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车式形意拳的练功经验

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体技艺都强调一个“练”字。车式形意拳的故乡——山西省太谷县的老百姓把武术界称为“拳头行”、“练拳的”。这个“拳”该如何“练”呢?其中大有学问。一百多年来,车式形意拳在练拳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写出来与武林朋友交流,供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参考。

练拳的意义

车式形意的练拳经验,首先是充分认识坚持练拳和科学练拳在武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1.练拳的不练拳也就没拳了。坚持练拳是武术活动的基础。练拳作为锻炼身体、增强素质、训练技艺、提高自卫技击本领的途径,聪明人也得用笨办法,一天一天地练,一把一把地练。师父们常用太谷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刘艺兰的话勉励弟子:“一天不练,自家知道;十天不练,行家知道;百天不练,大家知道。”那些见过世面、独当一面的武师,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出来的。即使民间武术健身活动,“重在参与,贵在坚持,益在科学,乐在竞赛,功在普及”,也是每个环节都离不了“练”字。不练就没武术了。

2.拳好还得练好,瞎练不如不练。健身基础上的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先师们告诫弟子,习武首先要选择好的拳种。然而学到好的拳种还得有科学的练法。李洛能形意拳是代代出人才的优秀拳种,但反腿练坏的大有人在。科学的练法必须以健身心、长功力、得技艺,三者相统一为检验标准。把身体练霈了也就不能技击了。武术界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

练拳的目的

练拳的内容和方法,是由练拳的目的决定的。车式形意拳习练的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目的、具体目的、直接目的。

1.健身长寿,自卫技击。健身和自卫是人类的永恒需求,也是练武的根本目的。练拳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要达到健身与技击的完美结合,凡对健身有害的歪门邪道,对技击无用的花拳绣腿和硬功,先师们一律禁止演练。练拳伤身,习武挨打,是丢人的。

2.内外畅通,吐纳平衡;保护自己,制服对方。这是车式形意拳的基本原则。也是体现武术特点的具体目的。人体是一个系统,时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交换。要思想通、情绪通、经络通、气血通、水谷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同时做到“新陈代谢,吐纳平衡”;且牢记“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这样才能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先师们判断练拳方法优劣的根据。

武术的自卫技击是两个人的“战争”。毛主席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原则。”这话完全适用于武术。车式形意拳的每个招式和技击组合,都是防护和攻击相结合的,即“一动五个字,破顾防攻走”。先师们告诫弟子:只练打人,只想打人,是打不了高手的。

3.稳合灵准巧快力,占调让转化进打。这是车式形意拳对“功夫”的理解,也是练拳的直接目的。“稳”:身稳、心稳;“合”: 上下、左右、前后、我彼,八方相合;“灵”:反应和动作灵敏;“准”:动作到位准确,灵敏不准确就会乱;“巧”:技术、战术、艺术;“快”:速度;“力”:劲力、耐力。“占”:占位,肩、肘、手、胯、膝、脚都得占好位;“调”:调动,指挥对方;“让”:让开、不顶;“转”:旋转;“化”:化解对方来招;“进”:上步进身;“打”:攻击对方。以上十四个字是一个整体。练拳从自卫技击的角度讲,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运用这十四个字。

练拳内容

练拳的内容是先师们常讲的一个话题。车式形意拳根据习武的目的主张“五练”:练柔韧、练套路、练单招、练散打、练辅助功法。

1.练柔韧。在人的身体素质中,反应、力量、速度、平衡是武术的基本功。而对体育“更强、更高、更远、更准、更美”的要求,都建立在柔韧的基础上。柔韧是必须单独锻炼的。每天打拳,先练柔韧;活腰、揉腿、压腿、踢腿。即使没时间练拳,也要练柔韧。拳谚曰:“练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练拳不练腿,一辈子胡日鬼”(练腿不只是柔韧,但它是基础)。可见腰腿软活的重要性。

2.练套路。套路是拳术的物质载体。一个门派的拳架、拳法、拳艺、拳理是通过套路体现的,也是通过套路传播的。先师们教导弟子:“学文要读课本,习武要练套路。”并劝告:“学套路不可贪多,练套路不搞展览。”学套路如果只是业余所好、本人使用,学几个基本的就可以了,练套路每天练两三个就行了。学会的套路几天轮流练一遍,不可每天都“展览”一遍。拳谚云:“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一招鲜,吃遍天”。反之则“贪多咬不烂”;“样样通,样样松”。当然,对武术专业人员就另当别论了。

