻初生,阳气甚微,若太阳经病过发汗,则伤肾中之真阳(表阳被夺,里阳立消),故有亡阳之虞。须知太阳地界主寒,复感外寒之客气所犯,阻其真阳运行之机,故太阳之经症作。二日阳明,阳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气,自太阳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为燥邪,燥邪入阳明经,而阻其真阳运行之机,则阳明之经症作。馀仿此,学者务宜留心,六经各有表里,即有病经不病里处,详太阳〔经〕附解。

【阐释】如前所述,《伤寒论》的六经,与《素问·热论》的六经不同,是区分六区地面(也有说是疾病的六种层次或证候群的)。太阳为寒水之区,阳明为燥金之区,少阳为相火之区,太阴为湿土之区,少阴为君火之区,厥阴为风木之区。据《素问·六微旨大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即风、寒、湿、热、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如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则彼此互为中气。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他经以此类推。故本节特别指出,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以太阳为寒水之区,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与少阴为表里。若太阳病过发汗,则伤少阴肾中之真阳,而有亡阳之虞。一般医家更畏麻黄、桂枝二汤发汗如砒毒,不敢用,实由不知麻桂二汤是协和营卫之剂。又指出因发汗而致亡阳,多为内虚之人,故诊断时要特别留意,必须因病人体质而于用药的轻重缓急上化裁,始不致误。附解中又指出太阳地界主寒,复感外寒之客气所犯,阻其真阳运行之机,则太阳之经症作。此寒邪如走入阳明地界,即化为燥邪;走入少阳地界,即化为火邪;走入太阴地界,即化为湿邪;走入少阴地界,即化为热邪;走入厥阴地界,即化为风邪。此即后面所说:“六经所主气机乃为本,客气所生乃为病,客气往往随主气而化为病,故一经一经病形不同。”常表现为种种热性病以至诸般杂证,而多可用伤寒方治之。故有人谓《伤寒论》不止为伤寒立法,善用之一方可以推广治疗多种病症。

伤寒六经提纲病情$

一日太阳 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

二日阳明 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

三日少阳 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

四日太阴 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 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 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阐释】仲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标题只是辨某病脉、证、治,并无“经”字,可知经字是随后加上的,自然不是仅指某经络的病证,这是从六证的提纲病情可以见到的。这些提纲病情,是根据历代医家积累的经验,从多种病情中分析综合概括而获得,明晰确实,不容相混。古今医家多有阐述,郑氏分别作成贯解、附解,颇有精卓之见,详见以下各节。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挨次传经之说,则不可尽拘。郑氏在后面提到“伤寒有传经不传腑,传腑即不传经的,更有直中太阴、少阴、厥阴,切切不可拘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上面搜寻,总在这六经提纲病情上体会,即误治变逆亦可知也。”可知掌握这六经提纲病情是极为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