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一把油纸伞卖200多块钱,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你会消费它吗?

油纸伞记忆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幽怨的姑娘......这是戴望舒的一首优美诗作,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要求背诵全文。

时隔多年,这首曾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到现在也只能勉强地想起它的第一段,《雨巷》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不是巷子,不是下雨,也不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那毫不起眼的油纸伞,每每提及油纸伞,我总能想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寂寥的雨巷”这句诗。
小的时候,曾经在姥姥的墙上见过油纸伞,一把陈旧的老伞,挂在满是灰尘的土墙上,它是那么的不起眼,却又让我记忆深刻。姥姥说现在没人用纸伞了,都用的是尼龙伞,因为它更方便、更实用也更便宜。
近年来,随着国风热,油纸伞又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各式各样的油纸伞,在网络上开始售卖。不过现在的油纸伞早已抛头换面,商品属性也从原来的日用工具变成现在的装饰摆件,甚至还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油纸伞可以淋雨吗?”

油纸伞的作用

油纸伞能不能淋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能了。在古代,油纸伞就是最普通的雨具,家家户户都有的日常用品,跟现代工艺的雨伞,作用完全是一样的。

当然,除了遮雨,油纸伞还有一个作用,是用于传统的民间习俗当中,如婚嫁、丧葬、祝寿、宗教庆典,都少不了油纸伞的身影。
在古代,油纸伞是女子出嫁不可或缺的一件物品。纸谐音子,有早生贵子之意;伞字包含多个人字,有多子多孙之意;伞轴取材要直,有正直无邪之意;伞面是圆形,有婚姻圆满之意;伞是遮风避雨的工具,又有驱除邪恶之意。新娘在下轿的时候,还需媒婆用红伞遮挡,也是起辟邪的作用。
白色代表喜庆用于婚嫁,白色代表丧事用于丧葬,紫色代表长寿用于祝寿,其他颜色没什么特殊寓意,用于宗教庆典和日常使用。
现在的油纸伞更多的是用作配饰和收藏,在影视圈被用作道具,拍摄古装电视剧。

油纸伞的起源

关于伞的起源,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经常外出作业,每逢下雨天气总会被淋湿,鲁班的妻子看到鲁班建造的亭子,就想到,为什么不做一个轻便的亭子,用作遮雨工具呢?于是乎,鲁班的妻子就用竹条加兽皮,制成了像亭子一样的一个工具,供鲁班遮雨,由此,雨伞便正式诞生。

东汉时期,蔡龙在改进造纸术之后,纸张逐渐向普通民众普及,纸张的质量也一天比一天好。兽皮制作的雨伞,太过笨重,不易携带,于是人们就开始用纸来代替兽皮,在纸上刷上桐油来防水,用更细的竹条来支撑伞面,用油纸造出来的伞,虽不如兽皮伞结实耐用,但却小巧轻便,容易携带,更受民众喜爱。
在唐朝时期,油纸伞传至世界各国,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国家都开始学习其制作工艺,制作“唐伞”。再后来,油纸伞又传到欧洲,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业革命的发展,于19世纪在欧洲诞生了现代工业伞,用钢架和尼龙制成。用材上比油纸伞更先进,但是伞的开合原理还是模仿油纸伞。

油纸伞的使用与保养

油纸伞不像尼龙伞这么皮实耐用,尤其是在存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种细节。在下雨天,撑着油纸伞的时候,大可放心使用,不必担心油纸伞被淋坏,但用完存放的时候,就要保证油纸伞的存放环境既不能潮,也不能干。

油纸伞的伞面上全刷的是桐油,如果存放环境太潮,在合伞的时候,伞面之间很可能就会粘在一起,如遇这种情况,就需要在粘合处倒水滋润,等粘合处松开时,方可使用。
如果油纸伞长时间处在干燥环境中,桐油又会变干,导致伞面失去原有的柔韧性,一张一合很可能把伞撑破。
油纸伞不能长时间的张开或者闭合,张开太长时间,变回很难收回,闭合太长时间,又会很难撑开,所以油纸伞要经常拿出来做做开合运动。在存放过程中,要定期给油纸伞淋水,或者用湿布镲试。
要想把油纸伞用好,必须要经常做保养。用得久了你就会发现,保养好的油纸伞,伞面更润泽,颜色更鲜亮,整个伞就像是有包浆一样,越用越漂亮,越用越灵活。

油纸伞的发展传承

在现代工业的大背景下,一般钢架雨伞只卖几十块钱,皮实耐用,能遮雨能遮阳,最重要的是它小巧轻便,还实现了自动开伞功能,所以人们大多都选择现代工业伞。

相比之下,油纸伞卖到200多块钱,而且体积大,质量差,携带起来非常的不方便,唯一的优点就是油纸伞比较漂亮,在实用性上,远不如现代工业伞。所以,油纸伞在传承上,逐渐的走向穷途末路。
现在,油纸伞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又随着国风热,和互联网短视频的崛起,油纸伞再度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因为油纸伞是纯手工制作,伞面还绘有名师画作,所以油纸伞也成为了人们收藏热品。但即使是这样,油纸的传承也依然是个很大的问题,年轻一辈的制伞人少的可怜,没有人愿意学习这种古老的制伞工艺。

在当代社会中,油纸伞工匠,很难作为职业去发展,现在的老匠人们有的还在坚持做,有的早就换行发展,随着老艺人们陆续退出,油纸伞很可能就会出现断代危机。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