3.练单招。从套路中选择那些常用的、得劲的、上功的招式进行单招演练。练单招主要是为了长功力。先师们常用郭云深练崩拳的故事勉励弟子:“成习惯的常练,长功力的苦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是功力(武)与运用功力的技术、战术、艺术(术)相结合的。选择三五个单招,一天至少练一千次。这既是笨功,又是捷径。

4.练散打。散打,在太谷叫“撕扒”,是武术在技击实战中的运用。“散”是相对于规范化的招式套路而言的。先师们说:“上午学拳下午用”;“一巧破千斤”;“练拳不学艺,一辈子没出息”。练散打是为了学习、掌握、提高技艺。首先,(1)把套路拆开,打破原来的连接顺序,变成一个个单招;(2)把单招拆开,如钻拳拆开是一挑、一按、一打;(3)把暗藏的亮出来,如炮拳暗藏一个打鬓捶;(4)把变化的用起来,如三体式一变就是一个扑面掌。然后再组成一个个技击组合,开展散打练习。先师们强调,必须是练车式形意拳散打,练套路和练散打高度统一。拳谚云:“练时无人似有人。”一个人也可以练散打;两个人、多个人“撕扒”就更有意思了。那些“撕扒出来”的武师,步入老年雄风犹在,掌握的技击组合多是原因之一。

5.练辅助功法。这主要是用来健身的。武术技击是以健身为基础的,练拳对健身是有巨大裨益的。但是任何一个拳种都不能满足健身的全部要求。因此先师们主张在主要练车式形意的同时,还练若干辅助功法:(1)让儿童、少年玩长拳,中老年走八卦、摸太极;(2)按摩从头到脚的主要经络和穴位;(3)操作民间传统的保健功法:梳头、转睛、搓耳、叩齿、鼓腮、提肛、抱水泡脚等;(4)练神(心境)、形(姿势、动作)、意(意念)、气(呼吸)相结合的健身气功。这些对经络、气血、水谷的畅通和内脏的运动大有好处。当然,这些辅助功法不属于车式形意拳,也不是人人必须练的,但练之大有益处。在健身方面需要四个字:防、练、养、治。以上所说的仅是一个“练”字。其他三个字,一是“防”:防止病菌、毒害、寒暑、铁石等外来侵袭和恶劣情绪的刺激;二是“养”;饮食、起居、劳作、娱乐诸方面有德、有守、有度、有序;三是“治”:发现伤病及时治疗。只有四字相结合才能健康长寿。

练拳的时间

应该练的和必须练的内容那么多,而学习、劳动、工作、生活那么忙,该怎样挤时间练拳呢?

1.爱得痴迷,就有时间。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酷爱到痴迷的程度,成为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乃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不惜时间,不惜力气、不惜钱财,甚至不惜生命去追求。练武也是这样。车师们人绝大多数练拳是业余所好。当数几位保镖护院或当教练的。也是开始业余练拳,后来功大艺高了才成为专业人员以武谋生。由于对武术的痴迷,先师们“拳不离身”、“脑不忘拳”,把练拳生活化了。如今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部分了,但一边看一边就可以练柔韧或辅助功法;读书写字累了,就起来活动一下腰腿,打百十下单招或站三、五分钟三体式;劳动干活也可以运用拳术的姿势、劲力、协调、节奏、呼吸,这也是一种锻炼。许多练拳得益的人,不到歌厅,不进舞场,不玩棋牌,不泡酒吧,业余时间除做家务外,主要用来练拳。从中不仅增强了身心健康,提高了自卫技击本领,而且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快乐。

2.三五分钟,大功告成。在小农经济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早一晚练拳。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激烈,劳作紧张,对许多中、青、少年人来说,一天拿出完整而固定的一小时练拳也困难。但是,一天拿出10个三分钟或五分钟甚至10个十分钟却是容易的。三、五分钟,场地允许可练一个套路;没场地就练单招。“拳打卧牛之地”,一分钟打30~40下,五分钟就是150~200下。一天打1000下不成问题。别小看这三五分钟,如加上节假日一天练一两个小时,坚持下去积以时日就会大功告成。

