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出新奇又好看的大头照?试试边缘构图吧!
大部分人像摄影作品,都在使用三分法构图和中心构图——这样拍摄的效果确实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构图不好。
事实上,某些不常用的构图在拍摄某些特定题材时,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就拿边缘构图来说吧,用它来拍大头照,效果挺棒的。
创作边缘构图拍摄大头照有哪些常用的套路?它们的特点和优势在哪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实际应用?
我们就从边缘构图大头照的几种常用套路说起吧。
1. 侧脸:视线引导
把主体放在边缘上,脸朝向画面内,用人物的视线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观众会先看到人脸,再沿着视线方向“走”遍整个画面。
拍摄时要精确对焦人物双眼,使双眼更清晰、有神,才能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用人物视线引导观众视线“走”遍整个画面
此外,这类照片最好使用有一定内涵或观赏性的背景——可以是漂亮的散景,也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景物。
最好不要用纯色背景,否则整张照片会显得很无趣:
2. 正面:半脸+负空间
在画面边缘放置正面的半张脸,其余部分留白——可以是虚化的场景,也可以是纯色。背景的观赏性不用考虑,但一定要足够“干净”。
大量的留白,会让主体极为突出;而半张脸比起一张脸来说,更容易激发观众的“脑补”功能,让观众注意力停留在人脸上的时间变长。
此外,拍摄半张脸,往往比拍摄整张脸要显得好看——至少看起来小多了;脸上有局部瑕疵(比如左脸颊有痘痘)的童鞋,更可以自然地把瑕疵掩盖起来。
在拍摄两人合照时,也可以尝试采用这样的构图,远比俩人简单地站在一起要有趣得多:
3. Kuleshov效应:带人入景
前苏联电影制作人Kuleshov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在屏幕右侧放上同一张没有明显情感的男性脸部特写;而屏幕左侧,随机出现食物、棺材里的孩子和美女。
观众观看之后,询问它们“演员脸上的表情是什么”,它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馋”“悲伤”“欲望”——实际上,演员的表情从来没变过。
Kuleshov效应
这说明,两张照片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上时,会产生相互影响。在拍人像时,我们也可以这样尝试。比如说,在拍职业人像时,在旁边放上TA的工作场景: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人物的正脸照显得更好看,又能为照片增加内涵:TA是在这里工作的。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同样的手法,在晒旅游照的时候也用得上:发一张美美的P过的半脸自拍,旁边放上景点照片,岂不是比传统的剪刀手要好多了吗?
至于“证明我到过这个景点”的任务,就交给那些老套又不好看的“到此一游”照片好了,和这张美美的半脸+风景一起晒出来吧~
值得一提的是,两张照片最好在亮度、色调上不要差异太大。如果你的半脸特写是白色高调,而旁边放的是夜景,看着会很没代入感:
4. 后期进行“二次构图”
你可以在前期先正常拍摄,后期环节再通过裁剪形成边缘构图。这样一来,万一边缘构图的效果不够好,你还有一张比较“正常”的照片。
此外,这样还便于你对脸部的裁剪效果进行微调:鼻子翘的,可以鼻头露出来多一些;嫌脸大的,可以让脸露出的部分更少些......
不用担心“裁剪会影响画质”,现在的相机画质普遍很高,只要裁剪比例不太大(比如说把环境人像裁成脸部特写)基本都没大问题。
前期正常拍,后期再裁成半脸特写
除此之外,如果镜头焦距较短时,画面边缘容易出现变形或暗角;如果你在前期拍摄时就用边缘构图,人脸会受到较大影响。
而如果前期拍摄时把主体放在画面中心,后期环节再进行裁剪,形成边缘构图,就能避开镜头畸变和暗角的不利影响了。
拍摄时用边缘构图,容易受畸变和暗角影响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把人脸放在画面左侧边缘。因为受阅读习惯的影响,大家在读图的时候普遍也是从左到右的。
如果你把人脸放在右侧边缘,这张照片会给人一种“啥都没有”的第一感觉,很容易影响对作品的整体观感:
“啥都没有......哦,原来有个人啊”
“我左边脸上有痘痘,想遮住左脸露出右脸,没办法把脸放在画面左侧啊!”你可以后期把作品翻转一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文/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