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家族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起源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1291在位)。

1282年,他把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分别传给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鲁道夫,自此哈布斯堡家族同奥地利长期结合。

1438年,从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

1519年查理五世当选皇帝,开创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统治范围仅限于奥地利帝国

1867年后与匈牙利合并改称奥匈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于1918年成立第一共和国,1919年4月3日奥地利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哈布斯堡法》,没收哈布斯堡家族财产,其成员被逐出国。除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外,这一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希米亚、匈牙利葡萄牙等国的统治家族。

折叠 编辑本段 夺占奥地利

家族起源于瑞士的鹰堡(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大空位时期,强盗横行,极度混乱。教皇 格列高利十世深感恐慌,于1273年下令,如果贵族们不能消除分歧,及时推出一个新的罗马国王,重整秩序,那么他就将任命一个。

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是波西米亚的国王鄂图卡二世,他的领地国力强盛,领土从巴伐利亚扩展到匈牙利,从波罗的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各国君主要服从教皇已经是无奈,而要由这样一位国王来统领更让他们难以容忍。于是,他们到处寻找,希望找到一个傀儡,这样才不会坏了他们的大事。最后,他们挑中了一个不起眼的伯爵--哈布斯堡的鲁道夫。

鲁道夫1世鲁道夫是年55岁,身材极高,足有2.1米,可偏又瘦的跟个杆儿似的,小脑袋、光头,一个巨大的鼻子打破了五官的协调。据说,在骑马经过山间小路时,他的大鼻子竟把其他人的路都挡住了。鲁道夫脸色苍白、神情严峻,爱穿农夫装束,在当时奇装异服的封建时代也是颇显怪异。他只继承了家族名下一半领地和零散的几处地产。他一直都在想办法从教会手中夺回些祖产,但始终没有成功。不过,他当选国王将改变这一切。在加冕典礼后他站起来时,他就预示性的宣布,"我已不再是从前的鲁道夫了。"

鲁道夫一世第一个功绩是击败鄂图卡,吞并他的大部分领土。作为奥地利境内毋庸置疑的主宰者,鲁道夫把土地分块后赐给了他的儿子们,并不断实现着哈布斯堡家族多多益善的追求,扩大领地。他买下境内残留的巴奔堡王室的继承权,说服巴伐利亚的亨利割让恩斯以北的土地,又占领了克恩滕。

1282年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议员们的决议使鲁道夫统治全国的野心迈出了重大一步。会议通过把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克恩滕和卡尼奥拉传给他的两个儿子作为共同的遗产;把士瓦本、亚尔萨斯和瑞士指定留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哈特曼。但哈特曼在前往英格兰迎娶爱德华三世的女儿琼安娜的途中,不幸落到了莱茵河溺水身亡。

平定骁勇好战的日耳曼贵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鲁道夫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攻下了70多座城池。在如此巨大胜利的鼓舞下,鲁道夫继续向勃艮第伯爵和沃特堡伯爵的领地挺近,两位伯爵向法国美男子腓力四世求助,法国国王派使者通告鲁道夫从法国领土上撤走。"回去告诉菲利普。"他不耐烦的说,"我们等着他来,他将明白我们到这来不是为了开心作乐,而是要用剑来制定法律。"事实上,鲁道夫的军队已经弹尽粮绝,整个军队不堪一击。为鼓舞士气,振奋军威,鲁道夫随手从地上拔起一根萝卜生吃了,并说这是他生平遇到过的最美味的佳肴。

鲁道夫64岁时再婚,娶了勃艮第一个年仅14岁的可爱女孩阿格尼斯,再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而他最后的心愿是在73岁时试图确保儿子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帮助他登上罗马国王,之后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然而议员们却并未看中阿尔布雷希特。据说这次选举的失败使鲁道夫伤心过度,不久即在忧郁中去世。

但是,阿尔布雷希特凭自己的实力,平定了维也纳和施泰尔的叛乱,在他人的协助下,废除了他父亲的帝位继承人阿道夫,随后登上罗马国王的王位。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着实费劲脑筋,思量一番之后认同了这次选举。

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一个侄子士瓦本的约翰杀害,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他的继承权。16世纪以后有些描述神箭手威廉·退尔的剧本说是他残酷压榨瑞士各州,引起反抗的故事经过史学家考证,皆为后世民间传说,毫无根据。 这次不幸发生后,哈布斯堡家族迅速失去了王位,并在以后一个世纪都与之无缘。

折叠 编辑本段 再度戴皇冠

鲁道夫和阿尔布雷希特父子乘人不备偷偷扩大势力,以至于酿成今日无人控制之祸。为了吸取教训,有选举权的王侯开始共同削弱哈布斯堡的势力,波西米亚的的查理四世在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剥夺了哈布斯堡的选侯位置,使他们丧失了通往王冠的重要台阶。

当时,鲁道夫四世正统领哈布斯堡家族,他立即采取行动,翻出一份神秘的文件,用来证明哈布斯堡家族毫无疑问是基督教王国中最杰出的家族,事实上他们的地位甚至比议会中所有成员的集合体还要高。当然,这份文件是伪造的,但所有哈布斯堡人都泰然自若的接受了这个天上掉下了的新头衔,鲁道夫又放出消息,如果议员仍阻挠他登上帝王宝座,他将用上帝赐予的权利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王位之争变成了鲁道夫和波西米亚的查理之间的个人之争。波西米亚首都是布拉格,那里建有圣维特大教堂。鲁道夫闻听此消息,立即下令重修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一定要更加雄伟壮观。布拉格不是有一所大学?维也纳也要有,而且要更好。