练拳的要领

怎样练拳行功呢?车式形意拳没有高难度动作,男女老少都能学,能都做得来。但是要熟练、准确、习惯地掌握动作的到位、姿势、协调、劲力、节奏、用意、呼吸、神态就不容易了。这是个大课题。先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与练拳目的相一致的练拳要领,体现了车式形意拳的独特风格。

1.拳好师好,学好练好。练拳先得会拳,会拳就得学拳。古代讲“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一开始只是教与学,过几年才正式确认师徒关系。又讲“一处投师,百处学艺”。选择优秀拳种,拜认高明师父,学到体现健身和技击规律的套路,是练拳的前提。先师们教拳,每个招式都要使弟子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教会练,更要教会用。明白了用法才能掌握好练法,才能提高习武的兴趣。学会练好了第一招,才开始教第二招。学拳容易改拳难,千万别吃“夹生饭”。师教徒学都要态度认真,道理明白,操作准确,运用得法,这才能为练拳打好基础。俗云“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如果师父还是个门外汉,徒弟再刻苦修炼也难成正果。只教拳架不讲拳理,只学练法不会用法,此乃拳之一病(本文陆续提到的拳之三十四种病,是指练车式形意拳而言的。特此说明,以免误会)。

2.三体一式,贯彻始终。先师们练拳、教拳、用拳不讲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因为它们散乱,难以有序掌握操作。车式形意拳从头到脚的姿势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腕带手、平拳虚指、撑指凹掌、尾闾中正、满腰敛臀、提肛裹胯、屈膝弯腿、平脚扣趾(重心所在一脚扣趾)、不丁不八、守中单重、低势大架、以腰为轴、虎步运行、神态自然、目视对方、八方相合、劲远意长。这些姿势要求多数体现在三体式中。车式形意的三体式分为两种:桩功三体式和动功三体式。在练拳和技击时,必须始终保持三体式所体现的姿势要求。不是“万法出于三体式”,而是“万法不离三体式”。姿势不明确、不准确,或者在练和用的过程中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姿势,练起来会走样,用起来遇到高手则会挨打。此乃拳之二病。

3.形与意合,练用一致。由动作和动作的到位、姿势、协调、劲力、节奏所构成的外部形意和健身、技击的内在用意高度一致,是车式形意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由习武目的决定的练拳原则。我们不讲“心与意合”,而是特别强调“形与意合”。因为那个“心”与“意”如何合,说不明白,做不出来;合与不合不能检验。我们讲的“形”则看得见、摸得着;讲的“意”也不是指思维、意念,而是指用意。“形”与“意”在时间和空间中合与不合,是能操作,可检验的。只要伸手,便知对不对。先师们要求练拳时的一举一动都要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那些闲招、废招、病招,练它是浪费生命。特别是在技击时,“一秒内、一寸间”决定胜负,千万注意别把长功的、得劲的、常用的正招练得走了样,成了闲、废、病招。不从实战出发,形意不合,练用脱节,乃拳之三病。

4.满身是拳,综合锻炼。车式形意自卫技击使用“八拳”:肩、肘、前臂、手、胯、膝、小腿、脚(“头”是不用的,它是“司令部”,不上战场)。在练拳时这些部件左右两边都要练到;不只练单招,更要综合练习。这样身体可得到多方面锻炼,使用起来才能手法、身法、步法协调配合,做到“满身是拳”,“连环技发源地”。“孤军演练”、“孤军作战”、“孤军深入”,是拳之四病。

5.低势大架,守中单重。关于车式形意在练拳和技击时的这方面要求,具体来说是,“低势”:身势一般低本人一头。“大架”:因身势低,两脚前后间距较大;两臂能伸多长伸多长,只是不能直。“守中”:扭身调膀45º,两臂左右宜窄,“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两脚不丁不八,前后脚45º。“单重”:两手发力,一大一小;两脚定步,一虚一实;重心所在一脚,扣趾。这样,低势身稳,架式变大,出招有力;大架舒展,变化空间大,用拳近且快;守中护住自身,中心距四周最近;单重则稳当又灵活。练拳和技击时,直腿挺胸,拳之五病;直臂或缩肘,拳之六病;手脚四散,拳之七病;双重,拳之八病。

