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备考:现代文阅读Ⅰ难点突破 ——探究性思考创新题导与练
现代文阅读Ⅰ,探究性思考创新题难点该如何突破?
创新题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合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一体,题型变为三个选择题(题号1—3),两道主观题(题号4—5)。
【创新题型】
两道主观题考点主要涉及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从2021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的第5题来看,题目有创新,情境化设置反“套路”明显。这一新变化,在2022届备考中值得重点关注。
题号5:就某一问题(意义,价值,方法,措施,态度)加以理解和探究,主观题,创新题。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这一题型的考点理念。
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有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如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有理解文中有主要观点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和Ⅱ卷都不约而同的考查到对文本某一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所以,考查的深度和难度有所增加,考生不仅要读,还要“悟”。从2021年高考来看,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的模式基本固定,大部分题型基本不变,但主观题5的变数最大,难度也最高,在备考过程中,抓常规考点复习的同时,这一创新题型值得重点
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
1.审题,看要求。如看清从哪一方面来比较异同,这是答题的大方向;需要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区域进行精读。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
2.认真梳理原材料,对材料结构和内容要有完整的、深入的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跨材料、宏观地深入比对。
3.整体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问点”,找到文本的对应“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梳理概括。答题时要全面,重要信息就是重要得分点,分条叙述,不可遗漏。
4.比较异同类的,先要表明态度,然后说出理由。选定一个观点立场,明确表明自己态度。表明态度是管总的,有时就是得分项,这一步骤不可省,不可大意。说出理由是重点,要分条叙述。站在自己的立场地上,找到材料中能支撑自己观点态度的理由。学会辩证思维,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是同多还是异多,是利多还是弊多。
5.理解某一观点内容的,要结合材料观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
6.创新题也就是能力题。不同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和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基础上,结合题目所给出的探讨话题,进行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没有套路模式,答题关键能力就是对“文本+考题”的综合理解。
高考真题
【题型例解】
例1【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5.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解析】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康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在原材料中是没有的,也就是以文本以外材料来考查文本以内观点内容。
不要被不要被题目“情境化”噱头所蒙蔽,要看到题目背后考查的内容,也就是明确知道题目要我们“答什么”。 题目要求很明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①结合材料。就是说你的答案要以材料为依据,说白点,自己不能臆造,不可独创,“坚信一切答案在材料中”,材料中肯定有这方面的观点表述。记住:题目从材料中来,答题到材料中去。
②“对此的理解”,“此”指什么?这里的“此”就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说画)两句话的意思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我们回答这两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注意是两句话,不是一句话。
【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题目所问切入点)推向文本“答点”(文本对应得分点)。“问点”:唐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是从诗的角度写两个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内容也是谈到诗句中的两方面(手挥弦、目送鸿),但要扣住一“易”一“难”,“易”“难”是画相对于诗而言的,答题在两者对比分析中得出。“答点”诗和画的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在同一内容上会有什么差别,在文本中找。
【能力点】“问点”和“答点”的联系,实际上文本外和文本内的联系;文本就是理论依据,题目给出的情境化“问点”就是事例操作,是对文本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如:本题就是以文本外关于诗与画的两句话,来理解文本内关于诗画艺术形式的差异。总体上说,还是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只是题目以另一种形式来考,不是简单的提问,换一种形式,穿上情境化外衣而已。此个,概括也不是全篇概括,是有针对性的局部概括,是诗与画在表现动作上的差异概括。
【参考答案】
(1)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这是从唐诗的诗句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诗歌宜于叙述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这是从绘画的艺术形式特点角度来作答,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
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这是从对绘画的评说内容理解角度来作答,答题的关键是从专业角度评说为何“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第②步的回答就是为这一步做铺垫,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发画出来也就很难。)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目述评】这道高考题很典型,质量很高,从上面的答案可以看出,没有规范的答题模式,无套路可言,更多的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转换能力。从答案组织来看,三个步骤(三个得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非常严密,思路层次也很清晰,一环套环,环环相扣。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这也是今后高考题目变化的总的指导思想。题目在创新中变化,难度加大,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不仅仅是读懂,还要能结合实际问题加以运用,也就是阅读理解上还有一个实践能力的转化问题。
高考真题
【题型例解】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解析】题目是情境化设题。“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就是情境化,是生活中的现象,是事例。对这一现怎么看?一样不能自己编写答案,回答的前提条件是“请根据文章”。
【答题思路】题目所问→文本印证。由题目“问点”推向文本“答点”。“问点”,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是一种违法的网络行为,这是最基本有思想认识,但是如何全面理解这一行为?文本中一定有相关的、系统的专业论述,找到与这一现象对应的论述,就是“答点”。
【能力点】文本材料对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论述是多角度的,答题不能不加约束地全部概括,是要有针对性地局部概括。所以分析问点很重要。现象:“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里有三个信息:①身份是年轻人;②动机是为炫耀技术故意为之;③行为是在网络植入病毒,传播病毒。回答时要找到这三点信息所限定的范围,找到文本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即可。
【参考答案】
(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最根本的看法,从行为结果的处罚角度来作答。)
(2)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这是从这一行为的直接危害性角度来作答。)
(3)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这一点与题目中的“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为之”来分析作答的。也就是找出现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原因。)
(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这一点是从解决问题角度来分析作答的。)
总结反思
【答题反思】
头绪如何理清?首先还得从源头来解决问题。这个源头就是抓住论述类、实用类文体特点。这类文章多从报刊或网络节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如传统文化、人工智能、新冠肺炎、医药、养老、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几则材料放到一起,有一个共同的母话题,但是每则材料论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同一话题,不同角度,构成“非连续性”。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文章,在文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作者会围绕某一话题,提出一个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法是多样的、灵活的,有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有提出建议等等。对于考生而言,重要的是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这是答题的根本。
得分点如何精准?第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审题很重要,问什么就答什么。特别是对于情境化设题方式,要透过题目看本质。第二步,坚持文本导向,当然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基础上,在文本中寻找答题;注意对点回答,有针对性地找到文本对应区间,扣关键词和句;第三步,概括梳理,分条表述,形成答案,力求语言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