哈布斯堡家族最终于1438年重获王位。15世纪初,波西米亚爆发胡斯战争是宗教叛乱的第一声号角,比马丁·路德改革还要早一个世纪。然而,这次起义随即被看成是对帝国统治的一大威胁。西吉斯蒙德皇帝四处求援,甚至包括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当时的首领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很愿意帮助他,但提出要娶西吉斯蒙德的女儿为妻,并在西吉斯蒙德登天后拥有匈牙利。牢牢地掌握这个额外的王位,阿尔布雷希特再也不会被他期待已久的皇位拒之于门外了。

身为匈牙利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称号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阿尔布雷希特立即采用行动来保卫国土,防御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他们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小亚西亚,围攻君士坦丁堡,入侵塞尔维亚,下一个目标就是匈牙利。不管匈牙利对新国王有多少疑虑,都要先放到一边,此时最需要的是团结合作。然而,战争并未真的打起来,因为肆虐的痢疾使双方丧失了战斗力。阿尔布雷希特本人也染上了痢疾,但他仍自信的说:"我一定会康复的,只要我能再看到维也纳的城墙。"很遗憾,他没能看到维也纳,在途中一个叫格兰的小村庄里去世了。

哈布斯堡家族和曾受惠的贵族看到再度夺回皇位都深感欣慰,把他们的英雄称为伟大的阿尔布雷希特。然而普通民众没有感受到这一点。整个维也纳因经济动荡而乱成一团。阿尔布雷希特把这都归罪于犹太人,他们因此遭受迫害,并被大量屠杀。匈牙利人也没有理由拥护这位国王,在他死后马上夺回了王位。

折叠 编辑本段 联姻霸欧洲

在腓特烈三世统治时期,情况仍然没有好转。他与爱争吵的邻居,匈牙利的马加什一世一向不和,与自己的兄弟发生战争,还两次与家人被维也纳民众一起困在王宫里。可怜的皇族只好吃宫里的宠物,甚至抓秃鹰吃。这些鹰也饥肠辘辘,但傻乎乎地落在了皇宫屋顶上。

腓特烈三世对自己高贵的血统信心十足,并在此鼓舞下渡过重重难关。他在家系宗谱上与鲁道夫四世一样有天赋,能把家谱一直上溯到凯撒大帝,再往前到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他精通魔法玄术,命人将他所有家产都神秘的刻上字母AEIOU。在普通人看来,这些无非是元音字母,可腓特烈却引以为荣,认为这些字母意味着"奥地利皇室注定要统治全世界。"

腓特烈为人实际,知道如果哈布斯堡家族想要占领每一片土地,急需大量资金。另外,王室的传宗接代也出现了危机。在他所有的子女中,只有两个侥幸活了下来。唯一的希望是给他儿子马克西米连找个有利可图的婚事。马克西米利安这个名字是腓特烈亲自占星卜出来的,是费边·马克西姆斯和保罗斯·埃米留斯的合并产物。

马克西米利安那年14岁,他什么也不用做,只等着腓特烈与欧洲首富,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谈条件,以迎娶查理之女玛丽为妻。当时,无数的追求者争先恐后向玛丽求婚,查理也不想女儿随便下嫁。如果论财力,腓特烈是绝对没有机会的,但他有特别的聘礼(查理相信是这样的),一个唯一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腓特烈可以使他成为法定继承人继承罗马国王,他的后代当然也会这样。这样,他可以一步登天,地位远高于受人鄙视的普通诸侯,他将成为神圣罗马的国王,地位仅次于尊敬的法国国王。查理自信腓特烈一定会接受他的条件,于是命令珠宝工匠为他打造一顶合适的王冠。

查理高估了腓特烈对议员的影响力。与往常一样,他们照旧公开受贿,可腓特烈却没有资本去行贿。让马克西米连娶玛丽本来就是为了去赚钱,绝不是倒贴钱。就在议员们准备召开会议选出新罗马国王的前夕,腓特烈却偷偷溜走了,整个推举因此推迟。陷在尚未许配的女儿和做了一半的王冠中,查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出去打了几仗,因判断失误一败涂地。腓特烈不动声色,静观其变。正如他所料,到1476年,查理彻底破产,愿意把玛丽无条件嫁给马克西米连。几天后,查理的尸体从结冰的湖水中捞出来,已经被野狼啃得只剩一半了。为了防止法国的路易十一的儿子对玛丽打歪主意,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公爵特意在典礼中充当代理新郎,光着一条腿和新娘躺在床上,而其他部分则套上厚厚的盔甲,看起来确实有些滑稽。

玛丽给马克西米利安生下一个继承人美男子菲利普和一个女儿玛格丽特后,不幸在骑马中死于非命。马克西米连为此几近崩溃。同时又传来消息,说当初同他争夺玛丽的情敌,骨瘦如柴的道芬已成为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正积极拉拢议员企图把罗马王国从他手上夺走,这使马克西米利安忧心忡忡。

马克西米利安1世看起来法国比土耳其人还要危险,于是马克西米利安在地位举足轻重,足以左右法国国王决定的那些公国中考虑再度选后,当然他不能再娶一位勃艮第小姐,他选择了15岁的布列塔尼的安娜,一个完全符合要求的姑娘。所需事宜都平静而紧张的进行,然后又派了一名使者充当安娜的代理新郎,仍然是光着一条腿同床共枕。众所周知,查理八世是个难惹的家伙,他十分清楚事态的发展,拒绝承认代理婚事的优先权。趁马克西米连被选举事务拖在法兰克福,他马上赶往布列塔尼,抓住安娜,叫来一名神父匆匆举行婚礼仪式,就地完婚。