6.八方相合,两手连环。车式形意拳在演练和技击时,要求前后、左右、上下、我彼之间八方相合,形成协调、整劲。而“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只是上下两方相合;“三尖相对”:鼻尖、指尖、脚尖相对,也只是站三体式桩功时才能保持,动作起来就“相对”不了。在“八方相合”中,最重要的是“两手连环”,“前手后手,只差一手”,叫“铁三角、连环手”。这是一个活动的“阵地”。八方不合,两手分离,拳之九病。

7.尾闾中正,满腰敛臀。车式形意在练拳与技击时,要求“虚灵顶劲”,“头上顶着一碗水”;“尾闾中正”,重心所在一脚与胯、肩垂直一线。这利于稳,便于转。特别是“满腰敛臀”、“提肛裹胯”非常关键。“满腰”犹如纸扇之轴,没有它扇就散架了,就使全身分为上下两截、左右两半了,什么“八方相合”、“一动皆动”、“连环技法”、“劲整力猛”也就没有了。“前栽猫腰,传授不高”,拳之十病;“饿腰”、“蹶臀”,拳之十一病。

8.轻走稳踩,虎步运行。拳谚云:“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手打三分,脚打七分”。车式形意以步为根,走肯时轻走稳踩,如虎猫行。我们不走鸡步,走的是虎步。先师们常讲:“手手不离鹰把,步步不离虎步。”虎步的基本步式是:一测步、二上步、三跟步。虎步灵活、快速、多变。走步猛力蹬地,拳之十二病;上步磨胫停顿,拳之十三病;跟步后脚拔跟,拳之十四病。

9.以腰为轴,一动皆动。练拳和技击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从哪里始动?腰!以腰为轴,腰是全身的中心和枢纽。不是“消息全凭后足蹬”,而是“意命源头在腰际”。以腰为轴表现为动作和劲力的源头与线路是:腰→肩→肘→手;腰→胯→膝→脚。腰是劲力的“大本营”,“身如一张弓,力从腰处生”。不是脚→膝→胯→肩→肘→手。否则就成“一根棍”了。腰不动而四肢动,拳之十五病;全身一根直棍,拳之十六病。

10.劲韧力猛,柔线刚点。车式形意拳的劲与力既联系又区别,力未发为劲,劲发出为力。在表现上,劲要柔韧,力要爆发;在运用上,柔韧成线,刚爆一点。“用意不用力”或“有刚没有柔”,拳之十七病。

11.动若陀螺,不顶不丢。先师们常用儿童玩的“捻拨儿”(陀螺)比喻圆劲直力的相互变换,“圆周”“切线”,圆直相联,彼来我转,不顶不丢。这在练拳特别是练散打时,要在步法、身法、拳法上体现出来。不动如山,能抗击打,拳之十八病;硬碰直进,只打不顾,拳之十九病;闪展腾挪,丢掉对方,拳之二十病。

12.击拳打掌,劲远意长。车式形意要求练拳时意、气、血、力达四梢。“四梢”不是指舌头(肉梢)、牙齿(骨梢)、头发(血梢)、指甲(筋梢),而是指双手、两脚,而且在意念上要“一拳击出,千里之外”。将劲力把在肩肘,则拳之二十一病。

13.劲力到位,节奏分明。车式形意打拳如写字:练套路如写楷书,练散打如写草书。楷书不得潦草,草书要有章法。练套路和散打都要严肃认真,动作劲力到位。在节奏上要一把一把地练。一招和一个组合内要快、猛,两招和两个组合间要慢、止。快慢相间,动静相合,刚柔相济,把拳打得有气势、有章法,打出中华武术的美感来。杨式太极拳、形意拳、少林长拳,代表着三种节奏。敷衍潦草,到不了位,拳之二十二病;追求急速、养不住气,二十三病;慢条斯理、有气无力,二十四病。

