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灭亡:秦始皇嬴政犯下四个主观错误,避...

大秦灭亡:秦始皇嬴政犯下四个主观错误,避免其中任何一条,大秦帝国的历史都会不一样。

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结束分裂,颁布制度,巩固统一,这本来都是极好的。但秦始皇嬴政也犯了几个显著的错误,以至于秦朝在后来短暂而亡。

一、不立太子、皇后。太子及储君,这是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制度。嬴政自己也曾是太子,其父亲、爷爷都是,但到了他这里偏偏就是不立太子。而这种“诸君”制度直到今天世界各国都还在执行,例如某国元首如果突然不能履行责任了,我们就知道副总统之类的马上可以顶上,而不至于发生混乱。如果早立太子,便可以形成一个政治的副中心,危急时刻接过指挥权。早定名分,也可以断了很多野心家的妄念,有利于稳定。难怪中国历史上新皇帝即位,大臣们一定会劝他“早定国本”,其实就是立太子,这是有道理的。

皇后也是一样,在家天下的时代,皇后及外戚的势力向来也是维系皇权的重要助力,别看历代都批评外戚干政,但那都是当不上外戚的文臣们说的。事实上,外戚与宦官,那就和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要不皇帝怎么就老是爱用他们呢?如果立了皇后,有了一定的势力,后来秦二世胡作非为时也能起到阻止的作用。试问哪个刚刚上台的君王会不怕“太后老佛爷”,刚刚二十出头就像秦二世那么放飞自我?

二、过于彻底的推行了郡县制,没有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制与郡县制,从来都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适应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西周搞分封制,那是当时搞不了郡县制。你可以把分封的过程理解为后来英国海外殖民的过程,殖民地孤悬海外,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只能任命一个可以全权负责的总督,让殖民地成为某种“特别行政区”。西周分封制就是这样,偏远地区中央是管不到的,弄个诸侯去搞自治,是合理的选项,要不光是每每有事,一来一去的沟通成本,国家都受不了。当然,当经济发展了,地方开发了,交通便利了,再搞分封就不合适了。秦始皇时代,其实可以把自己的众多儿子,分封到东南沿海、百越地区等当时的不发达地区,减少中央行政、军事负担,能够较好处理当地矛盾,及时镇压潜藏的反叛。而中央政府就集中精力经营好关中、中原等核心地带。后来汉朝走的路和这个就差不多。当然,还有一条,那就是当秦二世胡亥毫无人性向兄弟们举起屠刀时,嬴政的其他儿子们也不至于毫无反抗之力。

三、过度使用民力,使百姓不得休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国家在长年累月战争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休养生息。但始皇帝似乎一刻不得闲,修长城、驰道、灵渠、骊山陵墓、咸阳宫殿群、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当然,除了修坟墓宫殿之外,其他事情不算错,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也架不住这么多事情同时开工啊,所谓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始皇帝就是那种典型的一代人要干几代人活的君王,这么搞,天下百姓受不了。后来秦始皇去世,挑头造反的虽然基本上都是六国旧贵族,但跟着他们闹革命的可都是被秦帝国逼得活不下去的普通群众啊。如果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谁愿意去造反?

四、帝国军事力量布局严重失衡。

秦自建国以来,关中地区是国本所在的根据地,军事布局的重中之重。统一六国以后,中原息兵,秦始皇在南北两个方向对百越和匈奴开战,而秦军的军事重心逐渐由中原向南北两边境转移,上郡以北、五岭以南成为重兵屯驻的要地。北部军团人数达到30万人,南部军团人数达50万人,其来源基本都是由统一前秦国地区的子弟们,尤其是关中子弟构成。这些事帝国最为核心的依靠力量,然而从地图上看就知道他们距离中原有多远。

于是乎,整个秦帝国的军事布防,成一外重内轻的格局,不仅内郡空虚,秦帝国本土——关中地区的防务也松懈下来。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起义军在初期发展到都非常迅猛,直到关中的章邯军东出与北部王离军(蒙恬已被赐死)南下,起义军才真正遭受到打击。

而陈胜的一名部将周文竟然能率领为数不多的军队,一举攻破函谷关。入关后乘胜进军,居然一直打到咸阳东郊骊山脚下的始皇帝陵旁,直到遇到拱卫帝都咸阳的秦军精锐——京师中尉军5万人,才遭遇惨败。再到遇上章邯新组建的骊山刑徒军,最终全军覆没。周文的军队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必须看到,此前几百年,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杀入函谷关,杀到到距离咸阳这么近的地方,而这次却由一直衣甲不全的农民起义军做到了,也足见关中防御之松懈。

总结而言,秦始皇的主观错误只要是:一、不立太子、皇后,中央不稳;二、郡县制推行得太快太彻底;三、过度使用民力;四、军事力量布置失衡。而这些错误里面,如果有一条能做好些,大秦帝国的结局可能都会很不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