由于迫切需要资金,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再次考虑,降低择偶标准,从与他相同地位的人的眼光来看,他这次的目标,米兰公爵的侄女毕安卡·斯福尔扎实在是低到极限了。斯福尔扎家族虽是从雇佣兵发迹起来的暴发户,看起来还是很富有的。斯福尔扎家族对这门婚事很热心,代理婚礼筹备工作居然委托给了达·芬奇,更不用说真正的婚礼了,马克西米连大概也该满意了吧。 了解毕安卡会让人大吃一惊,似乎更加证实了对她出身的种种担心和疑虑。要教她的第一件事是不要再地板上吃饭。而最让人不安的是,毕安卡并不象马克西米连想的那样富有,而且尽情享受,大肆挥霍。一次在路过尼德兰时,人们都陷入饥荒,饿的半死,而她竟然坚持在每道菜里都有鹅舌。

宫里的人注意到马克西米利安开始与别的女人约会,不久,与他偷情的女人竟多得派起了长队。日后萨尔斯堡主教就是由此诞生的一个结晶。马克西米利安带着一大群随行佳丽到处游玩享乐,然后又得意洋洋的返回维也纳。分析他这种做法反而反应了文艺复兴精神开端轻松愉快的一面。首都维也纳的这种气氛,也引来了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为数百年后巴黎的生活风尚开辟了先例。马克西米利安本人就是所谓文艺复兴人士的典型代表。他精通拉丁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熟知各类艺术和科学,著书题材广泛,如宗教,军事、狩猎、驯鹰、烹饪等等方面。他还是一位行政管理者,在全国十个地区设立地方政府,彻底检查司法系统,废除苛捐杂税。另外,他身体健壮,勇猛过人。

然而,回溯历史,马克西米利安统治时期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操纵婚姻的才能,不仅为自己,也为亲友操办婚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可以找到一位合适的新郎或新娘,这是绝对靠得住的。到他统治晚期,欧洲差不多所有名门贵族都有他安排妥当的族人。

马克西米利安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露面是去参加1518年的帝国大会。按照当时特有的风尚,他要借此机会把皇位顺利传给他的孙子,也就是日后的查理五世。同意按当时流行的风尚,他为自己的孙子拉拢了大批选票,却不花自己一分一毫。那年的会议议程中有两件事不妙;一是深受土耳其的威胁,以至于教皇再次号召组织一支十字军;第二件事并未引起马克西米利安多大注意,奥古斯丁一位爱管闲事的修道士于上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张贴95条提议,谴责教会对前来赎罪 人们非法收取钱财这一别有用心的做法。马克西米利安至死也不知道土耳其人和马丁·路德对他处心积虑四处联姻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未来命运究竟有什么意义。

折叠 编辑本段 守护双头鹰

查理5世查理五世虽说有西班牙血统,但他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员,马克西米连的孙子和继承人,为了在皇位竞选中获胜,他花费了2000多万用于贿赂,终于战胜了花销更多的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和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匈牙利的路易和波兰的西格蒙德,胜利之余,他尝到了祖父当年四处联姻的好处,他继承了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内的西班牙家产。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位姑母奥地利的玛格丽特是尼德兰摄政王。他与兄弟斐迪南平分了日耳曼地区。他还有很多姐妹分别是法国、葡萄牙、匈牙利、波西米亚,丹麦、挪威和瑞典的王后,还有一位姨妈,阿拉贡的凯瑟琳嫁给了英格兰国王。

1521年,查理主持了在沃尔姆斯召开的帝国会议,通过了著名的沃尔姆斯法令,目的在于谴责马丁·路德,而马丁·路德对此毫不理睬。查理经常集中精力处理其他国事,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入侵匈牙利一事。这样,奥地利大公斐迪南就不得不出面应付棘手的奥地利新教。新教不仅在民众中不断壮大,最终引发1525-1526年的德国农民战争,在维也纳大学和贵族中也颇有势力。

对查理誓言要守护的天主教信仰更大的威胁时1526年的一个消息,说天下无敌的土耳其大军在伟大的苏莱曼一世指挥下,已向匈牙利边境进发。这次苏莱曼退兵了,但三年后他卷土重来,志在攻克维也纳。他的军队到了城下后,只是简单的交了几下手,之后就扎营包围了整个城市,并给城内军民送去口信:"第三天我们要到城内吃早餐。"土耳其士兵把战壕向前推进,在城下挖地道,埋地雷。如果维也纳失陷土耳其人无疑将长驱直入。然而,几天过去了,几个星期过去了,情况却没有什么变化。维也纳城防司令渐渐有了信心,告诉土耳其军队:"你们的早餐快凉了吧!"那时天气正逐渐变冷,土耳其人比拿破仑更清楚,在离家700里的冰天雪地,要养活一支大军谈何容易。随着冬季第一场雪的来临,土耳其人拔营返回。

即便如此,到1555年查理还是下了台。土耳其人和法国的威胁,加上日耳曼各君主利用路德派瓦解整个帝国的中央集权,这些使他渐渐丧失了统治全国的欲望。他把尼德兰和西班牙王位传给儿子腓力二世,而把帝国和奥地利留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退位到修道院去了,成了神圣罗马帝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退位的皇帝。而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成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两个支系。

正当反宗教改革运动在西班牙境内进行的虽说不是野蛮疯狂,但也如火如荼。在维也纳的帝位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对新教徒倒是颇为容忍。一名大使曾评论说,在奥地利"很少有人问你是天主教徒还是新教徒"。这种相对的平静一直持续到1618年,最终被布拉格一次既非第一次,也非最后一次的政治纷争所打破,结果是空中飞人,发生了暴力事件。

