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太和老桥的记忆
太和老桥的记忆
—————————
今天上午,无意看到美篇一篇文章,写的是太和老沙颍河大桥的故事,不禁勾起心中的记忆。
太和老沙河桥,位于县城南沙颍河上,是太和县第一座横跨沙颍河的大桥。
这座老桥,桥长230米,宽16米,1971开始建造,1974年通车,从此结束了太和人过沙颍河走浮桥的历史,为太和的通行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建这座桥之前,在桥西则1000米左右,有一座浮桥,所谓的浮桥,就是用几十艘木船组成,用铁链子将这些木船固定在河面上,木船上面铺一层木板,供行人和车辆通行。若是遇到河里过船,要把浮桥拆开,等货船通过后再连接好,非常麻烦。
因为拆开到过船再连接好,往往需要两个多小时甚至更长,遇到这种情况,河两岸聚集好多行人和车辆。好在七八十年代的车辆少,大多是行人和架子车。
记得公共汽车上浮桥,车里面的乘客必须下车,跟在车屁股后面走着过河,怕出意外。浮桥毕竟是浮桥,稳定性差,走在上面上下动弹,一晃一晃的,害怕人。特别是过汽车的时候,更是怕人,浮桥能被压得深深沉下去,四周河面水花四溅。
可想而知,过浮桥多么不方便。
1974年老大桥通车后,据说太和万人空巷,都跑去看热闹,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一直热闹了好一阵子。
因为这座桥太重要了,以前阜阳北面的太和、界首、亳州人去阜阳市,都必须经过太和的浮桥,极不方便。
过了老桥到河南岸,下了桥,是一个双叉路口,一个往西,一个往南,往西通我老家胡总镇,往南直达阜阳。
桥两头的下坡坡度有点陡,记得小时候和父亲赶太和县城,父亲拉着一架车的粮食卖,上大桥很吃力,得从后面推着,上坡有好长一段距离,下坡的时候,得把架车把掀起来,用架车后尾着地摩擦减速,也是很惊险的,每次都把父亲累一脸的汗水。
每次过老桥,会看到桥下划过的木帆船,高高的桅杆,白帆张开,借风势向东驰去。
童年对老桥的记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点点滴滴,看看热闹,因为那时候桥南头和桥北头,摆摊的也多,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两头的路口,就是一个小市场,见证着老桥的一时的繁荣。
而桥南头,也是亲戚朋友相聚交流的一个点,因为老桥是沙颍河南岸的农村人进入太和县城的必经之路,亲戚朋友会在桥南头相遇,互相打招呼,好多事会在这个点商量交流。
后来八十年代当兵离开家,再到后来探家归来,从太和汽车站下车后,坐人力三轮车只能到老桥南头,再往前是乡下了,人家不去,就靠两条腿走了,拎着东西要走五六里路。每次到了桥上,就有一种不一样的心情,因为老桥承载着太多的记忆,跨过桥去,才有了即将到家的感觉。以致于后来参加工作,一年也要回去好几次,不过不用像以前坐三轮车到桥南头发愁了,因为有车坐了。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感觉这座老桥已经不堪重负,人车增多,每次回来,经过老桥时,桥上经常堵塞,半天过不去。不过,从桥上看到,东边几公里又在建一座新桥,就是二桥。
记得老桥2010年左右还在通行车辆,后来说是危桥,只让过人不让过车,直到2017年才爆破拆除,完成了它的使命。
太和老沙颍河大桥,现在已成久远的记忆,但每次路过桥北头十字路口的时候,总是扭头往南看几眼,虽说物去景非,但那是一种情节,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其实,与其说怀念老桥,倒不如说是一种思乡的心绪……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