14.气与力合,腹逆呼吸。车式形意要求打拳时必须气与力合,力爆发时腹逆呼吸畅胞实腹。一般向内蓄劲时吸气,向外发力时呼气;转换时吸气,定势时呼气。吸气时收腹,呼气时实腹;与平时腹部吸气外突,呼气放松相反。这与劳动的出猛力是一致的,人人都可以做实验。凡是人体使用爆发力,都得气劲合,腹连呼吸。当然,弄不好会“努伤”(炸肺,细胞表面好只不过。难道“病从口入”就不吃东西了吗?没有做到畅胞实腹)。自然呼吸,拳之二十五病;憋气喘气,二十六病。

15.神态自然,目视对方。拳谚云:“练时无人似有人。”先师位练拳,显示出一种以我为主,敢打必胜的气慨和神清气爽、怡悦快乐的神色。两目直视对方,动作认真精细,志在必取。惊慌紧张,手忙脚乱,拳之二十七病;满不在乎,吊儿郎当,二十八病;东张西望,眼随手转,二十九病;咬牙瞪眼,口喊鼻哼,三十病。

16.坚持锻炼,镇腹为度。

17.打出风韵,使人愉悦。

18.年龄不饶人,老中青少不相同。一个人从少年练拳到老年,每个招式的到位、姿势、协调、用意、呼吸、神态要保持不变。但是劲力、节奏却不应相同。先师们常讲:年龄不饶人是个规律。车式形意主张一个人练拳,儿童少年时玩长拳,青年时打形意,中年时走八卦,老年时摸太极。如果只练形意拳,则应儿童少年活泼,青年刚猛,中年舒韧,老年柔化,决不可一种劲力、节奏练一辈子。一个劲力节奏练到老,拳之三十一病。

19.以武会友,学习交流。江湖上说的“真人不露相”,是指真正有学问有本事的人,谦恭不张狂,平易不高傲,简朴不铺张,而不是说练拳习武不与人切磋交流。“闭门修炼”是成不了“真人”的。太谷车师门人一直是围绕核心群体活动的。先师们把拳术叫成是“顽皮拳”。练拳的人在一起,不论本门和外门,都要“以武会友”,练练拳,交交手。河北深州郭云深千里赴太谷,与车永宏较艺,传为武林美谈;1924年夏天,河北孙禄堂来山西,在太原受到热烈欢迎;去介休拜访在晋军教拳的宋世荣,没到太谷与李复祯、布学宽动手比武,至今令人遗憾。“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口(吃酒肉、说闲话、搬是非)会“友”,拳之三十四病。

20.德智体技,全面发展。车师及其门人,守地在家,劳动谋生,不是身居山林的僧道。练拳习武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用门规、武德来规范门人的行为,正确处理武林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先师们把练拳变成育人,武德、智慧、体能、技艺全面发展,使习武练拳成为一个准行业,故太谷百姓称练武的为“拳头行”。特别是讲义气:恩义、信义、正义、仗义,是武德的核心,是拳头行的主要标志。太谷县政法委负责人说:太谷社会治安较好,与练拳的人多有关。只教拳不育人,拳之三十五病;没义气,丧武德,三十六病。

车式形意拳在练拳方面的若干禁忌,存在于车永宏及其历代门人的武术活动中,是其练拳经验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禁忌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和理论问题,需要写出专门文章来论述。本文作为经验之谈,只在事实上作一些简要介绍,以说明车式形意拳的特占。至于别人怎么练、怎么讲、怎么用,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尊重人家的选择;只说自己,不论他人。

车式形意拳的练拳禁忌包括八个方面:

1.不讲束绑身手的五行拳相生相克,内应五脏,外通五官。五行拳(劈、崩、钻、炮、横)相生相克,内应五肘,外通五官,似乎已成为形意拳的“经典”之论。例如崩拳,别的拳种叫直拳、冲拳,是所有拳种中都有的招式,也是所有的人打架时最常用、得用、实用的招式。郭云深的崩拳名震武林,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崩拳以外,没听说别的招式“打遍天下无对手”。先师们讲崩拳的特点和优点是:简易、直冲、占中、快速、连发、多变。然而在一些书上却是这样写崩拳的:开头一句“崩拳属术”。由此引出“木生火克土,崩生炮克横”;“金克木,劈克崩”;“内应肝,外通目”;“在体为筋,守窍于夹脊”;“方位为正东”;“八卦为震卦”;“是专门锻炼肝脏的拳术”。其他劈、钻、炮、横拳也是依此路数演绎。车式形意拳是不讲这些的。因为实践证明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没有必然的联系,在练拳和技击时会束绑人的智慧和身手。