这次事件的牺牲品是两名罗马天主教的帝国公使,他们前往布拉格与新教领袖会谈。然而,谈判越来越僵,战火不断升级,最后,两名着盛装的公使被离地面60英尺的赫拉德恰尼城堡的窗户上仍了出去。他们设法用指尖勾住窗户边缘,但在重击下,被迫松手,他们惨叫着掉了下去,但

利奥波德一世幸运的掉在了粪堆上,得以逃回维也纳报告所受的侮辱。这件事导致了三十年战争,战火蔓延整个欧洲,真是史无前例,与之相近的大概只有后来的拿破仑战争或者是两次世界大战。 这五花八门争论的背后,新教徒与天主教徒斗争的实质是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清算旧账,并且一直拖延到有关人士都精疲力尽为止。

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传到了14岁的小国王手里。他还在保育室时,就曾用积木搭成礼拜堂,并装成神父做弥撒,给他的耶稣会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但他个人素质却没有这么有魅力。年轻的利奥波德一世发育不全,弱不禁风,奇丑无比,牙齿几乎都掉光了,高度近视,然而,这位多病的年轻人发愤图强,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统治时期最长的君王之一。同时抗拒有史以来两个最狡诈的对手,法国的路易十四和土耳其宰相卡拉·穆斯塔法,使奥地利成为当时欧洲强权之一。

利奥波德早年大都在例行公事,他的耶稣会顾问因此疏于指导反宗教改革运动。他自己两次曾从匈牙利新教徒和土耳其人送来的有毒的鸽肉派中死里逃生。1669年维也纳瘟疫蔓延;路易十四一直对奥地利虎视眈眈。

1682年,哈雷彗星划过了天空,预示着特殊的事情即将发生,而利奥波德对此还不清楚,"上帝啊,不要再让我做坏事了,"他写道"我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现在该是赎罪的时候了,上帝已经动怒,我们都看到了彗星,虔诚的人们都清楚,这是在告诫我们赶快赎罪,在我们为新犯的罪过接受应得的惩罚之前····" 上面提到的惩罚是有卡拉·穆斯塔法施行的。他宣称,除非他的马都养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屋顶下,否则决不罢休,为此土耳其10万大军开始了横越巴尔干半岛的长征。

到1683年7月,土耳其大军离维也纳只有几小时路程了,人们陷入恐慌中,不知所措。卡伦贝格加尔默罗会修道院的熊熊大火告诉人们,土耳其军队已兵临城下。农民们涌入首都避难,贵族们却到乡下逃生。利奥波德被臣民们围住,恳求他不要走,他哭着上了马车,还不忘伸出一只手让众人吻别。宫廷的侍从,佣人都急着逃出城堡,没有人想着去关大门了。 维也纳留下的六万民众,全靠一支二万人的步兵和武装民兵来保护,虽说备有大炮,但效果如何却未经过检验。维也纳三面有城墙,最后一面有护城河天然屏障,过桥在土耳其军队来之前已经拆毁。帝国军队(如果还能这么称呼的话)由利奥波德的姐夫,洛林的查理公爵率领,驻扎在多瑙河上游。幸运的是,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意识到维也纳失陷将会打开通往波兰的大门,于是主动出兵相助。

一声巨响炸塌了皇宫附件的城墙,无数土耳其士兵用粗麻袋布护住脑袋登云梯向城墙上爬,口中高呼"安拉!安拉!"在被守城士兵击退之前,他们已经在城头插上两根旗杆。守军匆忙填补城墙漏洞,用碎石、家具、榨酒机、褥垫等,手上有什么就用什么。 穆斯塔法本可以用武力强行攻下维也纳,但他更喜欢等着受降,这就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久,卡轮山上的紧急求救信号招来的大批救援队伍。由撒克逊人、土瓦本人,巴伐利亚人和波西米亚人组成的盟军于攻下了卡伦山。波兰骑兵团更是打了个漂亮仗,当天就解除了包围。 利奥波德得知这个喜讯时正坐在多瑙河的一艘船上。他立即下令推迟一切庆祝活动,等他会维也纳再说。对此,他很坦率的说:"我一定要是第一个进城的人,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臣民们对我的爱戴就会减少,而对别人的拥护却会增加。

帝国的另一个敌人仍旧是法国。路易十四决心为儿子菲利普赢得西班牙的王位,而哈布斯堡家族则把它认为是自己的家产。英格兰坚决反对法国和西班牙联合,尤其是新来的国王威廉三世更是如此,因为这会威胁到他的出生地荷兰。 大规模的联盟活动创造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伙伴,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注定要成为奥地利著名英雄、年轻的欧根亲王的朋友,这两人截然不同。一次,马尔伯勒公爵看到几个士兵正打算临阵开溜,他立即伸出手臂一指,喊道:"先生们,敌人在那边。"而在这同一战场同一情况下,欧根却当场开枪打死了逃兵。不过,马尔伯勒公爵和欧根亲王二人联手确实是所向披靡。他们在布伦海姆大败法军,又在奥德纳尔德、马尔普拉凯和拉米伊大获全胜。欧根还在北意大利的都灵战役中获得大捷。

英国人在联盟问题上一直态度暧昧。他们只是为了打败法国,而不是为了哈布斯堡家族夺回西班牙。法国一战败,英格兰随即解除同盟,因此,利奥波德的小儿子查理六世并没有得到西班牙,但根据乌德勒支条约,他得到了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米兰、西属尼德兰和撒丁作为补偿。后来,他用撒丁换取了西西里。另一方面,法国的菲利普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但他要以失去法国王位为代价。