2.不信没有实例、难以检验的丹道之言。我1950年学拳,到80年代才知道形意界还有另一“经典”,叫“三种练法、“三步功夫”、“三层道理”、“三级呼吸”。什么“明劲在手,易骨,练精化气,口鼻呼吸”;“暗劲在肘,易筋,练气化神,丹田呼吸”;“化劲在身,易髓,练神还虚,皮毛呼吸”。90年代又知还有最高境界:练虚合道,全知全能,几千年中华武林到此境界的只有一人。太谷车式形意拳先师们不讲这些,深州郭云深门人(李振山——郭子坤——冯志坤、宋广印、李士英——吴书茂、李彦利)也不讲这些,耿继善弟子赵振尧门人(北京杨绍虞教授,武汉张惠安——喻崇林)也不讲这些。这些说法源于道家修炼内丹之术,用来阐释形意拳找汪以实例证明。别说必然联系的普遍现象,就是偶然的孤证也找不到一个活人实例。因为没有哪一位真正练武的人,明劲与暗劲,化劲与打劲是分开的;没有哪一位坚持科学练拳的人,不是身体内外同时起变化的;也没有哪一位活着的人,“化气”、“化神”、“还虚”、“合道”是能够检验出来的;更没有哪一位“大师”可以封住口鼻用丹田或皮毛呼吸的。所以先师们不讲它,弟子们不信它。

3.不练脱离外形技击使用的内功。形意界还流行一种说法,什么形意拳是“内功拳”,主要是炼“内意”、“内神”、“内精”、“内气”、“内丹”、“内劲”、“内功”的。“内功四经”(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也成了“经典”。车式形意拳不讲这些。先师们认为,形意拳是内外同练,内外兼修的。坚持科学练拳,人体内外的各个组成要素,所有器官及其系统都能得到锻炼,功能都可得到增强,而这是统一实现于练拳过程中的,也是能够检验出来的。例如,与人交手只几个回合,十几分钟就出现心慌、气喘、汗流、肌肉颤抖,说明体内的器官、系统与其功能存在问题。这是自己可以感觉出来,别人也可以看出来的,更是可以经仪器检查用数据统计出来的。车式形意拳讲的“内”,是与“外”高度统一的,是具体的。多少年来,“重内轻外”、“重意弃形”的各种说法听到不少,人也见过不少。先师们告诫弟子,轻视外形,脱离外形去练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功,技击上出不来真正的高手,也不见得能够健康长寿,还容易把人练得出家当僧道。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4.不追求特异功能。在江湖传说和武侠小说中,有许多功法据说可以使人获得刀枪不入、力举千斤、飞檐走壁、稳如泰山甚至意念致动、长生不老等特异功能。对此,先师位总是一笑置之,不以为然。因为在历史上李洛能离晋归冀后,太谷武术界车永宏第一,李复祯第二,成为山西形意拳以至全省武林的中心。先师及后人会见过江湖各种人物,功夫虽然千奇百怪,但直到今天也没见过一位有特异功能的人。车永宏及其门人没有特异功能。所传车师“美人挂画”,是说他“打人如掘土”,可以把人发出去抛向半空;不是说他能“立地拔葱”般贴在墙上。特异功能有没有?即使有,也如一国一个皇帝。若人人去追求特异功能,就会与人人非当皇帝不可一样,神经错乱,天下大乱。还是练咱的车式形意拳吧。

5.不能练累。先师们主张,练拳不仅累了不练,而且不能练累。身体疲劳时不练,精神疲劳了(如在忧郁、悲伤、愤怒、亢奋时)也不练。特别是练拳时不能练累。经常把人练得筋疲力尽,则提起练拳就会发愁、生厌。长期大运动量锻炼,即使摸太极拳也会生出伤病来。学练车式形意拳是个“技术活儿”,不仅要长力气,求熟练,更要找巧劲,得技艺。这就要求不仅要肢体运动,更要用大脑思考;不仅要练单招、套路,更要练散打。总之,从中体会、掌握、运用健身与技击的规律是第一位的。