涂着特蕾莎皇色的美泉宫似乎是为了弥补失去西班牙的遗憾,查理引进了西班牙特色,并在维也纳哈布斯堡王宫一直延续下去。礼节仪式遵循西班牙风俗,国王、朝臣着西班牙服装。年轻有位的奥地利建筑师费歇尔·冯·埃尔拉赫负责战后维也纳的大部分修复工程,他力图将西班牙风格融入作品中,这在卡尔教堂的双柱上表现尤为突出。另外,就是要力争上游,一切都要比可恶的法国好。美泉宫本来就是要胜过凡尔赛宫。如此穷奢极欲令人不禁想到贫富之间的天壤之别,同时对贵族们的财富来源提出疑问。

贫富对立在波西米亚显得尤为突出,原本属于新教徒的土地被充公,却又分给了罗马天主教徒,希望能以此换取他们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忠心,而不是带着家产投奔另外一些竞争对手。时间久了,哈布斯堡家族又决定废除贵族的赋税来拉拢他们。

折叠 编辑本段 女王的血脉

整个帝国是靠个别贵族私欲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地理或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查理28岁就开始为不能生个男性继承人而发愁。又没有规定王位可以传给女儿,所以,皇后的寝宫里塞满了各种用来祈生男儿的魔力符咒,门类齐全的可以和巫医比高低。然而,这些都未凑效。于是查理求助于最后一招--实效特许。找个漏洞使他能够不经过帝国议会而颁布一些法律。这次,实效特许突破前例,允许将皇位在必要时传给女儿,在那些幸灾乐祸,期待奥地利瓦解的国家内遭到一致反对。但查理明白,想要他们装聋作哑,无非就是付出代价多少而已。

14岁的玛利亚·特蕾西亚查理希望自己四面楚歌的女儿玛丽娅·特蕾莎找个好丈夫,以尽量确保日后的帝位。普鲁士王储腓特烈是个不错的人选,西班牙波旁亲王也在候选之列,可是年仅15岁的女大公却单单看中了弗兰茨·斯蒂芬,他是洛林公国的继承人,维也纳被围时的帝国司令官的孙子。法国闻讯又开始摩拳擦掌:再玩一次实效特许不可避免。这样,新郎就不得不把洛林的继承权拱手让给法国。年轻的公爵听到这样的敲诈吓坏了。签字时,他三次提起笔,想了想又放下,不知如何取舍。查理的公使在一边嘲讽:"不放弃继承权,可就不能娶女大公拉。"最后他终于签了字。

女大公和公爵于1736年结婚,婚后四年生了三个女儿。在这四年中,老皇帝的身体越来越糟。实效特许带来的混乱两次把他拽入灾难性的战争中,使他丢掉了塞尔维亚。他身体肥胖,患有痛风。临终前,他费力抬起胳膊,向在前厅等候的女儿做了个祝福的手势,便撒手西去了。

玛丽娅·特蕾莎在回顾她登基时写道:"我发现自己没有钱,没有声望,没有军队,没有经验,也没有知识····"她尤其没有钱,国库资金只剩下十万弗洛林,军队几个月没有发饷,国债多的难以想象。能轻而易举把她从财政危机中解救出来的只有那些富得流油的贵族们,他们不用交税,并希望这种状况能永远保持下去。农民们被重税榨尽了血汗。经济不景气,欧洲风云又带来了新的变化:普鲁士在早先被老皇帝相中的女婿,未来的腓特烈大帝的领导下日益壮大。

腓特烈刚刚继承父业,忙于研究欧洲的版图。"西里西亚是帝国遗产中最适合我们的部分,趁皇帝驾崩夺取这块地方是天经地义的。"从此揭开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序幕。玛利亚·特蕾莎绝不会原谅腓特烈侵占西里西亚,她忧伤的说"你最好明白,普鲁士人是最不可靠的。"她的顾命大臣十分清楚当前糟糕透顶的形式,法国正磨刀霍霍准过肢解哈布斯堡帝国。法国红衣主教弗勒里宣布"奥地利王室将不再存在。"法国打算把波西米亚和北奥地利给巴伐利亚候选人,然后再让他做皇帝;把南西里西亚和格拉茨给普鲁士;把摩尔维亚和上西里西亚给萨克森;把伦巴第给西班牙。

此时,玛丽娅·特蕾莎生下了她继位时就已怀着的孩子,从根本上扭转了哈布斯堡家族香火不旺的局面,龙子约瑟夫出生时有七公斤,各方面很正常。怀抱着婴儿。玛丽娅·特蕾莎决心孤注一掷,抵御来自法国和巴伐利亚的入侵。骑着白色的战马,腰跨军刀,玛丽娅·特蕾莎四处奔走,向匈牙利子民求助。她用拉丁文发表演说,调动匈牙利人根深蒂固的骑士精神,她的演讲确实堪称典范。看看她,一个年轻的少妇,为死去的父亲披麻戴孝,怀里还抱着个看来前程似锦的婴儿。匈牙利人决定援助她六个团,足以逐退巴伐利亚,逼和法国。玛丽娅·特蕾莎未能再次收回西里西亚,但总算及时的从巴伐利亚候选人手中收回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的皇位。自己没有资格做这个皇位,她只得委曲求全让给丈夫弗兰茨一世。罗马王国则留给了她健壮的儿子。他们的后代称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折叠 编辑本段 革命和专制

约瑟夫肩负着整个帝国的希望。长大后与其母共同执政,但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大。特蕾莎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再怎么开通,仍然坚信绝对的君主专制,而约瑟夫学习了激进的法国哲学,希望在整个帝国内掀起一场革命。约瑟夫二世一登基,就开始实行自由民主理论。新闻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犹太人再也不用穿黄条、黄袖的衣服来表明身份,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其中包括妇女在内。约瑟夫还不能接受的是知识上自由,还包括对他当皇帝的质问权。而他的继承人则要去面对这种放荡不羁的自由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那就是法国大革命。为了避免那种可怕的场景在奥地利重演,唯一的办法就是敌对到底。

奥地利和法国正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保守的罗马天主教君主专制统治,另一个是鲁莽的、无神论的民主共和国,二者都是在19世纪初,在两个同年出生在外国的年轻领袖的领导下日益壮大。哈布斯堡皇帝弗兰茨二世出生在托斯卡纳,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两人都梦想着拥有庞大的帝国。显然,欧洲这块土地对于这样两个人来说还是太小了。拿破仑在闪电般占领意大利之后,由于1805年攻下了维也纳,皇室成员赶快收拾所有的财务和重要文档,逃到奥尔米茨堡垒中去。法军在奥斯特里茨表现出色,大败奥地利军队,尽管如此,弗兰茨仍表现出虽说不上典型,但也颇有值得嘉许的坚韧精神。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情况有点不妙,希望你带上我们所有的财务撤离奥尔米茨,转移到特申去,我很好,勿念。"拿破仑加封自己为法兰西皇帝,一群日耳曼君主随即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加入到他的莱茵联邦,这恰恰是实效特许极力想阻止的背叛。可是弗兰茨干脆脱下黄袍,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他就一心一意的做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一个与神圣罗马帝国毫无瓜葛的哈布斯堡皇帝。这个在过去一千年里引起无数别有用心的婚姻和战争的头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这么简单的消失了。

弗兰茨最关心的是拿破仑给重新确定的帝国带来更大损害之前阻止他。借法国在西班牙失利之际。他的弟弟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军队重振旗鼓,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独自作战,击退法军。弗兰茨在附近的小山上目睹了这一战役。无论成功或失败,他总是言简意赅,战斗结束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想,现在我们可以回家了。"

之后,奥地利政坛出现了一位一上任就大放异彩的风云人物,克莱门斯·冯·梅特涅亲王。他说服科西嘉恶魔拿破仑娶弗兰茨的女儿玛丽亚·路易斯为妻,以换取和平(有人告诉拿破仑,玛利亚·路易斯另有所爱,他回答说:"公主能谈恋爱吗?她们不过是政治商品而已。")一场代理婚礼于1810年3月在维也纳举行。这完全是梅特涅做事的风格:先以联姻换取暂时的和平,然后奥地利再向法国宣战。当然,拿破仑在滑铁卢一败涂地。

随后,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和英国立即召开维也纳会议,瓜分他的领地。奥地利在和平会议上得到萨尔斯堡和威尼斯,重新振作起来,但他不得不放弃后来成为比利时的奥属尼德兰的部分领土。借会议之名,奥地利受益颇多,单是与会的215名王室代表和10万名观光游客就带来了滚滚财富,不过,要把皇宫内各国首脑、他们的家族成员以及随处佣人都招待妥当,所需的开销和麻烦确实挺可怕。皇宫内的贵客们每天用餐要开40桌宴席;数百辆马车留在马厩中全天整装待命。许多贵宾还有各种怪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怪癖根本毫无道理,他每天都要让人定时往他房里送大冰块;符腾堡国王过于肥胖,无法靠近饭桌,要求把桌子锯出一个半圆形的洞,以适应他的大肚子。

梅特涅野心勃勃,会议结果根本无法满足他,但还合他意。他在皇帝面前尽心尽职,暗中等待时机。到皇宫的育婴房看一眼,你就会明白,现任皇帝的继承人根本就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所有的人都认为继承人斐迪南是个友好的小家伙,但从医学角度上,却是个智障儿童。只要斐迪南登上皇位,梅特捏就可以自由的管理整个帝国了。要做的是让裴迪南登上皇位。简言之,梅特涅必须保住君主专制,以便利用他。

在警察部长约瑟夫·泽多尼茨基的帮助下,梅特涅严酷控制以保持现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新闻界的自由被一扫而光,政治活动一律禁止。对普通民众这种镇压就是想让他们不去想那些严肃的事情,让他们停留在比德迈艺术时代,从事一些悠闲而琐碎的活动。表面上看,全国一片太平盛世,在都市中产阶级中,歌剧,华尔兹、花式地板、啤酒和腊肠风靡一时。那时,维也纳大概有20万人口,至少有65家工厂生产钢琴。一位王子(约翰大公爵)竟然出人意料的娶了邮政局长的女儿,不过,这场贵贱婚姻自然失去了贵族的继承权。

1831年,梅特涅温文尔雅的宣布,斐迪南没有理由不结婚(他认为这样斐迪南会更像一个皇帝)。未来的皇后撒丁尼亚公主玛丽安娜。她是个极其平常的妇道人家。第一眼见到丈夫的样子,立即脸色煞白。甚至已经步履蹒跚的老皇帝弗兰茨在他们的婚礼上也嘟囔了一句"上帝保佑"。外国大使一想到和新皇帝打交道就不知所措。有位大使曾说,奥皇斐迪南一世所说过的最聪明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皇帝,我要吃布丁"。然而维也纳人真心爱戴他,同梅特捏和他的那些可怕的秘密警察相比,他是多么憨厚善良啊!