6.不练硬功。先师位禁止弟子练打沙袋、举石锁、撞树木一类的硬功。因为它对健身有害,对技击无用。(1)硬功可以增强击打力和抗击打力,但不能提高技艺。技击是力与力的运用;要害是“咱能打上他,不能让他打上咱”。所以力是必要的,但人的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力的运用,即用力的技术、战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是技击取胜的关键。西班牙斗牛,牛力大于人力,但人“以巧取胜”。凡是有实战经历的人都晓得,越是“打得利索,赢得漂亮,越是不用多大的力”。能够把爹娘给的、饮食来的、练拳长的力集中用上就够了。练硬功会颠倒劲力与技艺的关系,把人的注意力引向“以力取胜”之路,把用武之术的武术变成武力,把以巧取胜的技击变成以力对抗的搏击。(2)练硬功长力快,练一天长一寸。但人到中年就练不动硬功了,而只要停止练十天,所生之力就开始消失。习武打拳应该是一天得到的一辈子有用,养小更养老。而练硬功只是一时有用,这就浪费时间了。(3)俗话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年轻人练硬功,身体还能受得了。但年龄不饶人,到老年病就出来了。武林有多少人功夫练成了身体却练病了,甚至把命也练没了。(4)练硬功,凭蛮力,与高手较技用不上,打不胜,因为人家是“以巧取胜”、“四两克千斤”;而打一般人则容易造成伤残,有损武德。这就是车式形意拳“禁硬功”的原因。

7.不长时间练静功。静功,指一种姿势静止不动,如桩功;也指停止思维或意守一处。桩功是需要站的。“练拳不站桩,一辈子瞎晃荡”。尤其是三体式桩功,集中体现了形意拳主要的姿势要求。“万法不离三体式”,“三体式站好了,就成功一半了”。但是站桩的时间要短,次数可多。一次站三、五分钟,最多十分钟,一天可站两、三次。如果一站就是一个时辰,不仅少了宝贵的练拳时间,还会使腿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受损伤。许多人“功成了腿坏了”,长时间站桩是原因之一。至于停止思维或意守一处,也只是练健身气功时意念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点,只须几秒、十几秒即可。如果长时间那样,对健康长寿没有益处。

8.不走丢失形意传统风格的演练长拳化、拳理神秘化之路。李洛能形意拳是以形与意合、简朴实用、健身技击、老少皆宜为特征的。然而形意界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演练长拳化。动作与名称是形意的,但是练起来在姿势、协调、劲力、节奏上则长拳化了,搞得“长拳不长拳形意不形意”。这种练法在擂台散打表现为力量对抗型。一种是拳理神秘化。把道家、佛家、儒家、医家的东西生搬硬套到形意拳中来,把形意拳搞成宗教,神秘化了。神秘化在锻炼上表现为内功型。这两种倾向早已有之,于今为烈。车永宏、李复祯、布学宽在世时,这两种倾向在车师们人中根本吃不开,没市场。1980年以来,形意界这两种倾向泛滥。对此,老一辈师父们告诫弟子:一定要保持车式形意拳简朴实用,以巧取胜的独特风格。牢记我们传统的或新创的招式套路,没有高难花样动作,男女老少都能做得来;我们的拳理,有实例、能操作、可检验,看得见,摸得着,不识字的人也听得懂;我们的技击,属于实用技术,以巧取胜,上午学了下午就能用得上;我们历代的代表人物,七、八十岁雄风犹在,与人交手仍能打赢。事实证明,车师们人中有谁丢失了这些本质特征,走上演练长拳化、拳理神秘化之路,他身上的车式形意拳就消亡了。

以上所写车式形意拳的练拳经验,是我从先师们练拳、用拳、教拳、讲拳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我几十年学练车式形意拳的体会。中华武林形势在变。到21世纪,重视传统,重视民间,重视科学,重视实用,重视健身,重视技击将成中外武术运动的主流。车式形意拳必将在中国和世界武林百花齐放、百家争雄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发展。

(0)

相关推荐