牢牢把这个愚钝的皇帝握在手心里,梅特涅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了。因此他确定自己大有赚头。1839年颁发家庭法怪异的令人大跌眼镜。他第一次明确规定,玛利亚·特蕾莎传下来的嫡系子孙都是奥地利大公和女大公,他们应当遵守行为规范,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否则将丧失所有的皇室荣誉、头衔、特权、还有收入。如果未经皇帝同意就结婚,他们及其子女也将丧失一切权利。奥地利普通百姓的处境也不比受困的皇室成员好到那里去。作家带头冲破牢笼,于1845年递交了发对检查制度的请愿书,打破了比德迈时期表面的平静,人民群众纷纷走上了街头,国家护卫队被调来镇压,但是维也纳的学生们仍保持着抗议高潮。1848年的巴黎革命鼓舞了全国人民掀起全面反抗。梅特涅赶紧逃之夭夭,据说,他躲在一个洗衣筐里,逃到英国去了。

哈布斯堡家族十分清楚,他们的生存应该依靠比斐迪南更机敏灵巧的人选。1848年1月2日清晨,家族全体成员聚集在斐迪南的宫殿,告诉他该下台了。一份已经写好的退位诏书摆在他的面前,旁边站着年仅18岁的弗兰茨·约瑟夫准备接管皇位。斐迪南曾抱怨治理国家太容易了,签名才是困难事,这时,他拿起笔,费劲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弗朗茨·约瑟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统治从1848年到1916年,创下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记录。这时,他只能屈尊求助于俄罗斯帝国,在俄军的帮助下,设法让已经失控的国度恢复秩序。在此后68年里,欧洲发生了巨变,他带领奥地利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前进。 理论上讲,弗兰茨·约瑟夫的帝国有九个王国,按照古老而高贵的哈布斯堡风俗习惯,他也是每个国家的国王。这一大群说同一语言,有同样风俗文化的人们开始以为他们是不同的国家,如果他们想要个国王,也要自己决定才行。奥地利帝国是靠一些纽带联系起来的,主要是官僚、军队和德语。不过,德语却是把双刃剑。都市中产阶级觉得自己是或者已经是德国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像插进一个楔子,使他们和保守的,抓住种族根源不放的农民隔离开来,距离越来越远,19世纪工业化产生越来越多的有自我意识的日耳曼意识的奥地利人,就像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谁又说他不是德国人呢。另一方面普鲁士这个新崛起的国家一直都在建筑条顿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奥地利在东方匈牙利和斯拉夫影响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日尔曼风格,至少人们这样认为。对拿破仑三世和普鲁士一连串的战事失利,导致了弗兰茨·约瑟夫最担心的事情发生。"我们要过上一点议会生活了,真的。"弗兰茨在1860年给母后的一封信中写道。

弗兰茨·约瑟夫信奉"难得糊涂。",他漠不关心地接受议会制度就是个典型表现。他认为,这种态度可以减缓彻底革命所带来的压力。他对匈牙利问题的办法是二元论,二元即是匈牙利和奥地利,也就是说,匈牙利和帝国其余部分是平行的,他们各自有议会,然而,军事、外交和财政仍有帝国统一控制。换句话说,整个帝国依然保持了金字塔结构,皇帝是塔尖,他负责二元制的奥地利部分,治理相比严谨。有位评论家曾说:"一队士兵站岗,一队军官坐帐,一队牧师祷告,一队探子打听。"匈牙利就有些棘手。老百姓是言听计从,但他却没法确定达官显贵们的忠诚。幸运的是,他发现只要低声说出一个词就可以令他们臣服,那就是"民主" 。

折叠 编辑本段 最后的盛宴

茜茜公主弗兰茨·约瑟夫娶了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伊丽萨白(茜茜公主)为妻,这是两个家族的第22次联姻,因此担心血缘是不是太近,尤其是他们的独子鲁道夫生来虚弱多病。然而鲁道夫十岁时,一扫天生的各种缺陷,聪明伶俐,风度优雅。他曾对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说:"我听说你以历史为镜反省自己,我也很喜欢历史,不过我只学到古罗马时期就没往下学了。"14岁时,生为帝国储君,他却发表了一些不适合的观点,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贵族和教士通过传播愚昧和迷信控制民众。"他同意一本小册子上的观点"年轻贵族又懒又笨,根本无法与资产阶级分子竞争。"

他娶了科堡家族的斯特凡妮,婚姻很美满,鲁道夫逢人便说自己多么爱她。但妻子不是个好的谈话对象,鲁道夫便结识了一帮新闻记者,在报纸上匿名发表文章。与父皇的政策越来越远,他写信给老师:我们的皇上没有朋友,他独自一人站在顶端····不知道人民的思想和感受···他坚信奥地利现在处在最美好的年代,政府官员一直这样告诉他,他只读报纸上为他标识出来的段落。"鲁道夫强烈的感觉帝国的未来在东方,像母后一样,他对匈牙利人倍感亲切。匈牙利人也感觉到这一点,试探性的暗示他能否带上匈牙利王冠。可是,这是严重的叛国罪,长期的压力下,1888年,鲁道夫终于崩溃了,他和女友Mary在迈耶林自杀。

在独子死后的九年中,茜茜独自漫游了欧洲和非洲,总是以身体有病为借口,她的丈夫深深地依恋她,想尽办法让她回家,这位痴情的皇帝一天给她写一封信,诉说心中的思念和痛苦,茜茜也是如此,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男人,尽管茜茜不愿履行皇后的义务,弗兰茨.约瑟夫依然送给了她三分之二的身家财产,只要能留住茜茜脆弱的芳心,茜茜长年累月不在他的身边,他竟然不敢表露半点怨言。

阿拉伯的父亲总是告诉女儿,不要离开丈夫超过二个月,这是男人能够忍受的生理极限。茜茜任性地不肯回家,皇帝身边就有了一名情妇安娜·纳霍斯基,她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女人,是一名铁路扳道工的妻子。情妇满足了皇帝的生理需求,皇帝向她支付了相当的报酬,两人属于两不相欠的关系。皇帝与这个女人分手之后,又看上了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凯特琳娜.舒拉特,并屡屡向她大献殷勤,但是皇帝始终不肯与她发生肉体关系,以免破坏了那种"高尚的感情",皇帝将自己对女演员爱慕写在信里,寄给茜茜。茜茜开始时大度地表示不介意,后来就掩饰不住满腹醋意,说了不少女演员的坏话,皇帝看得出茜茜还爱着自己。

1898年9月10日,茜茜行走在瑞士日尔瓦湖畔,灾难从天而降。一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鲁切尼为了一鸣惊人,竟然选择了行刺茜茜。当茜茜正准备离岸登船,一个男子冲了上来,用锥子猛刺茜茜,茜茜倒在地上,勉力爬了起来,独自向船上走去,她很快再度倒下,因为出血不止而离开了人世。

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悲痛欲绝,从此后活着的是他的躯体,死掉的是他的灵魂。他剪下了茜茜的一束栗色头发,放在自己的心口,寸步不离。他的书房里挂着茜茜的画像,供他日日凭吊,独自度过了将近二十个春秋,他没有再娶,甚至没有再娶的念头,在美泉宫里形单影只,直到生命的尽头。

公元1914年,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弟弟卡尔·路德维希大公的儿子)和夫人一起访问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死,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绑在战争的车轮上,不由自主地走向战败的轨迹。1916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去世,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他的侄孙卡尔接替了皇位。1918年,同盟国战败,奥匈帝国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等几个国家,奥地利和匈牙利失去了所有的出海口,成了不折不扣的内陆国家,奥匈帝国的辉煌年代过去了,卡尔皇帝也被奥地利国民议会所驱逐,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在人们的记忆中,庞大的奥匈帝国只留下了弗兰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故事。

折叠 编辑本段 家族今日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后裔依然生存,分别定居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德国,现时他们的族长是卡尔·冯·哈布斯堡。

(0)

相关推荐

  • 哈布斯堡王朝

    本期配曲是选自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为奥皇所创的<皇帝圆舞曲>.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蛮族列强逐鹿欧陆,中欧与东欧诞生了联合300多个王国.公国.领地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历届国王都是 ...

  • 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起源

    哈布斯堡王朝(英语:House of Habsburg,公元6世纪-1918年),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家 ...

  • 东西二哈那些事 西班牙和奥地利兄弟阋于墙分分合合

    俗话说的好,亲兄弟明算账.而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家,恐怕要属欧洲哈布斯堡家族东西二分了.虽然他们的后人一直同宗联姻,然而再怎么丝连,毕竟藕断了. 哈布斯堡东西二分,得名的是奥地利一支.神罗帝国后期, ...

  • 哈布斯堡家族武皇帝 打仗很有一手 却以嫁女儿出名

    诸位看官,提到哈布斯堡王朝.一般人的印象都是这是个软饭家族.别人靠硬碰硬打来的江山,他们靠裙带关系轻松扩张地盘. 然而吃软饭也是需要硬条件的.一个男人要吃软饭,潘驴邓小闲,至少有一条要突出,否则谁给你 ...

  • 西班牙葡萄牙二牙分合记 哈布斯堡家族的软饭硬吃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亦然.只不过中国和欧洲相比,中国是分少合多,而西方合少分多. 欧洲就整体而言,并没有严格的合过一次.就局部而言,则有过数次分分合合.以地理论,欧洲的文 ...

  • “一人坏了全欧洲王室基因”之:哈布斯堡家族的大下巴

    如果哈布斯堡家族仅仅是一国的统治者,它在欧洲史上绝不会有后来那样巨大的声望.除了延续到一战的悠久统治,哈布斯堡同样以所辖领土之广阔而傲视群雄.自鲁道夫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在蒂罗尔.施蒂利亚和奥地利的领地 ...

  • 哈布斯堡家族生育能力强大几乎统一欧洲,标致大下巴遍布欧洲王室

    欧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长时间处在一个破碎分裂的环境之中,直到今天的欧洲,也存在着许多的国家,但是在历史上,欧洲曾经是有过几次统一的机会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罗马帝国了,只是很可惜,这个强大的帝国也没能 ...

  • 哈布斯堡家族:掌控欧洲800多年的王室,是如何崛起和衰弱的?

    提起家族,我们第一想到的是什么?是那个一手控制欧洲经济两百余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是洛克菲勒家族.他们有钱有势,富可敌国.但是也曾有这样一个家族,曾掌控欧洲霸权长达八百多年年,这就是本文要提到的哈布斯 ...

  • 霍夫堡皇宫|记录哈布斯堡家族的辉煌与黯淡

    上一篇:辉煌优雅沉睡于此,与天使同眠|奥地利皇家教堂和宫廷图书馆 今天的重头戏是霍夫堡皇宫,其实刚刚参观的国家图书馆已经属于皇宫的一部分了,与其相连的北侧大面积建筑都是.这里最早为哈布斯堡家族13世纪 ...

  • 统治欧洲最大疆域的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称帝称王的645年(下)

    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 ...

  • 哈布斯堡王室为何敢同时在六条战线上开战?他们的底气是什么?

    文|郭晔旻 仿佛是天助一般,1557年,西班牙人巴尔托洛梅奥·德·梅迪纳又将一种新式炼银法--汞齐化法(amalgamation)技术介绍到了新大陆.这种崭新的技术利用白银溶于汞(水银)的特性,将其与 ...

  • 斐迪南一世如何进行改革?以哈布斯堡为例,浅析其中央集权化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土地上存在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法兰西帝国等等.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内部更是纷争重重.在这之中,有一个家族在欧洲的影响极为广泛,那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掌管着疆域辽阔的神圣罗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